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云泸定桥 记者泸定桥上追忆红军壮举——大渡桥横铁索寒

2018-03-0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大渡桥横铁索寒",大渡河因红军飞夺泸定桥一战名扬天下.现在,大渡河水依旧汹涌澎湃,穿过一座座巍峨挺拔的山峰,奔腾飞泻.时值红军长征胜利80

“大渡桥横铁索寒”,大渡河因红军飞夺泸定桥一战名扬天下。现在,大渡河水依旧汹涌澎湃,穿过一座座巍峨挺拔的山峰,奔腾飞泻。

时值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记者来到川西,走上沪定桥,追忆那段刻骨铭心的岁月,重温气壮山河的万里征程,感受这一伟大征程带来的巨大变化。

红色传奇竞风流

大渡河水,一如往昔奔涌飞溅,但两岸的景象,与当年大不一样。宽不到百米的河谷中,早就建起了高楼大厦。还未走近铁索桥,就可看到熙熙攘攘的人群,人们争相走上铁索桥,亲身感受那段红色传奇。

这座铁索桥,是川藏交通要道,经历了300多年的风霜雨雪。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就因为数次渡河不成,在河边全军覆没。

1935年5月29日清晨,红一军团二师四团在大渡河边昼夜兼行240里后,出其不意地出现在泸定桥西岸。当时的泸定桥,由13根铁链组成:两边各有两根,算是桥栏;底下并排9根,铺上木板,算是桥面。等红军赶到时,桥面上的木板已经被抽掉,只剩下铁链。两个团的守城敌人已在城墙和山坡上筑好工事。

如今,在泸定桥西桥头,有一块巨大的匾额,上面记载了当年的历史:1935年5月29日清晨,红军先遣部队——一军团二师四团飞速赶到泸定桥,占领了西桥头。下午4时,团长王开湘、政委杨成武亲到桥头指挥,向敌人发起总攻。二连连长廖大珠、政治指导员王海云、四班副班长刘梓华等22位勇士手持冲锋枪、背插马刀、腰缠手榴弹,爬过光溜溜的铁索向东桥头冲去。三连紧跟在后,边铺桥板边冲锋,经过激烈战斗,终于夺取了泸定桥。

站在铁索桥上,虽然桥面早已铺上厚厚的木板,随风摇晃的桥面和桥下咆哮的河水,还是让站在上面的人不寒而栗。难以想象,当年红军勇士们得冒着多大的风险,又有着怎样的勇气,才能在枪林弹雨中,夺下这座铁索桥。

伟大精神世代传

“飞夺泸定桥,是一场生死之战,为红军会师铺平了道路。”孙光骏是泸定县政协的一名退休干部,在铁索桥的桥头,他不止一次向人们介绍这座桥的历史,以及80多年前那场惊心动魄的战斗。

“其中蕴含的伟大精神,深深打动了我。”孙光骏的感慨,有其原因:很多慕名而来的人,都以为“飞夺泸定桥”中的“飞”字,是指红军勇士们爬过铁索桥,发起冲锋,就像飞一样,其实并非如此。“它指的是在夺取泸定桥前,红军战士超越生理极限,一天一夜走了240里山路,速度之快,就像‘飞’一样。”孙光骏说。

“人只有在极端情况下,才会在精神力量的支撑下,爆发出超乎寻常的能力。”孙光骏说,在这240里中,还发生了战斗,小部队和敌人作战,大部队仍坚持前进,冲向泸定桥,在到达泸定桥后,红军不顾日夜行军的疲劳,立即发起攻击。

在孙光骏眼中,飞夺泸定桥体现了红军无限忠于人民革命事业的大无畏精神;对当代人而言,则是哪怕处于再艰苦的困境中,都应不畏艰险、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