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德娴资料 《桃姐》风光背面 叶德娴:“资深配角”晚来香

2017-05-2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9月18日晚8时,香港跑马地马场三楼的"快活看台"上,来自数十部相机的镁光几无间歇地频闪了十几分钟.这是从威尼斯载誉归来的香港电影<桃姐>的庆功宴,导演许鞍华,

9月18日晚8时,香港跑马地马场三楼的"快活看台"上,来自数十部相机的镁光几无间歇地频闪了十几分钟。这是从威尼斯载誉归来的香港电影《桃姐》的庆功宴,导演许鞍华,主演刘德华、叶德娴一亮相,摄影记者手中的相机就再没停过,晃得众位主创差点要溢出幸福的泪水。在香港娱乐圈,这算得上是近年来难得一见的媒体礼遇。打一个不太恰当的比方—这阵光,如同冠希同学当年出场时那般夺目。

让"桃姐"再飞一会儿

主持庆功宴发布会的是林家栋。这个前无线当家小生,一直备受刘德华提携,从演员转型监制的第一部电影《打擂台》就拿下2010年香港金像奖最佳影片。他感谢完到场媒体,便开始介绍《桃姐》的风光,除了香港电影人与有荣焉的威尼斯影后外,《桃姐》此次还获得意大利政府平等机会委员会颁发的"平等机会奖"、天主教人道精神组织Signis颁发的"特别表扬奖"和赞助意大利权威电影杂志的基金颁发的"La Navicella Award"。

《桃姐》的威尼斯之行,连主带偏一共捞到四奖。

四奖中有奖杯、奖状,还有一个姿势奇特的丰满裸女雕塑,台上几位主创人手一份都拿不齐。他们身后的巨大电影海报上,除了印有这四奖标志,还有《桃姐》紧接威尼斯电影节后以"特别推荐"身份参展的多伦多电影节的logo。

今年年底,这海报上或许还会再增加几个标志,《桃姐》出品方保利博纳影业集团老总于冬向时代周报记者确认,该片已申报参加年底的第48届台湾金马奖。于冬还在庆功宴上正式宣布《桃姐》"申奥",他说:"《桃姐》这次在威尼斯获奖,是今年华语电影在国际A类影展中取得的最大成绩,接下来,我们希望《桃姐》能代表华语片入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为中国电影争光。"

拿奖拿到手软的《桃姐》并不着急上映捞票房,电影发行方的算盘是:接着参加世界各地大大小小的电影节,让《桃姐》再飞一会儿。据说已有些非国际A类电影节发来贺电,许鞍华导演和《桃姐》双双获邀,形势大好,到2012年三四月间,赶在第31届香港金像奖前再安排《桃姐》上映,便又能符合规定参加金像奖角逐。刘德华、许鞍华、叶德娴,是否能借《桃姐》威尼斯余威,为各自再添几座金杯?

推手施南生:使出浑身解数

《桃姐》庆功宴上的喜庆气氛,比《打擂台》成为第30届香港金像奖最大赢家之后的更浓烈。《打擂台》在金像奖上替低迷的香港本土电影挽回颜面,叶德娴获得的威尼斯影后更是让港片在国际影展中长吁一口闷气。这不仅是香港人历史上的第一个威尼斯影后,而且也是香港本土电影近八年在国际A类影展上为数不多的大奖之一。

此次获得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导演奖作品《人山人海》虽然是以香港电影身份申报,但蔡尚君和其他主创都是纯内地背景,而此前历届各A类国际电影节中,纯正香港本土电影或电影人获奖寥寥,和近二十年在威尼斯等国际影展上频繁拿奖的大陆、台湾电影相比,曾经风靡过整个东南亚乃至全世界的香港电影王国几乎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成绩,往日贵族的今日落寞可想而知。

在香港电影人集体北上的时代背景中,《桃姐》的威尼斯封后无疑更让香港影人们喜不自禁。

这就难怪林家栋在庆功宴的发布会上将叶德娴误称作了"华人第一个威尼斯影后"。于冬提醒,巩俐曾在1993年凭借《秋菊打官司》获得威尼斯最佳女演员奖,他说:"恭喜叶德娴让威尼斯影后时隔十八年后再度回到中国人手中。"尽管不是华人第一,也已是了不起的成就。

