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伟民与何振梁 何振梁与袁伟民缘何针锋相对?

2017-06-2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何振梁被很多人称为"体育外交家.新中国体育先行者.新中国体育历史的见证者".1950年毕业于上海震旦大学电机系.同年到团中央对外联络部工作.由于他的英文和法文

 何振梁被很多人称为“体育外交家、新中国体育先行者、新中国体育历史的见证者”。1950年毕业于上海震旦大学电机系。同年到团中央对外联络部工作。由于他的英文和法文水平出类拔萃,一次机缘巧合,让中国体育“邂逅”了年轻的何振梁:1952年作为中国体育代表团成员参加在芬兰举行的第十五届奥林匹克运动会。

 “有一次,上世纪50年代中期何振梁从维也纳回国,正好遇到了国家体委的领导张联华,他发现何振梁才华横溢。巧的是,当年何振梁的领导赵尔陆上将,正是新中国第一任体委主任贺龙的部下。贺龙的一封信,把何振梁调到国家体委,从此,何振梁与体育结缘。”1956年中央开会,27岁的何振梁有幸为毛主席做翻译。毛主席问起他的名字,何振梁答毕,毛主席说道:'哦,是振作的振,栋梁的梁。’”

  在百度搜索引擎中搜索关于何老的资料,我们会发现这样的评价:何振梁先生两次参加北京申办奥运会,两次担任申奥投票中方陈述人,是北京申奥由失败到成功的标志性人物。他在国际奥委会的地位、威望和影响,他的经验和出色的语言能力,他在暮年所付出的巨大身心劳动,为北京申办2008年夏季奥运会成功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何振梁曾被外国体育刊物评为全世界最有影响的十大体育领导人之一,被誉为“中国的申奥之父”。然而,这其中的某些评价,难道会要被“颠覆”了吗?

 1985年至1994年何振梁任国家体委副主任、党组副书记。1981年当选为国际奥委会委员。1985年任国际奥委会执委。1989年至1993年任国际奥委会副主席。1994、1999年又两次当选为国际奥委会执委。

1995年起兼任国际奥委会文化与奥林匹克教育委员会主席至今。北京第一次申办奥运会时任申办委员会常务副主席,第二次申奥时任申办委员会顾问。后任中国奥委会名誉主席、北京2008年奥运会组织委员会顾问、执委。 袁伟民和何振梁二人的争端就此展开,今天我们围绕二人各自的不同的说法予以解析,与读者一起去探寻新闻背后的新闻。

     北京申奥背后的波折

  袁伟民不仅经历了北京两次申奥的全过程,而且在2000年4月出任国家体育总局局长之后,以奥申委执行主席的身份,和时任北京市市长的刘淇一起,直接参与指挥了北京申奥的攻坚阶段和决战阶段。袁伟民说,申奥之所以能获得成功,关键是在中央制定的正确的申办工作方针和政策的指导下,我们制定的“合纵连横”的对策和“滴灌”工作方法非常奏效。

“合纵连横”就是要通过中国对于罗格的支持,换取欧洲委员对北京的支持。最后的投票结果完全验证了北京奥申委所策略的正确性。

         “罗格 北京”乃大势所趋

  参加国际奥委会新主席竞选的五位候选人分别是比利时的罗格、韩国的金云龙、加拿大的庞德等。这五位新主席候选人背后都有一个委员集团在支持,如果申办城市能争取一位主席候选人的真心支持,就意味着他背后的委员集团中相当多的委员可能把票投给你,反之亦然。

 大多数媒体认为,新任主席和第29届奥运会举办城市应赋予不同的洲,理由很简单,“鱼与熊掌不能兼得”,这是多年来的“潜规则”。在莫斯科投票前几个月,刘淇和袁伟民在瑞士见过罗格。罗格说首先感谢袁伟民多次表示支持他竞选主席,他也对刘淇市长表示他完全支持北京申办,但也请中方理解他,不能够公开表示,因为他本人是欧洲奥委会主席,而巴黎和伊斯坦布尔这两个申办城市都位于欧洲,但是他会为北京做工作的。

         袁伟民: 令人费解之“谜”

