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晓鹏红三代 周晓鹏: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是信息员

2017-06-0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自媒体时代人人是否都是记者,其实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是消息员,这个定义可能相对来讲可能更为大家普遍接受.这个话题其实不是新话题了,2005年博客开始出来的时候,有

自媒体时代人人是否都是记者,其实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是消息员,这个定义可能相对来讲可能更为大家普遍接受。这个话题其实不是新话题了,2005年博客开始出来的时候,有关是不是人人都能成为记者这个话题就已经开始讨论了。今天我们再来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更主要的是在于一个新的应用出现了,那就是微博。微博跟博客相比,到底有什么样的变化?它是不是会真正给我们带来一种所谓自媒体形态的人人都可能成为消息员这样的变化。

其实简单来讲,整个从微博的发展,应该从2009年8月份开始,新浪作为门户网站大规模介入这样的一个产品,2010年被称为"微博的元年",微博作为新的媒体的一种形态,为大家普遍接受。我们可以简单看这样一个数字,从2009年8月份微博开始出来到2011年8月份,两年的时间,拿新浪微博来讲,注册用户超过2个亿。

Facebook跟Twitter达到同样注册用户数用了五年的时间,从这样的一个数字可以看到,新型的社交网络的平台在中国被大家普遍接受的程度,应该说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在国际互联网发展来讲一直是个特例,国际是没有门户的概念的,没有搜狐、新浪这样的门户,当然有知识版权的原因,更重要的是我们在1998年开始的时候,对中国人来讲,信息极度饥渴,国外没有这样的情况,在中国大量的受众没有自己的利益代表,需要这样一个网络平台发表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

整个中国互联网承载了很多跟国外互联网不一样的职能和不一样的特点。

我们注册用户是2亿,每天发博量是7500万条,在8月份的时候,有大事故的时候超过8000万条。其实一个大的门户网站基本上每天的首发新闻其实也不过在三万到五万条,从这样的一个数字对比可以看到,其实微博已经成为非常大的信息集散地。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东西出来?包括我们看到,微博在中国网民使用当中的比例已经从13%提高到了40%,这样一些数字的变化和数字,其实都向我们表明,在这样的一种社交平台当中,每个人都在大量发布跟自己有关的东西。其实我个人不认为微博是个社交媒体,其实我更愿意把它成为社交网络,因为媒体属性只是微博属性当中的一部分,是其中之一,而不是全部。  

我举过一个例子,大家如果回顾"7.23"动车事故,我们曾经做过一个策划"微博在爱中成长的力量",大家如果有时间可以看一下,我们梳理了一下,从动车事故发生之前的几分钟到动车事故发生两天之内,大家在微博上都做了什么,说了什么,这些数字其实非常明显地告诉我们,微博到底是什么。

其实微博在平时就是大家分享自己生活的平台,当有突发事件的时候就变成了一个资讯的平台和一个舆论场,在一些特定的突发事件之后,比如温州动车事故两小时之后,有人在上面发了献血的东西,这时候微博就变成了公益的平台。

再过了两天,有人发现遇难幸存的小伊伊,她的父亲微博关注了郝海东之后,郝海东在微博上说要收养这个孤儿等等,又引发了一系列基于人际关系形成的事件,最后发现微博又是一个人际交往的平台。  

微博到底是什么?它是这些共同特点所组合的,只是在不同的时间段、在不同的情况下,所展现出来的特征是不一样的。如果我们把微博作为自媒体来看待的话,这只是说出了微博其中的属性之一。为什么微博能够引发出今天这样一个话题,其实我个人认为有两大特点来决定的,第一个特点,微博真正实现了随时随地发布信息,因为大家可以通过手机,通过iPAD,通过PC,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这样一个特点就决定了每个人确实都可能成为一个事件的见证人和一个信息的产生者。

