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学院复合材料研究所梯队建设:优秀创新团队是怎样炼成的

2017-11-1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哈工大报讯(吉星/文 吉星 兰锐 冯建/图)优秀的创新团队,首先要有优秀的领军人物.就像一个雁阵,有了头雁的带领,群雁才能展翅高飞,奔向目标

哈工大报讯(吉星/文 吉星 兰锐 冯建/图)优秀的创新团队,首先要有优秀的领军人物。就像一个雁阵,有了头雁的带领,群雁才能展翅高飞,奔向目标。这是我校学术梯队建设理念的形象比喻,也是我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特色:大师加团队。

这一点在复合材料与结构研究所体现得淋漓尽致。飞行器结构力学和复合材料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杜善义以其远见卓识、人格魅力培养和凝聚了一批优秀人才。在他的带动下,复合材料学科形成了一支梯队层次合理、知识结构搭配得当、理论研究和工程项目结合特色鲜明、标志性科研成果显著、可持续发展后劲足的教学科研创新团队。

这支59人的团队以年轻人为主、群星璀璨,除了带头的杜善义院士以外,还拥有4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5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位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14位教育部新(跨)世纪优秀人才、2名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团队还成功入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国防科技创新团队、教育部创新团队、国家111引智团队等。

那么,如此优秀的创新团队是怎样炼成的呢?

20世纪80年代初,顾震隆、杜善义等从国外进修回国,率先在国内开始了先进复合材料的研究,并于80年代末构建了复合材料与结构研究所。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宝贵的。创建之初研究所就确立了以人为本的团队建设理念,非常重视青年学者和研究生的培养。

很多人在研究生期间或刚刚参加工作就能够取得显著成果,甚至获得国家级奖励。国家杰青韩杰才,长江学者赫晓东,国家杰青、长江学者吴林志就是在那个时期逐渐成长发展起来的。


针对研究所的特点,杜善义总结经验,展望未来,亲自定下崇德广业,穷理致用的所训,作为复合材料人做人做事做学问的理念,也是研究所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指导方针,大大增强了团队的凝聚力、创造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崇德广业语出《易经系辞上》。崇德是指德合人心,有崇高的品格和心性;广业是指气象开阔,有宽广的思路与事业。正如韩杰才所说:一个团队里,如果人人看中个人得失,就不可能有长久合作。德才兼备德为先,只有大家不计名利,甘于奉献,团队才有真正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才能攻克难关,成就一项可持续发展的事业。


穷理致用语出《礼记大学》,意为穷尽事理以达到实用。对待科学研究不能一知半解,人云亦云,必须穷理。穷就是一种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

赫晓东表示,杜院士对研究所的定位是理工结合,即不仅可以立足国际学术前沿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还必须能够解决实际的工程项目问题,学以致用。
随着研究所核心凝聚力不断提高和科研创新能力不断加强,杜善义又及时在文化层面提出了三个不忘:不忘使命,即不忘国家需求、学科发展以及实验室发展的使命;不忘创新,即要敢于创新,容忍失败,敢于探索别人不敢做或有风险的事情;不忘团队,即保持团队凝聚力,充分发挥个人的能动性。

科学研究需要理工结合,需要多学科交叉,协同创新已经是必然趋势。吴林志表示,科技创新离不开一个大团队的精诚合作,也不能缺少世界范围内的协同创新。
研究所积极与国内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进行交流合作的同时,每年都创造机会派送青年学者和研究生出国学习、进修或交流,并充分发挥地域优势,与俄罗斯和乌克兰等国家进行深层次合作,目前已取得突出成果。

研究所还与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西北大学、东京大学、悉尼大学等建立了长期的交流与合作平台。

协同创新的理念不仅催生了特种环境复合材料技术国家级科技重点实验室的建立,还使得依托研究所成立的 先进复合材料国际联合研究中心被科技部认定为2013年度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多年来,研究所瞄准国际学术前沿,用力学的新理论和新方法解决航天与国防中的重大关键技术问题,围绕航空航天的轻量化、热防护、多功能与智能化以及高可靠等需求,凝练出需求迫切、背景明确又具重要工程意义的研究方向,及时开展了以智能复合材料、新型纳米复合材料等前沿性研究工作。

长江学者孟松鹤介绍说,研究所努力推动前沿和基础科学研究的同时,注重解决重大工程技术问题,如今已成为先进材料研发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为确保研究所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杜善义在创所之初就形成了和而不同的梯队建设思想,确保整个团队年龄结构合理,业务各有所长这也是研究所以特色求生存求发展的结果。整体看来,研究所的人员结构是一个大的树状结构,杜善义是大树的根,也是团队的灵魂。

就年龄结构而言,研究所的骨干力量主要分4批:第一批毕业于20世纪90年代初,现在是各个分学科的带头人,以韩杰才、赫晓东、吴林志为代表;第二批毕业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他们都已成长为独当一面的科研中坚力量,以孟松鹤、冷劲松、谭惠丰、梁军等为代表;第三批毕业于21世纪初期,他们处在科研第一线,正逐渐走向成熟,以张幸红、马力、朱嘉琦等为代表;第四批是近期通过海内外引进或自己培养的青年学者,不仅是发展的后备力量,也是目前科研的生力军,以李宜彬、王长国、吕海宝等为代表。


