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敦颐有哪些代表作

2017-09-0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周敦颐有哪些代表作周敦颐,我国古代出色的大家,是儒家理学的开创者,继承和发展了儒家思想.他出生于文学繁荣的北宋时期,原名是周敦实,离世的时候也非常突然.<爱莲说

周敦颐有哪些代表作

周敦颐,我国古代出色的大家,是儒家理学的开创者,继承和发展了儒家思想。他出生于文学繁荣的北宋时期,原名是周敦实,离世的时候也非常突然。

《爱莲说》图片

周敦颐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巨匠,他在哲学方面的建树颇高,深受后世的敬仰。说到周敦颐代表作,其中不得不说的两个有《爱莲说》、《太极图书》等。《爱莲说》众人都非常清楚,主要是作者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情,意境极美,其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流传千年的佳句,意思是莲花虽然在淤泥之中生长,但是本身却并没有被淤泥污染,亭亭玉立不妖艳,自有其他花所没有的风骨。这句话中的的莲花暗示的是周敦颐自己,他虽然为官,但是不同流合污,不讨好恶势力,以花喻人,衬托自己高风亮节、不慕荣华的精神。《太极图说》是他思想的集合,与《爱莲说》不同,他糅合了道家和佛家的思想,对其发展继承,加入他的思想,形成了一个新的体系,儒家的理学。《太极图说》是一本中国古代的哲学名作,其中的相关理论体现了古代形而上学思想的发展。

周敦颐代表作体现了他不同的品质,《爱莲说》展示的是他洁身自好的品格,《太极图说》展示的是他对世界的思考,是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爱莲说》出色的代表了他个人,《太极图说》代表的是整个时代对于哲学的理解。

理学家周敦颐墓在哪里

周敦颐墓又称为濂溪墓,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脚下。周敦颐曾经在庐山北面的濂溪学院任教,期间,他写下脍炙人口的《爱莲说》。公元1073年,周敦颐去世后,遵从他的遗言,后人将周敦颐的母亲和妻子一同葬于庐山山脚下。

周敦颐墓

明清年间,周敦颐墓不断进行修葺和完善,已经成为著名的“江州八景”之一。文化大革命期间,周敦颐墓未能幸免,遭受到红卫兵的严重破坏。后来,当地政府重新完善了周敦颐墓,现已成为当地的景观之一。

周敦颐的墓志是根据风水学位置而修建的。从外观来看,周敦颐墓背靠栗树岭,两旁都有高大的山峰,墓前方有一条涓涓细流。一眼望去,周敦颐墓呈现合回内向的样式,风景宜人,环境清幽。周敦颐墓是一个墓葬群,中间巨大的主体墓是周敦颐母亲郑氏的墓,左右两边是周敦颐和他妻子的墓。

除此之外,墓的最外边还有两座图碑,左边是太极图碑,右边是像图碑。周敦颐去世后,他的好朋友潘兴嗣为了纪念友人,专门为周敦颐编撰了墓志铭。墓的后面还有一块弧形状的照壁,里面镶嵌了3块石碑。每块石碑大约高为2米,材质为青石,上面刻的是周敦颐的生平著作,分别是《黄历》、《爱莲说》、《太极图说》。明朝年间,在周敦颐墓旁还修建了濂溪祠,里面有爱莲池、状元桥、爱莲堂等建筑。

周敦颐的诗有什么特点

周敦颐是位学识渊博的理学家和文学家,他不但开创了宋明理学,在诗词文学领域上也有不俗的建树。根据资料显示,周敦颐一生共有34篇诗词。周敦颐游历四方时,将所见所闻所感写成了诗篇。代表作品有《题春晚》、《江上别石郎中》、《牧童》等。

周敦颐作品欣赏

《题春晚》是周敦颐的一首七言绝句,抒发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之情。《题春晚》全诗内容为:“花落柴门掩夕晖,昏鸦数点傍林飞。吟余小立阑干外,遥见樵渔一路归。”题目中,“春晚”两字代表暮春晚景,这首诗歌写于公元1071年,诗人在一个暮春傍晚,看着乡间一片宁静祥和的景色,诗人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诗歌。

诗人在第一句交代了时间和地点,即夕阳西下的乡间。落日余晖洒向大地仿佛给万物镀上了一层金色,柴门遮掩着,挡住了西沉的阳光。远处的林子沙沙作响,原来是乌鸦归家了,苍茫的夜色中,只能远远看见几只鸟在林中飞来飞去。诗人此时站在栏杆处,遥望乡间小路的尽头,发现一位樵夫正担着木柴回家。可以想象诗人描绘的这幅乡间生活画面充满了意境美和静谧美。诗人通过描写柴门落花、乌鸦归家、诗人远观与樵夫归家四幅画面,展现了乡间生活的安逸与舒适。周敦颐采用了由近到远、以动衬静的艺术手法,表现出诗人喜爱恬淡的乡间生活,抒发了诗人热爱大自然之情。