随着3G的出现,随着智能手机的普遍应用,大家随时可以通过手机拍个东西就上传。爱因斯坦说过一句话,他认为有两件事情是最可怕的,一个就是原子,另外一个是高利贷,这两个东西共同的特点就在于它里面的基本元素是呈裂变式的变化,如果爱因斯坦活到现在的话,他看到微博的信息传播他可能会加上这样一个东西,因为微博的传播是基于人际关系这样一个网络最后形成的裂变式的传播,它的信息量非常大,同时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是非常快的。

正是因为有这样两种特点,决定了微博在这样一个互联网时期,引发出自媒体这样一个概念的讨论。  

微博的出现带来了网络的革命,微博跟传统的互联网门户来讲,是个什么样的不同点,当微博出现之后,我们会发现,以往的传统门户,像新浪这种模式,其实个中意义上来讲已经变成传统媒体了。传统的门户起到的作用是资讯的放大作用,利用平台的特点,利用更多人访问的特点,是将信息放大。

微博的特点是,这个平台当中的元素既是资讯的产生者,也是资讯的传播者。这样一来,它造就了一个什么样的特点?也就是说,有可能每个人在一个事件当中,成为一个事件真正的报道者。

举一个例子,2010年8月8日泥石流事件当中,有个网友叫王凯,他正好在当地的晚上,基本上事件发生的头半天,他一个人通过微博告诉了我们是一个什么样的事件,是什么样的灾情,前方的情况是怎么样的。

大家如果去过舟曲,那个地方其实是非常不方便的,传统媒体都还没有到达,无论是电台还是电视台,他一个人,无论是专业人员还是网友也好,通过他一个人的微博,来告诉我们前方到底发生了什么,发得非常多,以至于卡里都没有钱了,我们又给他卡里汇了点钱,在微博当中,他一个人能打造一个通讯社。  

这样一个平台之后,我们作为一个门户网站,应该如何面对,特别是人人都是信息员的时候。微博的特点,就是信息含量,传播速度更快,传播范围更广。新浪作为一个门户网站,从运营模式、报道思路和组织构架上都进行了相应的变化。

我们做一个报道的时候,我们已经是门户跟微博两个平台双平台进行报道,在报道思路当中,我们是由单向的报道变成共同播报的概念,从组织构架上来讲,我们组建了一个微博团队。举一个例子,比如在日本地震的时候,除了大家在新浪网上看到的日本地震专题之外,我们微博当中在实时滚动日本地震的各种情况。

这个过程中,我们延伸出了一种概念,或者叫做一种变化,传统门户网站的特点,某种意义上来讲跟传统媒体是一样的,就是我来发布,然后由网友来看,无非以前是纸介媒体,是电视,我们是互联网专题,有差异性而已,但是信息传输的基本方式是一样的。

有了微博之后,我们发现以后越来越多的报道可能就变了一种方式,变成我们跟网友共同来报道了。

这样一种播报的方式,可能是门户网站在做的一种根本性的变化。因为我们通过日本地震看到,最早的中国的信息就是在日本的新浪网友发来的,日本地震一分钟之后就开始有了,随后不停地有在日本的记者和留学生在发日本的东西,非常鲜活,非常真实,是传统报道方式的一种有力的补充。

我们发现,把两者结合起来,可以更全面地让我们的用户了解日本地震的灾情是什么,事件发生的情况是什么。如果说微博推出之后,在一个自媒体的时代,在人人都能成为消息员的时代,这是新闻报道当中带来的非常大的变化。

在整个团队当中,我们专门做了一个微博的信息制作的团队,随时可以监控微博当中的各种消息源,包括微博上的谣言,也有专门的团队进行监控,有专门的辟谣。反过来讲,在一个自媒体时代,或者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随着新技术平台的应用,整个来讲,必然会根本上给我们的报道方式、报道理念,给我们的一些媒体职责带来一些变化,之前所有技术性的变化,其实最终都会给社会的规则,给我们整个行业的运行规则带来变化的。

我想微博的出现也同样是如此,只不过说现在这样的规则还在摸索和逐渐形成的过程当中。所以从今天的话题来讲,自媒体时代新闻自由也好、价值导向也好,媒介责任也好,我们愿意和大家一起共同寻找这样的内容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