  “执行“京罗组合”策略并不是一帆风顺,一位国际奥委会资深的中国委员、北京奥申委的顾问,意想不到地不配合,他我行我素,有些行为与北京申奥的总方针相悖,令北京奥申委费解、困惑和不安。”

   第一次出乎意料的事发生在2001年3月2日。有人告诉袁伟民,从来自境外信息获悉,一位国际奥委会资深的中国委员已推荐韩国金云龙竞选国际奥委会主席。袁伟民立即将此信息告诉了时任北京申奥领导小组副组长、北京市委书记贾庆林,贾庆林、刘淇和奥申委其他领导都感到吃惊,认为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当天下午就立即召开奥申委领导小组扩大会议,请这位资深委员讲明情况。

他承认有这个事实,但并没有说清楚为什么要这么做。幸好最后进行了补救,消除了罗格和欧洲委员们的误会。

  殊不知,事情还远没结束。2001年7月15日,国际奥委会投票产生新主席的前一天,从莫斯科惊爆险情:国际奥委会一重量级人物碰见国际奥委会中国的女委员说:“你们那个人,态度暧昧,快告诉你们的部长。”

袁伟民知道后非常生气,心想人家说话算数,支持北京申办成功了,现在我们却过河拆桥,不是丢脸吗?袁伟民让于再清立即召集三个中国籍的国际奥委会委员开会,一定要全力支持罗格竞选成功!可是,结果令人失望,这位资深委员依然我行我素。他没有投罗格的票而投了金云龙,已是公开的秘密了。      

  难以理解的是,北京申奥成功后,他到处作报告,频频接受专访,他写文章、著书立说,不仅把事情的真相掩盖得严严实实,甚至流露出:北京申奥成功,国际奥委会委员们的票,不是投给北京的,而是投给他个人的感情票。

  一个参加了北京申奥全过程、在一线工作的知情官员给袁伟民写信说:“现在人们有个误解,认为北京获胜,主要是XXX的功劳和他在陈述时的最后讲话,他自己几次对记者讲话,包括他的莫斯科日记中都这么说的。我认为这不是事实的真相,应该出面澄清。”

 中国越来越开放了,人是有个性的,但也不能强调所谓的“独立性”,把个人放在国家之上。袁伟民本来也不想再提这件令人非常不愉快、非常遗憾的事情了,但是最终还是想在北京奥运会结束后酌情讲出事实真相。目的是:一、维护历史的真实性;二、让年轻人和外事干部从中吸取教训。作为领导,在这个问题上也有值得吸取的教训:在国家利益和原则问题上,是不能回避矛盾的,越不敢碰,越不解决,越棘手。

      何振梁的回应:没时间理会 他爱炒就炒,历史是由事实来写成的

何振梁:历史是由事实来写成的,不是靠某些人编造出来的。他说的这个事,我不想说太多的东西,因为我很忙,有很多工作需要我处理,没有时间去理会这些无聊的东西,他爱炒就炒吧。

记者:何老,袁伟民在他的新书中用较大的篇幅描述了北京申奥的内幕,其中又侧重描写了你因为支持金云龙而险些给北京申奥带来影响的问题。请问你对此有何评价?

何振梁:我听说了。关于这一点,我只想说一点:国际奥委会的投票都是秘密进行的,请问他是到哪查到我支持金云龙的?或者又是谁跟他说的?这种杜撰只能欺骗那些不了解真相的人。

记者:你和罗格的关系因为这件事也让外界更加关心起来……

何振梁:罗格对我怎么样大家应该都可以看得到。我前天刚刚从哥本哈根参加国际奥委会的全会回来,今天又刚刚去机场接了罗格,才进家门。罗格为什么对我那么好,大家可以想像。

记者:我们也知道您早就已经过了退休的年龄了,很多人在这个年龄可以说也都是颐养天年了,你现在依然如此忙碌、奔波,又是为了什么呢?

何振梁:我为了什么嘛,如果不是国家需要,我现在确实可以安安心心地享受退休生活了,没想到我这样付出还要受到别人如此的污蔑。

记者:那对此你个人有何想说的呢?

