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宪安贫 对“原宪贫”与“颜回乐”的探索

2017-10-0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摘要] 原宪之贫不仅是精神的高洁,更重要的是他弘毅.志向高远.虽处穷困之中却从未放弃过坚持自己的理想.而颜回之乐更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乐.他们的

[摘要] 原宪之贫不仅是精神的高洁,更重要的是他弘毅、志向高远、虽处穷困之中却从未放弃过坚持自己的理想。而颜回之乐更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乐。他们的精神即使是千载之后的今天,仍值得人们去探讨、学习。

[关键词] 贫与病 志 仁之乐 德

中国儒学往往注重人的精神道德的修养,与西方以及中国其他诸家相比,此点尤为突出。所谓“注重”就是将对精神道德的修养视为真正的学习提高,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如同打磨美玉一样来对君子的内外素质进行提高。

《论语·先进》按照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分科列数了孔门优秀弟子即孔门十哲:“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将德行一科列居首位说明孔门首重德行。

随着自汉以来儒学的统治地位的确立,历朝历代无不宣扬德行的重要性。而“孔颜乐处”与“原宪甘贫”的探索一直被关注、学习。他们的精神影响了太多的人去为坚守自己的抱负与操守而甘于贫贱。我们现代人仍然需要这种精神的洗礼。

我们常把“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与“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 (《论语 雍也》)这两个事例并举,用作对比,说明孔子深谙救助用财之道,他称之为“周急不继富”。“周”即接济不足者;“急”为穷迫;“继”则是续有余。

《论语》中描写子华“乘肥马,衣轻裘”,富丽景象跃然纸上,属于孔子所说的“有余”,那穷迫不足者自然是原宪无疑。《庄子·让王》进一步具体说出:“原宪居鲁,环堵之室,茨以生草,蓬户不完,桑以为枢而瓮牖,二室,褐以为塞,上漏下湿,匡坐而弦。

子贡乘大马,中绀而表素,轩车不容巷,往见原宪。原宪华冠縰履,杖藜而应门。子贡曰:‘嘻!先生何病?’原宪应之曰:‘宪闻之:无财谓之贫,学而不能行谓之病。

今宪贫也,非病也。’子贡逡巡而有愧色。”[1]据记载,他居于陋巷,环堵萧然,没于蒿莱之中。但是原宪却甘贫乐道,不以为意。后来子贡来看他,非常怜悯他,说是这是病吧。原宪回答说,没有钱财叫做贫穷,学了道德而不能用以修养身心才叫做病,我只是贫穷,但人品志向高洁。

在原宪看来,“贫”是物质上的匮乏,“病”是精神、理想上的缺陷,两者有本质的区别。“原宪贫”就此成为士子穷困而不失弃志的象征。后世有诗赞曰唐朝人吴筠有《咏原宪子》诗:“原生何淡漠,观妙自怡性。蓬户常晏如,弦歌乐天命。无财方是贫,有道固非病。木赐钦高风,退惭车马盛。”

原宪这样的君子,并不是淡漠世事、随遇而安,而是能够“久处约”,在贫困中砥砺自己的品行操守,绝不于终食之间忘记自己的抱负。真正的士,他必弘毅,必坚强,必以仁为己任,心存远抱,志怀高穆,他厉志修行以为世用,而安心于一隅之安,浑浑噩噩老死沟渠,又哪里配称得上士?

士是肩负着责任的,孔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但成为能够承担责任的士,孔子认为要达到“贫而乐,富而好礼”的高标准。富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