就业务发展而言,研究所明确定位,不断总结、提出、解决理论问题,凝练出了5个彼此各有特色又互有联系的主要研究方向。多年来,研究所在热防护材料与结构、轻质材料与结构、多功能材料与结构、柔性材料与结构、智能材料与结构5个主要方向的基础上形成了5个梯队,并且努力营造大力协同、鼓励创新的科研和人才培养软环境,有意打破梯队界限,使之犹如五座山峰但其间有桥索相连,从而建立了贯通式的交流和合作机制。


目前,所里第一批骨干集体让贤,第二批骨干孟松鹤、冷劲松、王荣国、谭惠丰、周振功成为梯队责任教授。梯队中还有骨干教授、副教授、年轻讲师、助教、博士、硕士,环环相扣。

如今,结合5个梯队建设,研究所从以领军人物和学术带头人为核心凝聚力,提升到可以信赖、赖以生存、得以发展的团队核心凝聚力,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性机制,也吸引了更多优秀人才的加入。
杜善义以大集体,小自由来概括梯队建设模式。

大集体是指大家群策群力做好研究所的顶层设计和发展规划,秉承所训,坚持理工结合与学科交叉的研究特色;以技术为推动,以需求为牵引,立足航天,服务国防,围绕相关重大科技问题充分发挥团队优势。小自由体现了研究所的巨大包容性,使得个人可以根据兴趣专长来分散研究,积极实现自己不可替代的存在价值。而集体与个人之间有着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个人服从全局,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

这样,每个人在自由发挥其特长的同时,所有人的有机结合成为集体发展的巨大动力。
这种大集体,小自由的作战优势使得研究所在实际工作中既出人才又出成果,形成了良性循环的大好局面。多年来,5大梯队坚持工程项目和理论研究相结合的 两条腿走路方式,承担的973计划、863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已有100余项;近5年就已出版专著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1200余篇。

这些成果充分体现了穷理致用的特色,不仅发表在《先进材料》、《碳》等杂志上,部分成果还作为亮点文章以期刊封面形式报道,并进一步在工程应用中取得重要突破,还获得国家科技奖7项、省部级科技奖24项。

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有门专业导论课叫《航空航天复合材料概论》,由杜善义领衔主讲。韩杰才、赫晓东、吴林志、孟松鹤、冷劲松、张幸红、梁军等众多主讲教师也纷纷走上讲台,结合自身研究方向,为大一学子介绍复合材料领域相关知识和发展动态。

率先正式实行本科生导师制,也是研究所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一大特色。负责学生管理的王荣国说,2004年4月8日,研究所充分利用自身的师资优势和科研条件,从本科三年级开始,要求每名导师最少要指导一名本科生。

本科生导师的定位是双重导师既是学生思想道德的引路人,又是学生业务素质的指导者。
全国见义勇为优秀大学生何晓波、刘峰的本科生导师分别是赫晓东和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李垚。这两名学子智勇双全,危急时刻奋不顾身,在寒江冰窟中搭起生命之梯成功救出遇险女童。

正如赫晓东所言:研究所的老师为人师表给了学生很大影响,这也是导师制在育人上的成功。
硕士生刘远鹏大二时在王长国的指导下做了充气翼无人机的科技创新项目,大三时选王长国做本科生导师,以专业排名第二的成绩保研后又选王长国做硕士生导师。

像刘远鹏这样受益于研究所育人模式的学生还有很多,他们很早就得心应手地走上了科研道路,并且毫不犹豫地定下了继续深造、攻读博士学位的目标。
研究所还坚持多学科引进人才和招收研究生,同时将多学科交叉与融合的科研方法推广到培养人才上,并根据每个人的特点和兴趣,有意识促进相互之间的合作,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刘远鹏就是在另一个梯队成员王超的帮助下,掌握了以分子动力学的方法解决科研问题,其科研成果已在国际SCI一区期刊《纳米尺度》上发表。
学生是我们最大的财富和安慰。如果问我一生做了些什么事,我可以讲很多,但最重要的一件应该是我培养了一个团队。

这个团队为中国复合材料事业、为中国航空航天梦想所作的贡献比我一个人作的贡献要多很多倍。杜善义说,高质量人才培养主要包括队伍建设和学生培养两方面。其中,博士生既是学科建设的培养成果体现,又是学科建设和科研的生力军。

博士生的水平决定了学校教学、科研及知识转移的水平。
解放思想,以学生为本,当学生想法与导师不一致或超出导师想法时,导师千万不能压制学生的想法,相反要鼓励他们无所顾忌地去做。

这样,即使失败了也会有收获。受钱学森的影响,杜善义在培养学生方面既严格又开明。直到现在,吴林志还记得20多年前读博士时,正是杜善义的信任与引导给了自己莫大的信心和动力,让他在学生时代奠定了正确的学术观、育人观。

对此,吴林志的博士生张国旗表示,他的研究方向就是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自己当家做主定下来的,并得到导师的大力支持,而导师对自己的进度也了如指掌。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正如杜善义所强调的,教师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

在他的引导下,研究所就人才培养达成了共识不断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科研水平、道德品德等诸多方面的综合素质,吸引和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薪火相传,进而使研究所的水平进一步提高,形成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