何振梁:历史是由事实来写成的,不是靠某些人编造出来的。他说的这个事,我不想说太多的东西,因为我很忙,有很多工作需要我处理,没有时间去理会这些无聊的东西,他爱炒就炒吧。我想说的话只有一句:好人不知坏人有多坏,坏人不知好人有多好!当然,我也不排除必要的时候会站出来说明一切的。

     袁伟民方面:这是事实,有据可查

对于何振梁的回应,策划推出《袁伟民与体坛风云》一书的编辑表示,何振梁当初推荐和投票给韩国人金云龙并非袁伟民一面之词,这在书里也说得很明白,当时一位在国际奥委会中相当有影响的委员对中国奥委会的官员说:“XXX曾动员我投票支持金云龙。

”金云龙后来说只有一个中国委员投他的票,而奥委会中一位重要人士也给中方委员传话说中国的这个委员投票态度暧昧。再加上何振梁之前游说其他委员投票给金云龙的事实,难道还不清楚他把票投给谁了么?”

  有记者在采访袁伟民时,记者曾表示,书中虽然没有点出名字,但圈内人一看就知道是谁,这难道不怕会引起争议吗?袁伟民当时告诉记者,他并不怕争议,而没有在书中点出名字,是因为出版这本书是为了还原真相,而不是挑起纷争。袁伟民表示,这本书所讲的事情,都是有证据可查的。

     何振梁申奥日记节选

 2001年3月3日 我与罗格通话,告诉他金云龙让我连署提名他为主席候选人的信,我已允诺,我觉得在连署前应先取得罗格的理解。罗格感谢我去电话,说我同意为金连署完全是正常的人际关系。原先我们担心我连署提名金云龙为主席候选人,可能引起消极后果,看来是过虑了。

 2001年7月15日 开会过程中,金云龙不断用他的日本式中文写来条子要我们三名委员加紧帮助他为他拉票,并开来要我做工作的委员名单。会间休息时,庞德也抓住我和吕圣荣、于再清,要我们支持,也开了希我们代做工作的委员名单。罗格同样开了一张长长的名单给我,希望我争取这些委员支持他。

2001年7月16日 罗格在第二轮以59票当选,金云龙仅获23票。大家向罗格表示热烈祝贺。当时罗格站在瑞士委员霍德勒与我之间,我是第二个向他祝贺的人。

2001年7月19日 整天电话不断,大家都来祝贺,称我为申奥功臣。人贵有自知之明。在某个特定的事情上,你会被历史推到主要的位置上。当事情过去,你应该懂得离开这个中心位置,退到舞台的边缘,甚至离开舞台

          何振梁与《面对面》  

  《袁伟民与体坛风云》一书中关于何振梁支持金云龙的最大依据,是在金云龙竞选主席时何振梁属于五名连署人之一。对此,何振梁笑着表示:“将连署和投票支持混为一谈,是对国际奥委会的基本运作缺乏起码的了解。按照国际奥委会的规定,任何人要参加主席的竞选,都必须有五名委员联合提名,也就是连署。连署绝不等于投票,最终支持谁,则是由投票来决定。”这是第一关。

那么,何振梁的票最终是投给了罗格还是金云龙呢?“其实我由始至终支持的都是罗格!”何振梁回答这一问题时,没有任何犹豫。为了证明这一点,何振梁甚至专门让老伴翻出了自己在2001年2月8日的日记:“我与萨马兰奇私下谈话,最后萨问我关于接班人人选问题,在罗格与金云龙之间选谁?我回答:从奥林匹克运动的利益出发,我支持罗格。不过,考虑到北京申办奥运会,对金云龙我不会当面说'我不支持你’。”

  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个问题,何振梁专门向记者出示了2008年6月出版的《艰辛的辉煌——我的申奥日记》一书。书中2001年3月1日的日记中写道:“金云龙8时半来电话……金想请我也连署。我知道金是想利用我的威望。

但我别无选择,如我表现出犹豫,更不用说谢绝,都对北京申办不利,因我知道金的为人,所以我当即同意。”何振梁说,他深知连署这事对申奥的影响,所以3月2日下午,他便在申奥领导小组会后,特意向当时北京市的主要领导以及袁伟民、李志坚进行了通报。

何振梁说:“他(袁伟民)明明知道整个过程,现在却突然这样来说话,我实在无法理解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为助北京申奥 何两次放弃竞选副主席  