在这份成就的背后,站着一个消瘦修长的身影,在《桃姐》主创手捧奖杯供记者拍照时,她是唯一被邀请和许鞍华、刘德华、叶德娴站在一起的:施南生,徐克夫人,香港寰亚电影有限公司前任副总裁,香港电影工作室有限公司总裁,凤凰卫视香港台政论节目主持人,横跨传媒电影两界。在庆功宴前,于冬遇见刚飞回香港的施南生,首先便是感谢她替《桃姐》获奖所付出的努力。

发布会上,刘德华感言说,施南生在整个威尼斯为《桃姐》的推介使出了"浑身解数"。施南生笑着接受了这种形容,她说:"今年是威尼斯的一个大年,竞争奖项影片和演员都很有实力,我之前虽然只看过《桃姐》的粗剪,便觉得这部片拍得很扎实,但面对强劲的对手,谁也不敢保证获奖,只能尽力而为。

"此次随《桃姐》征战威尼斯的工作人员说,此前曾担任今年戛纳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评委的施南生,在本届威尼斯电影节上几乎动用了所有累积人脉,在电影节各项活动上积极推介,让更多有影响力的人物关注这部香港本土电影。

在威尼斯的《桃姐》首映仪式上,制片、主创一众盛装亮相,电影节主席马克·穆勒前来助阵,位处正中,而站在他身边的,便是既非制片也非主创的施南生。

故事:绝对"政治正确"

应该说,《桃姐》在威尼斯拿下四奖,施南生大展拳脚,功不可没,这背后的动力不仅在于她是《桃姐》海外市场推手(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做华语片的海外销售工作,每届电影节上委托她卖片的电影海报常贴满整个临时租用的办公室),更因为对香港电影骨子里的热爱。

让施南生如此卖力推介《桃姐》的原因还有一个,以在影坛超30年的经验,她一早看出《桃姐》具备夺奖相。

首先《桃姐》绝对"政治正确",这是它获得除影后之外三项大奖的根本原因。《桃姐》的核心故事是一对"主仆"之间的互相照顾:前六十年,仆人桃姐都在少爷Roger家帮佣,照顾主人一家五代,顺便奶大了Roger。一些人去世,一些人移民,有十年间,家中只有桃姐和Roger,两人却少有交流,年老的桃姐中风被Roger送去养老院, 在桃姐一步步走向死亡的过程中,两人也从疏远一点点地走向了接近。

"桃姐"是恪守本分的,她知道自己虽是奶妈,更是仆人。当中风住院后,她第一时间是给Roger在美国的老母亲去电话请求辞职。当Roger不来养老院看自己时也从不出声抱怨。只是在二度中风时,牧师握住她和Roger的手一起向上帝祷告,她偷偷睁开眼,望向闭眼祷告的Roger—如此这般,天主教人道精神组织Signis的"特别表扬奖"怎能不送予《桃姐》?

以主仆始,类母子终,特殊关系的两人在特殊的人生阶段演绎了一段淡淡的、平实的悲喜剧,意大利政府平等机会委员会的"平等机会奖"好像专为《桃姐》设置一般的精确;赞助意大利权威电影杂志的基金颁发的"La Navicella Award"奖,也是为了表扬《桃姐》"宣扬正确人性价值观"。

只不过,"政治正确"的《桃姐》,自然不够威尼斯主竞赛单元的重口味,最佳导演还是给了个人风格强烈的蔡尚君,许鞍华依然未能拿到威尼斯银狮。

施南生觉得更有把握的,还是叶德娴的影后桂冠。叶德娴在发布会上透露,去威尼斯之前施南生就为她分析过形势:此次主竞赛单元参赛电影以女性为主的很少,"老仆妇"在一众女性形象中又格外突出。在观看《桃姐》样片时,威尼斯电影节主席马克·穆勒已洒泪,威尼斯首映后观众在礼貌性鼓掌后又自发鼓了第二轮,直到主办方来提醒施南生下一个电影团队已经候场许久。这之后,叶德娴呼声走高,最终以大热之势夺奖。

