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俊自然科学一等奖 澧县籍科学家曹俊分享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2018-02-0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1月9日,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国务院批准,授予"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发现的中微子振荡新模式"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王贻芳.曹俊

1月9日,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国务院批准,授予“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发现的中微子振荡新模式”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王贻芳、曹俊、杨长根、衡月昆、李小男,5位来自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科学家因为在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中发现了中微子振荡的新模式,而共同分享了这一荣誉。其中,曹俊是常德澧县人,毕业于澧县一中。

国家自然科学奖是我国自然科学领域最受瞩目的奖,一等奖17年来曾九度空缺,可谓“慎之又慎,宁缺毋滥”。中微子是一类神秘的基本粒子:它质量极其微小,是最轻的粒子;它数量十分庞大,每秒钟有上万亿个中微子自由穿过人体;它几乎不与任何物质发生作用的特点让其极难被捕捉;它会变身术,一种中微子在飞行过程中变为另一种中微子,然后再变回来,这叫作中微子振荡,三种中微子之间可发生三种振荡。

因它看不见,摸不着,却又无处不在的特点,它有了一个别称——“幽灵粒子”。

科学家普遍认为,中微子包含了宇宙中反物质是如何消失的重大信息。曹俊所在的团队就是做好基础研究,探寻“幽灵粒子”,这或将揭秘宇宙本源。2012年3月8日14时15分,王贻芳宣布,科学家们发现了新的中微子振荡模式,且实验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精度。许多科学家认为,这是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人最重要的实验物理学成果。

“我小时候就对物理、化学、天文的东西很感兴趣,看了很多这方面的书。”曹俊说,年轻时自己曾立志做一个像霍金一样纯正的理论物理学家,进入中科院高能所后,他误打误撞走进了实验物理的圈子,没想到却成就了他。“我的思维方式其实更适合做实验,我喜欢一闭上眼,物理过程能像电影一样在脑子里上演!”曹俊谦虚地表示,自己团队能够获奖,除了努力,还有幸运。

相关链接

曹俊,男,1972年12月出生,中科院高能所实验物理中心研究员,常德澧县人。1993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物理系。1998年在中科院高能所获理论物理专业博士学位。1998年10月至2000年10月在法国奥塞直线加速器实验室(LAL, Orsay)作博士后,参与DESY的H1实验。

2001年5月至2004年1月在美国密歇根大学任研究助理,参与费米实验室的中微子振荡实验MiniBooNE。2004年入选中国科学院“引进国外杰出人才”,2012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13年获亚太物理学会杨振宁奖和中科院杰出科技成就奖,入选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回国后从事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研究,任项目副经理,先后负责物理软件系统和中心探测器系统,领导物理分析发现了新的中微子振荡。现任大亚湾国际合作组中方发言人,全面负责该实验。江门中微子实验的提出者之一,现任项目常务副经理和国际合作组副发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