何振梁说,北京申奥成功并圆满地举办,是他最大的梦想,也是他最大的骄傲:“我这样说,并不是觉得自己是北京申奥的功臣,而是我作为一个新中国体育工作者发自内心的一种感受。我做过毛主席、周总理的翻译,我得到了很多人都难以得到的发展机遇,可以说没有党和国家的培养,就肯定没有我何振梁的今天,所以我对国家与民族的感情,是很多人所难以体会的。”

何振梁透露,正是为了帮助北京申办奥运会成功,他曾经两次放弃竞选国际奥委会副主席:“那是我们首次申办失利及再次申办之间的事情,一次是姆巴伊,一次则是高斯珀。客观说,非洲的姆巴伊的威信很高,他比我强,但我做出放弃竞选的决定,还是出于对北京申奥有利的考虑。

我告诉他:只要你参加竞选,我就绝不参加,因为我不跟朋友争。这对我们二次申办赢得非洲委员的支持,是起到了一定作用的。至于高斯珀,坦率地说,我的威望比他高,但得罪他显然也不利于北京申奥,所以我权衡利弊后,放弃了竞选。我所做的这一切,其实都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团结各方朋友,为北京申奥成功创造条件。”

  不过,何振梁也直言不讳地表示,作为国际奥委会的委员,他也并不是一个毫无原则的人:“如果一定要说我不听招呼,那倒也确实有那么两次。一次是关于女垒继续留在奥运会的问题,一次是关于沙滩排球比赛安排在天安门广场进行的问题。

我接到他们要求我设法将女垒继续留在奥运会的通知时,刚刚设法让执委们将武术保留在可以考察的项目范围之内。在此之前,国际奥委会有意将武术列入不予考虑的9个项目之一。众所周知,武术是我们的国粹,中国人当然不希望它被打入冷宫。

所以,虽然说服的工作很艰难,我还是设法去做了执委们的工作。但是,这项工作刚刚落实,又增加了女垒的问题,老实讲,我也是爱莫能助了,更何况女垒并不是中国的强项,所以我就顶了回去。”

  何振梁老两口手牵着手离开。但何振梁告别时的一番话让人感慨不已:“心底无私天地宽。我已经是80岁的人了,肾一直不好,一个星期还要做三次透析,但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就要为祖国、为人民做有益的事情!”

2008年6月,何振梁的《艰辛的辉煌——我的申奥日记》一书在香港出版,后又经节选在国内出版。对于袁伟民质疑的事件,何振梁书中都有记述,其中也明确了联署提名金云龙与“支持”的区别,他也提及自己事先与好友罗格的充分沟通。整个经过并不存在背叛和阴谋。

袁伟民在书中曾经提到,何振梁在申奥期间一直强调其国际奥委会委员的独立性,而数次不听招呼。

何振梁:打个比方,潘基文所做的一切都要经过韩国政府的同意吗?如果那样的话我们还选他干吗?别的国家跟我们体制不一样,政府无权指挥委员。

在中国体育界,何振梁的身份有些特殊,这种特殊身份,决定了他既要尽可能争取国家利益,又要为国际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考虑。很多时候,两者之间的误解与隔膜不可避免。何振梁自己也不讳言,无论是体育总局还是北京市政府,都有一些官员对他有意见。可以说,何振梁与袁伟民的“矛盾”并非孤例。他对某些官员的评语是:手伸得也太长了。“对不起,何振梁不是这样的人,我不是奴才,我是一名党员。”

袁伟民:一个国家派你出去,你不为我说话,不为维护国家的利益去发言、去争取、去较量的话,我派你去干什么?这个是原则。你的任务和使命,把你派出去时说的明明白白的,你当然可以强调个性,甚至你可以张扬你个人的魅力,但是你维护国家利益的原则是不能违背的,这是一个外交人员的良心。

        兴奋剂问题,

袁伟民:我书里说的是让历史尽可能接近事实,当然看的人也有角度问题。我书上写的都是有材料根据的,当年很多材料都是归到我这里的。在写这本书的过程中,也有很多人鼓励我说,你不出来说话,就没有人说真话了,历史就这么错下去了,我明明知道真相却不出来纠正,是对历史不负责任的态度。

