赵孟頫行书千字文赏析
赵孟頫行书千字文赏析
赵孟頫行书千字文,就是赵孟頫书写的行书《千字文》,这是一部书法作品。是赵孟頫用行书抄写的中国著名的启蒙读物《千字文》,这篇文章是梁武帝命人从王羲之的书法之中,精挑细选1000个不重复的字,然后组合而成的。
赵孟頫行书千字文局部
《千字文》是中国珍贵的古典文化,是在梁武帝时期,由当时的侍郎周兴嗣编写而成,全文主要就是四字句,就是一句只有四个字,而且非常注重对仗,很有韵律。读起来朗朗上口,简单易懂,便于记忆,是不可多得的儿童启蒙读物。
《千字文》中的文字,是选取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1000字来进行拼接而成,而且,这1000个字还没有重复。1000个不同的字,光组合成一段完整的文章,都是非常困难的,还要有教育意义,可见其中的工作量是非常的巨大的。
《千字文》的原版是王羲之的书法字体,而赵孟頫前期是学习王羲之和王献之的书法作品的,对于这么一件经典的作品,赵孟頫是不会放过任何的学习的机会的。为了学习书法技艺,赵孟頫就临摹了大量的《千字文》,钻研“二王”的书法,还运用各种不同的字体来书写,所以赵孟頫的《千字文》也就有了很多不同的字体版本,现在普遍流行的有行书和楷书两种字体类型。
赵孟頫行书千字文,有着浓厚的赵氏行书的特点,笔势流转自如,行云流水,收转自如。
赵孟頫急就章书法作品欣赏
赵孟頫急就章,是赵孟頫书写的著名章草《急就章》,《急就章》是西汉时期的儿童启蒙读物,也是后世流传较广的章草名作。《急就章》本是刻在石碑之上,后来有人做成了一部拓本,其中最出名的就是《松江本》了。
赵孟頫急就章字帖局部
《急就章》的原版石碑已毁,后来人们根据《松江本》拓本,又重新雕刻了石碑,存于上海松江博物馆。《急就章》据记载,本是汉章帝时期的黄门史游用草书所作的,后来汉章帝看到,非常喜欢这种书法,章草这一书法名称就是由此而来。还有一种说法就是章草这种书体,本来是臣子向皇帝上奏的奏章之中所书的字体。
章草始于西汉,成于东汉,最初的说法是草书,后来草书逐步完善,有了自己的几种体系,章草这一说法也就逐渐被确立。《急就章》可以说是章草最早的一种形态了,所以后世也流传有很多的版本,但是其中最出名的拓本就是《松江本》。这个拓本拓印的就是三国时期吴国著名书法家皇象所写的碑文,这也是章草的第一部流传的碑文。
赵孟頫急就章,就是赵孟頫书写的皇象版本的《急就章》,赵孟頫在行书和楷书之上有着非凡的成就,但是他在草书之上的成就也仅仅比行书差那么一点点。对于这个相当于草书鼻祖式的《急就章》,赵孟頫的书写也是非常的完美的。他的《急就章》笔势舒缓,结构严谨,笔法意韵深刻。
赵孟頫小楷书法欣赏
小楷,即是楷体小字,通俗的来讲,就是缩小了的楷书。楷书是由隶书演变而来,而小楷则是在楷书的基础之上,经过了一些改良,变得更加适合书写小字的一种特殊的字体。元代书画名家的也是一名小楷大家,赵孟頫小楷的代表作是他的《汲黯传》和《道德经》。
赵孟頫小楷局部
小楷的创立者是三国曹魏时期的著名书法家、文学家钟繇,钟繇本是隶书大家,楷书发展起来之后,钟繇也非常的热爱这种超脱于隶书的新的字体。他在书写楷书的时候,笔意纵横,笔势如那蛟龙入海,又如飞鸿戏海,所写的书法作品非常的生动有致。但是,钟繇所写的楷书,在结体的部位宽而且扁,横的笔画非常的长,竖得得笔画又非常的短,还保留着一些隶书的特点。
到了东晋王羲之时期,王羲之对小楷的书法更加的细心钻研,一步步的完善这种奇妙的书法,最终使其达到了尽善尽美的境地。后来,小楷在王羲之的儿子手上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王献之的小楷书法《洛神赋十三行》成为小楷的著名代表。
赵孟頫的小楷,是在王献之的基础之上,更加有了进步,他的小楷更加的苍劲有力,笔锋非常的硬朗。赵孟頫小楷的布局错落有致,但是却能够在一条直线之上,所有字体的笔画都能够做到协调一致。另外,赵孟頫小楷行气自然连贯,看着就像一串串的珍珠一样,非常的美丽,有魅力。
赵孟頫楷书作品欣赏
宋元时代的书法家都非常的喜欢行书和草书吧,因为这些字体略显飘逸,而赵孟頫却能精究各体,特别是赵孟頫的楷书。赵孟頫楷书被和颜真卿等人并排位“楷书四大家”,赵孟頫的楷书,受到很多人的追捧,甚至有很多是国外对于书法有着热爱的人群,特别是韩国和日本的一些书法爱好者。
赵孟頫楷书字帖
赵孟頫楷书的特点,概括下来有三个:
第一,赵孟頫楷书在继承传统书法的基础上,削繁就简,融汇古今,楷书的用笔毫不含浑,起笔、运笔、收笔的笔路十分清楚,让初学者都能很快的看出书法的路径,非常适合书法的初学者去临摹学习;
第二,赵氏楷书虽然外形圆润但是筋骨非常有内涵,其笔画华滋遒劲,字体体宽绰秀美,字体和笔画之间交相呼应。这个文字外柔内刚,形体端秀而骨架劲挺。学习赵氏楷书的人不仅能够学会其字形,还能够容易的学会他的楷书的内在;
第三,笔意圆润,字体框架非常的正规。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书写赵体时,需要点画圆润,还要注重结构布白却要方正谨严,横直相安、撇捺舒展、重点安稳,也就是要保持中国方块字的原形。只有这样,才能掌握赵体的特点。
另外,赵孟頫在书写楷书时略掺用行书的笔法,使楷书拥有了流动之美,少了很多的生硬之处,也是赵体的特点之一。
赵孟頫的楷书,不仅在艺术效果上非常的不错,他在实际的书写和学习之中,也非常的简单易学。但是要想将他的楷书学好,不能照葫芦画瓢,要学会字体的精髓所在。简单的来说,就是学会楷书的真意所在,这才是赵孟頫楷书的珍贵之处。
赵孟頫楷书代表作有哪些
赵孟頫,被称为楷书“四大家”之一,自创的“赵体”,被称为楷书的“四大体”之一。赵孟頫楷书代表作是《玄妙观重修三门记》,因为赵孟頫信仰的是道教,所以他对于道家文化是非常的推崇的,也曾多次为一些道观题字。
赵孟頫楷书代表作局部
赵孟頫楷书代表作《玄妙观重修三门记》,刻在玄妙观正门之前的石碑之上,这是赵孟頫楷书的巅峰之作。《玄妙观重修三门记》的纸本纵宽35.8厘米,横长为283.8厘米,这个石刻现在还存在于玄妙观之前,不过已经不是赵孟頫的原版了。原版的石刻早在文革时期就不知所踪,也许现在正在某个不知名的墙角之中。1990年,苏州碑刻博物馆受苏州市道教协会的委托,请名家仿刻,共刻有2座石碑。
玄妙观,在苏州古城之中,是一个著名的道观,始建于西晋咸宁二年,即公元276年,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后来,晋明帝梦到三清道祖落到玄妙观,就下令重修玄妙观,并改为上真道院,后来唐朝时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到了元朝,又改回原名。那时的玄妙观经过几百年岁月的冲刷,起起伏伏,有过没落,也有过辉煌,在元朝的时候又被重新修缮。
赵孟頫从小喜欢道教文化,他的书法作品,也有很多和道教有关。例如书法名作《道德经》就是赵孟頫手抄老子《道德经》的书法名作。《玄妙观重修三门记》是赵孟頫楷书代表作,那是无可厚非,这是赵孟頫的巅峰之作,凝聚了赵孟頫一生对楷书书法的理解。
元赵孟頫浴马图欣赏
元赵孟頫《浴马图》是一幅描写唐代马官给马洗澡的鞍马画作,赵孟頫比较推崇唐代人物画和鞍马画,所以他的人物画和鞍马画的主角都是唐朝的人物。赵孟頫的鞍马图,注重写实,有着浓郁的生活色彩,对于人物神态的刻画也非常的到位。
赵孟頫《浴马图》局部
元赵孟頫《浴马图》纵向宽为28.1厘米,横向长为155.5厘米,总面积为0.43平米,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这是一幅赵孟頫鞍马图的代表之作,代表了赵孟頫鞍马画中的典型风貌,是件形神兼备,风格高雅的艺术精品。另外这幅《浴马图》只赵孟頫在观看前人相同类型的作品,自己揣摩而来,因为他不是生活在唐朝,所以不太了解唐朝人们的穿着习惯。赵孟頫在观看了大量的同类型的浴马图之后,做了改进加工,有了比之前人更加出色的作品流传了下来。
元赵孟頫《浴马图》画的是溪水一湾,有着清澈透明的溪水,旁边栽种着梧桐垂柳,溪水两侧绿荫成趣,岸边有着骏马数匹,马官九人。画中的马匹姿态各异,神态生动,有的立于水中,有的饮水吃草,有的昂首嘶鸣,有的卧立顾盼。旁边的马倌们牵马临溪,或冲浴马身,或于岸边小憩,一片祥和安宁的场景。
《浴马图》共有三个部分,分别为入池、洗浴、出池,唐人对于马匹是非常的重视,马匹在他们的生活之中扮演了很重要的作用,所以官署对于马匹的养殖和看护是非常的重视的。这幅图通过很多的细节描绘,不但体现了赵孟頫的高超技艺,同时也表现出现唐人对马匹的爱护。
元赵孟頫《浴马图》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后世仿品还是比较多的,价格在1500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