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子恢包产到户毛泽东 毛泽东批包产到户:两年不到就有人讨小老婆

2017-08-1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一直是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关键问题.正确认识和对待农民,是党在农村工作的首要出发点.邓子恢认为,只有从本质上认识农民,正确对待农民,才能制定出正确的农村政策,才能使农民理解和接受党的政策,才能巩固工农联即的执政基础.邓子恢是党内公认的农业.农村专家.他熟悉农民,了解农民,与农民同呼吸共命运.他经常说,我们是吃"官饭"的,保险.而农民过去历史上吃的苦太多了,他们全靠种地吃饭.生产受一点损失就受不了,甚至连饭都吃不上.我们在制定政策时,必须严肃认真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一直是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关键问题。正确认识和对待农民,是党在农村工作的首要出发点。邓子恢认为,只有从本质上认识农民,正确对待农民,才能制定出正确的农村政策,才能使农民理解和接受党的政策,才能巩固工农联即的执政基础。

邓子恢是党内公认的农业、农村专家。他熟悉农民,了解农民,与农民同呼吸共命运。他经常说,我们是吃“官饭”的,保险。而农民过去历史上吃的苦太多了,他们全靠种地吃饭。生产受一点损失就受不了,甚至连饭都吃不上。我们在制定政策时,必须严肃认真地考虑是否对生产有利,是否符合大多数农民的利益。

为了群众的利益,邓子恢敢于提出自己的意见。他经常说:一事当前,不要首先考虑自己的“乌纱帽”,应该先考虑群众。没有群众,我们等于个零。他常为建国以后农民的生活提高不快而叹息。针对工农产品剪刀差额过大特别是贫困山区差距更大的状况,邓子恢主张提高粮价,贯彻等价交换的原则。

一天,中央农村工作部几个干部和邓子恢闲谈,说道粮食统购统销价太低,派的任务又大,引起农民强烈不满和抵触。干部对农民进行强迫命令,造成政府与农民关系紧张。

邓子恢听后激动地说:“这是变相剥夺农民,我要向主席和中央反映,把数量减少些,价格提高。”有的同志劝他说:“这是主席和陈云同志定的。现在对统购统销已经有了一股埋怨风,不要反映了,免得有人又说农村部只片面考虑农民一个方面。

”邓子恢马上说:“只要规定的不合理,就是主席、中央定的也要提出。”事后不久,邓子恢果然向毛泽东提了。这个问题虽然有所解决,但程度都很有限。邓子恢还主张建立农业银行,对农业生产给予低息贷款,并建立农村保险事业。

1961年4月,邓子恢带工作组去福建龙溪县做调查,在漳州与先期在闽西做过调查的张鼎丞相遇。张鼎丞劝他回家乡龙岩看看。在龙岩调查期间,邓子恢同大家亲切交谈,听取意见。龙岩群众对邓子恢非常敬仰,很多要求同他面谈,直接反映情况。来访者往往排成长队,他也尽量满足群众的要求,抽出时间接见老区群众,或者批转群众来信。

回乡的20多天里,邓子恢亲眼看到了大跃进、瞎指挥和浮夸风给家乡农民带来的灾难。在邓子恢领导闽西农民最早开展暴动的后田村,当年的接头户陈东坑老人双手捧了一碗用糖精拌的蕉芋粉端到他面前说:“绍仔(邓子恢乳名绍箕),你难得回家,本应好好招待你,过去你来,我可以招待你吃白米饭,现在没有白米了,我没有什么招待你,这碗蕉芋粉是家里最好的东西,你吃了吧。

”面对着这位曾为革命做出过贡献的白发苍苍的老人,邓子恢心里有着说不出的难过。

正是这片土地,当年为革命捐献出了那么多鲜血和儿女,而革命给了他们什么呢?解放12年了,老区人民居然只能用蕉芋粉来招待客人。邓子恢把不顾自己身患严重的糖尿病,含着眼泪喝下了拌着糖精的蕉芋粉。在自己的出生地邓厝,邓子恢把从龙岩城买来的面条下进了几口大锅,招待来看望他的父老乡亲。几个老人对他说:“绍仔,面条我们吃了只是一顿饱,回去又怎么办?帮我们大家想想法子吧。”

近40天的闽西农村调查,邓子恢将自己的所闻所见,所思所想,写成了《闽西农村调查报告》,提出公社食堂应全部停办、应允许社员开荒、粮食包产利多害少、山林问题等许多大胆的、建设性的意见。报告写成后,征求福建省委的意见。

福建省委领导同志不同意邓子恢关于在农村搞包、定、奖生产责任制的一些观点和意见,双方存在分歧和争议。邓子恢表示:调查报告是调查情况的纪实,反映调查组的观点和意见,准备如实上报中央。省委有不同意见可以保留,也可另报中央。他认为,共产党员对组织不应该隐瞒自己的政治观点。经过调查了解了群众的经验,意见和呼声,就应该积极地如实向组织报告。至于报告对个人会有什么影响,那时次要的事情。

5月13日,邓子恢将调查报告上报中央。毛泽东高度评价这个报告,11月23日以中共中央的名义批转全国。按说说:“邓子恢同志这个报告很好。认真调查研究,对具体问题作出具体分析,而不是抽象的主观主义的分析,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建议12月20日前,各省委第一书记带若干工作组,采取邓子恢同志的方法,下乡去,做10天左右的调查研究工作。”在修改《农村工作六十条》草案时,邓子恢的这些意见被全部采纳。

邓子恢1965年在广西玉林和桂林搞“四清”时,已是年近70的老人。他除了搞“四清”外,白天经常到田间看看庄稼的长势情况。他怕白天耽误群众的农活,都是晚上开调查会。会上一面问,一面听,听着听着就和群众讨论起来。

群众提出一些至关重要的问题,他都是铭记在心,认真考虑从政策上如何来解决这些问题。会后,他总要看看农民吃的什么,缸里有多少米,床上的铺盖如何,猪长得怎样,吃的什么,才回到自己的住处。一次,他到一户群众家里去走访,看到家里的房子又小又黑,床板上铺着一张残破不堪的烂草席,没有蚊帐,天天喝稀饭。邓子恢的心情十分难过,他说:解放十多年了,还有社员生活如此困难,我们有责任啊。

1972年12月8日,邓子恢在病房跌倒,造成颅底粉碎性骨折。两天之后,邓子恢病逝。1981年3月,中共中央为邓子恢在建国后受到的两次错误批判平反,恢复了名誉:“邓子恢是我党农民运动的卓越领导者,在农村工作方面有过巨大贡献。

他和他主持的中央农村工作部,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工作成绩是显著的。过去党内对他和农村工作部的批判、处理是错误的,应予平反,强加的一切不实之词,应予推倒,恢复名誉。

”邓子恢关于农村体制和经济改革的主张,就是当前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先导。他将作为中国农村改革的先驱,连同他的历史功绩载入史册。《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指出:“邓子恢等同志提出了农业中要实行生产责任制的观点。这一切,在当时和以后都有重大的意义。”这是对邓子恢的公正和崇高的历史评价。

杨尚昆在为《邓字恢文集》做序时最后这样的评价邓子恢:“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这16个字,概括了邓子恢一生的荣辱和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