庆功宴上,施南生提醒大家注意叶德娴夺后的含金量,"这可是打败了朱迪·福斯特,还有凯特·温斯莱特等国际一线女明星哦"。站在一旁的刘德华做出摊手的姿势,半开玩笑地连说几遍:"So what?"意思是,国际一线女明星又怎样?在他心目中,叶德娴从来都是最佳女演员。

叶德娴:还没有新剧本找我

1947年圣诞节在香港出生的叶德娴,在电台采访时曾透露自己有两位母亲,一亲一继,年轻时在香港老启德机场从事地勤,偶尔顶替朋友在夜总会唱歌。1965年,叶德娴十八年华嫁予郑康业,后者当时经营马场,并与他人合组"兄弟公司"制作电影。1969年,叶德娴进入歌坛,那因失声后经歌唱老师调教而出的沙哑声线,和略带爵士味的唱法,成为当时甜腻歌坛的独特存在,一张EP《Deanie》便引起关注。

1973年,结婚八年后叶德娴提出离婚(一儿一女现居美国和加拿大),这或许推迟了她歌唱事业的发端。1981年,叶德娴首张个人专辑《星辰》终于发行,到1987年间她一连发布了8张个人专辑,其中翻唱歌曲《明星》成为代表作。

六年中,叶德娴不同于同时代女歌星的一面逐渐显露,除了也唱商业情歌外,她还有《情人Lift》这种描写与帅小伙同困电梯中的老姑娘心声的歌曲,最后一张专辑《边缘回望》同名主打歌更是描写一个自杀者在自杀前的心理状态,开创香港流行音乐先河。

因为厌烦歌坛的"不务正业",之后叶德娴选择淡出,并将所有心思放在几乎与其歌唱事业同步开始的影视道路上。这条路貌似更眷顾叶德娴,无论是从早期丽的、亚洲电视到无线时代,还是步入大银幕,她的表演天赋都得到过响应,只不过在1982年和1985年先后获得台湾金马奖和香港金像奖两个最佳女配角时,她已年近四十。

又或许上天还不够垂青她,此后作为金马、金像奖提名常客,她又各夺两次最佳女配角,但一直与最佳女主角无缘。

提起叶德娴曾经的花名"颠婆",人们会立刻联想到她在周星驰电影《逃学威龙》中客串狂恋吴孟达的女督察,以及其他表情丰富、举止夸张的喜剧形象。但叶德娴更深入人心的还是社会底层的坎坷妇女角色,尤以《法外情》中的庙街妓女母亲让观众印象深刻,1999年她获得的金马女配角奖,也是剃头饰演患有末期癌症的"发嫂"。

1975年出道到2000年,她参与过六十多部电影,但大多以配角和客串为主。2000年后,她淡出影坛,常待在定居国外的儿女身边。

或许因为找发嫂之类角色的扮演者整个香港不作第二人想,许鞍华才找叶德娴出演桃姐,但即便拿到威尼斯影后,叶德娴也未对自己的电影之路再抱太多希冀。威尼斯得奖当晚,她奖励自己一碗泡面。叶德娴常年只食蔬菜,油炸食品从不沾口:"但它们很好吃,所以得奖了放纵一下,吃碗杯面。

"从威尼斯返港,叶德娴自己动手拖行李之余还帮手别人,最想做的事就是洗澡加收拾屋子:"香港尘多,一定要清理。"穿再普通不过的运动衫、背双肩背包出现在香港狗仔队的镜头前,出席活动时就由刘德华特别安排的形象设计师摆弄:"她说吹什么头穿什么衣服我就怎么来。

"香港影坛传闻叶德娴"难搞",倒不如说她从来习惯做自己,如今年纪大了,即便从容平淡,也是如此叶德娴。

记者问接下来的打算,叶德娴说没有。有无剧本找上门?叶德娴也说没有。会不会升片酬,她说有人愿意请再说。谈到最想演的角色,她说最好是"社会题材"一类的。大家都关心她的未来,叶德娴特地"降温",她说:"其实不光是在香港,我发现全世界的电影,讲老人家的都相当少。找一帮老人在镜头前晃来晃去,你看吗?"有记者说:"有你演就看。"叶德娴笑了,连说:"不一定,不一定。"

