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马争雄黄少龙 中国象棋马炮争雄顺序全录版CHM金华制作

2018-01-1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内 容 提 要   本书跨越三个世纪,集中古今棋坛高手对局精华.纵论炮局与马局纷争的演变,重点剖析当代布局阵法要领,把三百年来马炮争雄的波澜

内 容 提 要   本书跨越三个世纪,集中古今棋坛高手对局精华。纵论炮局与马局纷争的演变,重点剖析当代布局阵法要领,把三百年来马炮争雄的波澜壮阔、激动人心的历史性场面展现在读者面前。全书夹叙夹议,揭示了象棋布局发展的主流,论证严谨,通俗易懂,具有高度的知识性、实用性,是广大爱好者和棋手的必备读物。

作者黄少龙,现为南开大学象棋研究中心主任、 副教授,中国象棋大师,天津市棋类协会副主席,天津市高校棋类协会主席, 象棋研究杂志特约主编。

他所发表的大量着作、论文与科研成果, 受到国内外棋界、科技界的重视,曾获全国象棋个人赛第3名、全国象棋优秀图书一等奖、全国科技优秀图书纪念奖、香港奥林匹克金奖、世界计算机象棋奥林匹克铜奖。

前   言   在我国象棋布局发展史上,当头炮对屏风马局占据主流地位,围绕炮方与马方谁优谁劣的争论持续了三百多年,从而大大丰富了双方的攻守阵法和战略,构成一个庞大的布局体系。

从一定的意义上讲,如果不了解布局的历史演变,就很难掌握它当今表现出千姿百态的种种布局阵法,甚至难以深刻认识它与其它布局的转化关系。因此,研究这个布局的来龙去脉,揭示其要领,应该成为广大棋手的必修课题。

但其中变化万千头绪纷繁,如何入手?本书试图从实用角度抓住历史发展的主线,结合名手对局范例与名家着作理论,对炮马双方战略争斗焦点及其演变做一个概括的介绍,供同行参考。 象棋运动初期,首先发展了当头炮布局,这是容易理解的。

因为象棋比赛规定以擒住对方主将为胜,人们自然想到先手布局最直接的进攻方式, 就是架起当头炮瞄准对方主将,而后手方也摆出当头炮反击。 从棋制定型的宋代到明代,是当头炮局的全盛时期,宋谱《事林广记》、明谱《自出洞来无敌手》、《金鹏十八变》、《橘中秘》都大量突出了当头炮对抗当头炮的阵势,反映其急于进攻、速战速决、轻视防守的战略思想。

清代的布局发展出现转折,清谱《梅花谱》、《小梅花》、《梅花泉》开拓了屏风马抗衡当头炮的新领域,在布局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清代是屏风马优越论盛行的时期,其寓攻于守、后发制人的战略思想深入人心。在清代对局《吴兆龙象棋谱》、《石杨遗局》中,当头炮对屏风马占主要成分,且马方胜率较高。

二十世纪上半叶古谱广泛传播,影响很大。人们在实践中对古谱进行检验、分析、修正,并分别从当头炮与屏风马两方面大大补充丰富其攻守策略变化,从而进入马炮争雄的新时期。不过这一时期的屏风马阵式尚未摆脱《梅花谱》的框框,以先挺3卒为主,阵法单调,反击性差。

而当头炮阵式则发展了五六炮、五七炮、五八炮、冲中兵、直横车等手段,灵活多样,攻守兼备。相比之下,屏风马防御战略不够积极,有待改进。

五十年代后期屏风马先挺7卒局兴起,这种对攻性强的阵法体现“先为不可胜,力求制敌于可胜”的指导思想,它施展左马盘河、平炮兑车、左象横车等反击手段,解开了马炮纷争的又一个广阔天地。 这就要求当头炮局做相应的改进,于是高左炮、五九炮、七路马、直横车、急冲中兵等强劲攻法应运而生。

事实表明,屏风马局先挺7卒与先挺3卒相比,局势矛盾更加错综复杂,双方斗争更加激烈危险,而这正是布局发展到高层次的标志。 七十年代后期当头炮方面出现四兵相见的勇猛攻法,到八十年代继续发展效果良好。

这对屏风马先挺7卒局是一个压力,人们开始感觉到,无论先挺3卒或7卒,都有过早暴露战术意图的弱点。于是,过去伴随发展的屏风马缓挺卒阵法重新受到重视,老树发新芽。

它的特点是针对当头炮的进 攻来路,随机应变地采取相应策略,包括双方互挺三兵或七兵的各种弈法,因此防御的范围更扩大了。 现代象棋理论认为,当头炮是最强劲、最主动的进攻阵式,而屏风马则是最稳固、具有弹性的防御阵型,两者旗鼓相当,势均力敌。 这样讲并非意味着马炮争雄的结束,其实,双方战略战术的斗争仍将继续发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