周敦颐名言有哪些

周敦颐是宋明理学的开创者,周敦颐在学习前人思想了著作上,提出了很多新问题。他著有《通书》和《爱莲说》等作品,其中将自己的见解融于其中,进一步推动了儒学的发展。《通书》一文中,“动而无静,静而无动,物也。动而无动,静而无静,神也。动而无动,静而无静,非不动不静也。物则不通,神妙万物。”这些便是周敦颐名言之一。

周敦颐《爱莲说》欣赏

这些体现了周敦颐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后来,这句话深受哲学学者的推崇,周敦颐并没有将运动和静止完全地割裂,他认为静止和运动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以参照物来说,或许肉眼看见世间万物是静止的状态,事实上,它是运动和变化的,它遵循着自己的规律而来,日复一日地变化着。

除此之外,“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句话出自于周敦颐所作《爱莲说》一文,周敦颐描述了自己喜欢白莲的理由,则是出淤泥而不染。即使白莲生长在池塘的淤泥之中,但是它的花朵美丽洁白。盛夏时节,发出清幽的香味,让人心情愉悦。周敦颐以“莲花”自喻,表达出自己高洁、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的精神。千百年来,这句话深受后人的推崇,文人墨客纷纷以此为座右铭,表达出自己高尚的人格节操。

周敦颐谥号是什么

周敦颐,北宋时期著名的大学问家,他的表字是茂叔,另一个名字是周元皓。他是儒家理学的开创者,自号濂溪先生。周敦颐出生于1017年,与1073年与世长辞。而周敦颐的谥号是“元公”。他的著作《周元公集》的名字就是由他的谥号起的。

周敦颐像

周敦颐谥号其实是有来历的。其中“元”字是南宋皇帝宋宁宗赵扩赐给周敦颐的,是对他文学上成就的一种肯定。世人尊敬周敦颐,所以称他为“周元公”。“元”有头、首、始、大等意思,元字用在周敦颐的身上颇为贴切,周敦颐是儒家理学的开门祖师,是后来“程朱理学”的奠基者。作为第一个提出理学这个概念和详叙理学这个系统理念的第一人,周敦颐着实“元”字“始”、“大”和“头”以及“首”的意思,他是头一个提出理学的人,是理学的始祖和元首,他更是儒家理学的大师。在南宋,儒家理学的发展,确定了周敦颐在儒家理学始祖的地位,“元”字用在他身上实在是贴切。周敦颐的谥号形象生动的概括和总结了周敦颐的一生。

周敦颐谥号是对周敦颐的评价,不仅是对他一生的概括性评价,更是对他的文学著作的肯定。“元”的谥号亦是一种赞美和感激,赞美他认真做学问的态度,感激他的努力。能的皇帝的肯定,自然是一种殊荣,可是周敦颐没有因为这个恃宠而骄,才是真正值得尊敬的地方。

周敦颐世称什么称号

周敦颐世称什么,指的是世人对周敦颐的敬称。大家都知道周敦颐的世称是“濂溪先生”,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个称号呢?

周敦颐图片

说起周敦颐我们更多的是想到他的爱莲说,但是很少人知道他是中国古代理学的创始人。他从小聪明好学,长大之后顺理成章的当上了朝廷命官员。在为官方面他总都是清正廉洁,积极地为百姓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从来不冤枉一个好人,但是也从来不放过一个坏人,正因为如此人们总是称他叫做“濂溪先生”。

周敦颐世称什么?濂溪先生。事实上这么称呼他有两个原因,第一周敦颐是湖南人,在湖南的某一个角落里有一个地方叫做濂溪因此人们称呼他为濂溪先生,第二个原因还有些人认为,从字面意思来讲其实很好理解,濂字就是我们通常理解的清正廉洁的意思,因为周敦颐在当官员的时候非常清正廉洁,总是什么事情都亲力亲为,力求做到爱莲说中出淤泥而不染的境界,也正是因为这样他才能时刻提醒自己要做一名为百姓纳福的好官,他从小生活在官宦家庭,可能见惯了官场的昏暗与不堪,所以对他所向往的官场生涯有些许失望。正因为这样他才更要为百姓取得更多的利益,让社会和谐,也就不辜负世人对他濂溪先生的称号了。

濂溪先生周敦颐虽然生在湖南但是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江西的庐山度过的,他所建立的濂溪书院也是位于芦山地区,之所以取名为濂溪书院,我想这和人们对于他的世称“濂溪先生”离不开关系。所以说关于周敦颐世称什么这个问题其实是涵盖了周敦颐的性格和后世人对他的景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