我在体育界这么长时间,经历的事情很多。当然说真话,必然涉及到具体的人,具体的事,具体的部门。但是我想,说这些事并不是为了批评谁,指责哪个部门,我只想通过这些事,起到启迪的效果,对事不对人。

我的文章里没点名,很多事,部门里的人谁都知道,但是老百姓搞不清楚。好多时候是我看了电视、看了报刊,才知道披露出来的是违背事实的,因为我是参与决策的人。

按理说,我们国家走到今天,人们可以大胆发表各种意见,但我想,一些具体的、重大的问题上,个人、集体、国家三者的位置怎么摆,如何处理,是有原则的。特别是我们这些受党教育多年,干了很长时间的干部、高级干部,应该有基本原则。

  或许,袁伟民和何振梁这两位同乡之间的“PK”,会成为中国体坛的又一场风云…… 在南古都大酒店,袁伟民说:“历史可能被表达,也可能被遮蔽,而本书所要做的,是让历史尽可能地接近事实”。看得出,经过5年的深思熟虑,袁伟民要高调还原历史的真相,确实,那些只是体育高层极少数人知道的真相,袁伟民不说,中国大多数老百姓就会不明就里。

党中央从申奥一启动,就明确由体育总局、北京市联合申办。时任北京市市长、北京申奥代表团团长刘淇,时任国家体育总局局长、中国奥委会主席袁伟民为北京申奥的“合纵连横”,不辞辛劳,完成了高难动作,为预期的莫斯科全会上的投票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有些媒体,出于好心,形容某人喜欢定向奉送“体育外交家”、“奥林匹克外交家”的美誉。袁伟民说:在我看来,是不是体育外交家,是不是奥林匹克外交家,最要紧的不是看坐了多少万公里的飞机,不是能以英语、法语与多少个国际奥委会委员聊天,最要紧的是在关键时刻坚定地维护国家利益,以高超的外交艺术,处理棘手的问题,达到最好的效果。

至于说到体育外交家,我虽然自地方党委调任国家体育总局才5年多,亲身感受,由于历史的原因、党中央的重视、工作的需要这里的体育外交家或者说杰出的体育外事工作者是很有一批的,决不是孤芳自赏的一个、两个,如魏纪中、楼大鹏、于再清、屠铭德、吕圣荣、顾耀铭、宋鲁增等等。

中国体育外交上的许多重大事件,他们都默默无闻地做出了关乎成功的至关重要的贡献。可惜,由于宣传走偏,人们都是只知其二,不知其一。

分析北京申奥成功,有一个大的概念必须牢固树立。申奥成功最重要的是中国的实力,中国改革开放后世人瞩目的发展,中国国际威望的提高,党中央、国务院领导有力,全国人民同心协力。在这个根本性前提下,有一个优秀的申办团队作了卓越的努力。请特别注意,是团队,而不是个别人作出的杰出努力。

如果说,李志坚当年撰文表达得还是比较隐晦的话,那么袁伟民在其新书中则写得相当直接:“当时我(袁伟民)非常生气,我心想人家说话算数,支持北京申奥成功了,现在我们却过河拆桥,不支持人家,不是不讲信誉吗?更何况,金云龙能和罗格比吗?金云龙是韩国籍的国际奥委会委员,后来因为贿选问题被国际奥委会点名,并遭到韩国检察机关的起诉。

据说他在竞选国际奥委会主席时曾经许诺:只要给投他的票将给报酬……可是,结果令人失望,这位资深委员依然我行我素。

在《袁伟民与体坛风云》一书中第七章节中,袁伟民还披露了当年这位资深委员说的和做的不一致,不积极支持于再清接替他成为新执委一事。整个事件简直是“不可想象”。书中披露:一年后,在2003年举行的国际奥委会全会上,又将选举出新的执行委员,是继续支持这位资深委员去竞选执委,还是把新委员于再清扶上马去竞选执委,袁伟民和李志坚在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和广泛听取意见后,决定让于再清参与竞选。

对于推举于的原因,袁伟民在书中解释说:“要完成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任务,就迫切需要一位在体育总局、中国奥委会、北京奥组委中都有现职的、在位的领导干部,能够进入国际奥委会执委,争取话语权直接对话。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李志坚找到了这位资深委员(何振梁),希望他能支持于再清参与竞选,当时这位资深委员就表示:“如果推荐其他人,我反对,不同意,但是推荐于再清我没有意见,我全力支持他竞选执委。

