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芳采访 独家专访谢芳、张目夫妇

2017-11-3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中广网3月31日消息(实习记者 朱爽)1950年初秋的一个清晨,香港那略带凉气的咸湿海风吹乱了一位儒雅老先生的头发.他带着自己的妻子儿女,身背行囊,神情坚毅地踏

中广网3月31日消息(实习记者 朱爽)1950年初秋的一个清晨,香港那略带凉气的咸湿海风吹乱了一位儒雅老先生的头发。他带着自己的妻子儿女,身背行囊,神情坚毅地踏上了重返祖国大陆的旅程,此行的目的异常明确——重返故乡,在红色的土地上尽情地庆祝新中国的第一个生日!

一位十五岁的靓丽少女紧跟在父亲身后,清澈的目光中写满了对红色新中国的美好憧憬。这个容貌甜美的女孩儿名叫谢怀复,出生时东三省正被日军侵占,因而被赐予“怀复”之名,取怀念并收复国土之意。回乡九年之后,这个女孩儿因一部名为《青春之歌》的电影红遍大江南北,她就是谢芳。

时代雕琢的青春

《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既是那个特殊时代的典型,也是一代人成长经历的缩影。谢芳对己塑造的这个角色有着独特的体悟:“林道静是宁死不屈的,日本人来了,手无寸铁的她却拼命反抗的,她是一个英雄人物。尽管她的形象有理想化的成分在,但我作为演员,我相信这个人物,我从来没有抱着怀疑的态度去表演。

是父母赋予我的革命气质和政治热情帮我获得了成功。”饰演林道静对谢芳而言无疑是幸运的。从成功入选到完美演绎,这一过程在谢芳看来像是时代的际遇,又好似宿命的安排。《青春之歌》反映的是1935年的“12?9”运动,而谢芳就出生在1935年,她的人生轨迹也因此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联。

抗日战争胜利的时候,谢芳刚刚十岁,妈妈亲手为她织了一个毛衣,毛衣上面绣了一个“V” 字,这件事她现在还记忆犹新,后来谢芳才知道,“V”是英文胜利的第一个字母。在香港躲避战乱的时候,身为基督教神学院教授的父亲,在公开场合支持解放军,还教孩子们唱“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这样的革命歌曲。

此时与香港毗邻的深圳刚刚解放,谢芳的父亲便毅然将女儿送到深圳的学校去读书。人在香港,家在香港,却让孩子在动荡的局势下往返于解放区和香港之间,这让许多人感到不可思议。

更为惊险的是,谢芳曾在上学路上突然遭遇国民党飞机投弹、扫射,幸亏她及时躲入防空洞才免遭不测。这惊心动魄的场景至今仍深深烙印在谢芳脑海之中,也让爱国情怀深深的植根于谢芳的心里。

1959年,年轻却经历丰富的谢芳成为饰演林道静的候选人。虽说顺利入围,但是人选的最终确定当时还破费了番周折。谢芳回忆道:“当时对我能否扮演林道静,大家还是犹豫不定。是找老演员还是找新演员好?因为我过去没演过电影,让我担纲主角是有风险的。

如果用老演员,演技经验没问题,可年龄有问题——林道静是个成长式人物,她身边的共产党员都要比她大。我那会儿二十多岁,周围的角色三十岁左右,是符合电影情景要求的。上级权衡了很久,最后决定让我出演林道静。结果我刚进剧组,就有四百多个镜头需要在半年内完成,没有一点准备时间。我就凭着自己里里外外所有的能力,硬是撑下来了,拍的特别顺,前前后后只补了一个空镜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