市场:"逼"得刘德华掏腰包

叶德娴的低调并非做作,而是因为她心里清楚香港电影现状。能够替香港电影拿奖的,如今好似只剩下许鞍华一个,有人算过,经她之手推出的影后便有四位:1995年柏林影后萧芳芳,1999年金马影后李丽珍,2009年金像影后鲍起静,2011年威尼斯电影影后叶德娴。许鞍华自己获奖更是无数,但即便如此,她的电影之路却依旧艰难。

以扬威威尼斯的《桃姐》为例,许鞍华被电影监制李恩霖自己的亲身经历打动,决定拍摄《桃姐》,却苦于没人投钱。今年年初,刘德华在内地拍摄和巩俐一起主演的电影《我知女人心》时,找到保利博纳老总于冬,提起《桃姐》剧本,说明自己愿意降低片酬出演,才最终敲定投资。

而在此之前,刘德华为《桃姐》四处筹钱,一再碰壁。更早的时候,许鞍华找到刘德华,说了句"我好久都没有足够的钱来拍戏了","逼"得刘德华自掏腰包。最后,《桃姐》3000万的总投资,刘德华出2000万,保利博纳承担其余。

从构想出炉到够钱投拍,即便是"许鞍华 刘德华"的组合,在香港电影世界里也不被看好。如今载誉而归,大家高兴之余,能否从华语市场拿回投资,又或者能够在海外市场卖得出色?不少人依旧悲观,包括影后叶德娴本人。

许鞍华坦言,决定让刘德华出演Roger,也是考虑到票房号召力,从黄秋生、徐克到洪金宝,众多香港明星、导演的客串,也很难说不是为了给投资人多一分信心。有影评说戏中不少喜剧戏份显得有些突兀,或许是为了观影感受能够轻松一点。

拍了这么多年"叫好不叫座"电影的许鞍华,其实也着急,在威尼斯她虽坚决反对记者"香港电影已死"的提法,但也承认:"我其实也一直在探讨(商业电影和艺术电影的兼容),我没有成功并不代表不能兼容,是欠缺一个更合适的表达方式吧。

商业片也许以后还会尝试,我会努力。"她甚至开起了"玩笑":"其实《建党伟业》中李大钊、陈独秀等,还有胡适那些知识分子,多有风度,多有风采啊,能让我拍一部有这么多男人的戏,也好啊。我可以拍主旋律的。"

刘德华说:"我们每年都会拿出2500万的资金扶持一些新导演,或者文艺电影。以前是每年分别投给三四部,今年是全部用在了《桃姐》上。"这么多年坚持下来,曾折钱在不少烂片中的他现在成为了成功率更高的电影投资人,从在商业上大获成功的《疯狂的石头》,到重现港片情怀的《打擂台》,再加上这部《桃姐》,近几年他的眼光好了许多。

但如果整个香港拍这类电影的人都像林家栋、许鞍华一样只能找刘德华,又哪是一个健康的、可持续的生态?

问题或许还存在更多方面。《桃姐》香港庆功宴上,摄影大哥们的闪光灯不停,网络新闻即刻出现,视频新闻半个小时后就剪辑完毕出现在了地铁电视之中,刘德华、叶德娴走过来让文字记者采访,记者们的第一个问题都是:"得奖后食佐几餐饭?"意思是问得奖后庆功宴举行了几回,然后便是关于庆功宴谁请的,和家人有没有通电话之类问题,采访过程无比亲切。

许鞍华来了,七八个记者问了四五个家常问题便陷入了沉默,许鞍华问道:"采完了?"见大家点头,笑了笑,转身离去。可以预见,香港这期的周刊、报纸上,关于《桃姐》的报道,不见得都会比当红模的清凉照版面来得更大,而读者们读到《桃姐》新闻,也不见得会比某个明星的最新八卦聊得更起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