”他还答应写一封英文和法文的推荐信,由他出面向国际奥委会委员们推荐于再清。

谈话一结束,李志坚就立刻赶到北京市委,也代表袁伟民,向时任北京奥组委主席、市委书记刘淇报告了这一情况。但是,令袁伟民和李志坚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不久之后,从国内和国外两个方面传来的消息却说明:这位资深委员并没有像他承诺的那样做。

首先,在推荐信的问题上,他表现得不情愿,他没有写法文推荐信,而只是在外联司拟就的英文推荐信上盖上他的章。为此党组书记李志坚两次找何谈话,第二次谈话何竟然大发雷霆,矢口否认阻挠于再清当选之事。

其实是他自己“另有想法”,不久之后就明白了——有委员反映,他在境外谈到执委竞选问题时说:他之所以不竞选,原因是中国的体育部门嫉妒他。于是,德国媒体指责中国:“让一个政府告诉我们谁应该进执委会,这是不能允许的!

”这些奇特的声音不仅严重地干扰了于再清的竞选,更不能容忍的是,给中国造成了不良影响,认为中国在干扰国际奥林匹克事务,中国体育部门在弄虚作假,严重损害了中国和中国奥委会的形象。

结果,2003年国际奥委会全会上于再清以并不悬殊的票数竞选执委失利,这不能不和“某种声音”有关。又一年过去了,2004年9月,在雅典举行的国际奥委会全会上,于再清再次参加竞选,终于成功,四后后又顺利晋升国际奥委会副主席。

在采访完袁局之后,记者多次试图与何振梁老人联系,想听听他的说法,巧合的是,在袁伟民新书问世之际,中国奥委会官方网站公布了何振梁退休的消息:今年80岁的他按照国际奥委会的相关规定,即将退休。在哥本哈根投票2016奥运会主办地期间,来自中国的媒体记者曾经集体采访了何振梁,他表示:2008奥运会能在北京举办,“我这辈子就没有遗憾了”,退休在即,实现夙愿的何振梁没有不舍,他说:“毫不谦虚地说,(对中国而言)我在国际奥委会的位置是空前的,但我绝对不相信是绝后的。

” “一直都太忙,没什么时间写书,退休后我就开始写回忆录,主要是想总结我们的挫折和成功,希望给人以借鉴,让后来人做得更好。”

10月12日晚9时,当记者希望何振梁就袁伟民书中提及的关于他的事件再次表达个人看法时,刚开始何振梁在电话那头哈哈大笑起来,他提高了嗓门反问一句:“你信吗?”据记者所知,这是何振梁在一天内第N次这么回答纷纷打电话给他的记者了。接下来,当记者说:“何老,这不是我们信不信的事情,书中写得非常具体,这样的事情太让人震动了!”

据书所说:“这位国际奥委会资深的中国委员没有投罗格的票,而投了金云龙,似乎已不是秘密,韩国的媒体做了公开报道,韩国内部对金云龙在各大洲得票的情况一清二楚,认为金云龙在亚洲得了7-8票,其中有中国的1票。

”此时,电话那头的何振梁显然触动很大,他有些按捺不住激动的情绪:“投票是在很秘密的情况下进行的,袁伟民怎么知道我投了谁的票,没有投谁的票?他有什么证据啊?他相信韩国人的话吗?”停了停何振梁又说:“袁伟民说这些话是要负法律责任的!

”本来何振梁还要准备说下去,可能在家人的提醒下,他欲言又止,转言道:“好了,现在我不说了,我要休息了,我需要安静,不过等到我应该出来说话的时候,我会出来说的!以后再说吧!”

如今何振梁老人走了,他已经再也说不了什么了。无论什么人,无论身居怎样的高位,其实在历史的长河中都是过客。我们应当怀念每个人对于人类进步文明做出杰出贡献的人。而面对批评的声音,每个人都应当能“三省吾身”反思自身,勇于面对自身的弱点很不容易,越是身居高位掌握大权越不容易。勇于担当和致歉或永远保持沉默也更是一种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