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毕春芳去世 上个月刚九十大寿 越剧表演艺术家毕春芳昨天去世

2017-08-2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毕春芳2014年接受快报采访 (特约摄影 汪昊)上个月,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毕春芳刚过完九十大寿.生日当天(7月14日),毕派子弟在上海逸夫舞台举行"春华秋实满庭

毕春芳2014年接受快报采访 (特约摄影 汪昊)

上个月,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毕春芳刚过完九十大寿。生日当天(7月14日),毕派子弟在上海逸夫舞台举行“春华秋实满庭芳 越剧毕派艺术专场演出”,专门为老人贺寿。毕春芳精神很好,她坚持要戴发套,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有小辈开玩笑,“奶奶,你的发套下沿怎么露出了白发?”她回答,“头发都是黑的,不就太假了吗?”

没想到,过完生日,毕春芳不慎骨折,住院后引起并发症。昨天上午(8月14日)8点25分左右,毕春芳在上海去世。

12岁开始学戏 一红就是几十年

很多戏迷都知道“越剧13流派”,包括奔放高亢的徐派、委婉真挚的袁派、明亮多姿的傅派,潇洒缠绵的尹派、清丽婉约的陆派……还有以“三轻”(一是轻快流畅的唱腔,二是轻松潇洒的做功,三是擅长演轻喜剧)为特色的毕派。作为毕派创始人,毕春芳的《王老虎抢亲》《卖油郎》和《三笑》等剧,都是独树一帜的代表作。

2014年11月,快报主办的“黄金一代越剧演唱会”推出“当代越剧名小生流派专场”,快报记者专程采访了毕春芳。一进屋,就见客厅墙壁挂满了毕春芳当年演出的剧照,戴宽檐帽的是《卖油郎》里的秦钟,现代装束的是《红色医生》里的李虹,包着头巾的则是《天方夜谭》里的阿拉伯王子,当时88岁的毕春芳端坐在椅子上。

弟子丁小蛙告诉说,知道记者从杭州赶过来,老人家很早就起床打扮了,化了浅妆,打了腮红,为了配合拍照,还主动换位子换姿势。

毕春芳12岁就开始学戏。最初跟越剧结缘,有点无奈。毕春芳父母都是宁波人,童年在上海生活。当时局势紧张,加上家境清贫,她只读了一两年书。1940年的一天,毕春芳家门口的弄堂里贴出一张红纸海报,“上海鸿兴舞台”招考女子学员。长相俊俏、通过无线电学唱过几句戏的她,顺利通过考试,进入了鸿兴舞台,老师李桂芳给她取了个艺名叫“春芳”,从此开始艺术生涯。

毕春芳早年参加袁雪芬领衔的雪声剧团,后来又跟戚雅仙搭档合作,一红就是几十年。毕春芳的爱人吴佩承曾说:“上世纪50年代,越剧是鼎盛时期,我不敢和她一起上街。一次,在南京路被人认出,戏迷们疯狂追逐致使交通阻塞,我们只能逃进人家小店躲避。”有一回休息日,她和戚雅仙跑出去买日用品,不小心被戏迷发现,蜂拥围观的结果是造成商场玻璃柜台被挤碎。

流派是演出来的 不是自己封出来的

毕春芳说话很爽快。毕春芳和戚雅仙是越剧史上著名的黄金组合,搭档了差不多50年。1979年,静安越剧团成立,戚雅仙、毕春芳为正副团长。当领导操心的事肯定多吧,结果毕春芳回答:“我才不操心呢,她(指戚雅仙)比较劳心,就叫她多管管。”丁小蛙赶忙在旁边补充,师父就是开心果,很幽默的。

说起自己开创的毕派,毕春芳一点没有偶像包袱。网络新词一个接一个,她说早在上世纪50年代,越剧就开始走向市场,自负盈亏。“其实是观众带着我们长大的”,毕春芳说,时代变化这么快,哪能墨守成规呢,越剧也要跟着发展,“演员是演出来的,千练不如一演,流派也是这样流出来的,又不是自己封出来的。”

毕春芳回忆说,她1980年到宁波演出,剧场门口人山人海。观众为了买到戏票,带着铺盖行李通宵排长队,甚至不得不规定凭户口簿每人限购3张票。说起毕春芳这辈子最大的戏迷,应该是她老公吴佩承。就在一个月前的毕派艺术专场演出上,老爷子还在台上热情表白。

当时有媒体报道,在后台,吴佩承翻看戏迷送给毕春芳的老节目册看,几十年前的东西,画面已经很模糊,即便如此,遮住剧名,吴佩承还是能不假思索地说出,这是妻子演的哪出戏,媳妇则在一旁感叹,“头号粉丝是爸爸。”

记得两年前那次采访结束后,腿脚不太方便的毕春芳坚持要送我们到电梯口,目送我们进电梯才挥手再见。这仪态,让同行的演出商非常感慨,“这规矩这讲究,现在有几个明星能做到这样?这才是大家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