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超伦翻译 [焦点人物]林超伦给布莱尔翻译

2017-05-2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荆楚网(楚天都市报)(记者吉晶晶 通讯员黄敏 大学生记者洪兵)"各位听众,晚上好!这里是伦敦BBC国际广播电台--"电台式的特色开场白,一下子"引爆"了600多

荆楚网(楚天都市报)(记者吉晶晶 通讯员黄敏 大学生记者洪兵)“各位听众,晚上好!这里是伦敦BBC国际广播电台……”电台式的特色开场白,一下子“引爆”了600多名学子雷鸣般的掌声。5月12日晚,湖大三号楼学术报告厅座无虚席,52岁的英国外交部首席翻译林超伦博士应邀,作了一场口译学术报告。

林超伦,英国兰开斯特大学语言学博士,1996年以来一直担任英国外交部首席中文翻译,曾两次陪同布莱尔首相访华担任全程翻译,并多次在中英两国双边活动中担当英国政府的中文翻译。

勤学苦练说英语 

林超伦祖籍福建莆田,从小很少有机会接触英语。1977年考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时,他只能听懂老师说的“Goodmorning(早上好)”,成绩在班上排最后一名。

不服输的他决心奋起直追,整整两年时间,每天都花12小时以上时间苦学,连过年和寒暑假都在用功读书,直到第二年年底才回了一趟老家。

为了校正英语发音,林超伦把学校录音实验室的开放时间全部用足,对着老式的转盘录音机,反复校正每一个发音、每一个单词。正是凭借勤学苦练,他的英语水平突飞猛进,1981年毕业后留校教书,期间还获得英语语言文学硕士学位。

“有机会就练,有机会就上。”林超伦说,要把英语说得地道,就要“勤学、苦练、善于总结”。

 留英博士卖保险

1986年,林超伦赴英国兰开斯特大学留学。1990年底拿到博士学位后,他在本地的保险公司卖了一年保险。

为了每天能卖出一份保险订单,林超伦常常需要一天拜访三个人,而为了能获得拜访三个人的机会,他需要给更多的人打电话推销。拿着博士学位卖保险,遭对方拒绝、冷眼是经常有的,林超伦并没觉得丢面子。

“那一年里,我学到不少东西:人际交往、职业习惯、面对挫折等。虽然推销的是保险单,但是在社会中等于是推销你自己,这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培训。”林超伦说,他在推销中大量接触了英国的各个阶层,因此能深入了解英国社会的风俗惯例,以及英国人的思维方式、行事作风,这为今后的事业发展打下基础。

1992年,香港一家卫视买英国BBC国际电视台的节目,作为补充条件之一,要求其中部分新闻是同声传译中文配音。

“当时BBC项目组并没有翻译,项目上马后才发现找不到合适人选,后来听说我会做同声传译,电话就打来了……”林超伦说,他开创了电视新闻同声传译的先例,两年半以后,这个项目结束了,他由此转到了国际广播电台。

1996年的一天,英中贸易协会打电话到BBC,问是否有人可以当中文翻译。正巧是林超伦接的电话,他也就有了一次在重大会议中当翻译的机会。

“因为他们对我的翻译很满意,几个月后,英国贸易协会、英国贸工部联合接待中国代表团,又把我叫去了。后来,英国外交部知道了我,就请我去做中文翻译。”林超伦说,若不是早先在国内学过口译笔记法,这两通电话或许不能助他成就事业。所以,机会只给有准备的人。

好翻译得学通中文 

“口译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译后每一次回顾,都能找到自己的不足。但只要不断总结提高,就能走得更远。”林超伦说,拿到一篇文章,首先应找寻它的逻辑,然后挖掘它的深度,在实战中不断应用。

在多年的翻译实践中,林超伦摸索出“以笔记助记忆”、“用中文补英文”、“用知识补语法”和“以口才补文采”的技巧。他认为,翻译的作用,是让双方的信息交流以最好的状态进行,所以翻译不仅要翻出对话的意思,更重要的是准确表现说话者的语气、语势和情绪。所以,当一个好的翻译,首先还得学好中文。

口译遇到卡壳时,林超伦往往会先“问”、再“补”、后“扔”:卡壳第一步,先问说话者能否解释语意;若还是不好翻译,就用类似的话来填空,再没辙的话,也不要吞吞吐吐,果断地跳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