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杨牧 故乡 杨牧的(写作背景)

2017-06-0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杨牧:1944年出生在四川渠县,国家一级作家.初中辍学后,他流浪到新疆,在148团良种队(现农四连)定居,先后当过农工.宣传队文艺骨干等.在148团生活工作的15年来,他以军垦生活为题材,创作了大量贴近生活的诗作.1980年发表的<我是青年>一诗,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他先后出版的诗集有<绿色的星>.<复活的海>.<野玫瑰>.<夕阳和我>.<雄风>等,著有自传体长篇小说<天狼星下>,他以这些脍炙人口的作品闻名于中国文坛,

杨牧:1944年出生在四川渠县,国家一级作家。初中辍学后,他流浪到新疆,在148团良种队(现农四连)定居,先后当过农工、宣传队文艺骨干等。在148团生活工作的15年来,他以军垦生活为题材,创作了大量贴近生活的诗作。

1980年发表的《我是青年》一诗,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他先后出版的诗集有《绿色的星》、《复活的海》、《野玫瑰》、《夕阳和我》、《雄风》等,著有自传体长篇小说《天狼星下》,他以这些脍炙人口的作品闻名于中国文坛,他不懈的笔耕为兵团文化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被称作“新边塞派”诗人。

九月末,作为兵团党委宣传部、兵团文联以及天雅诗社联合主办“首届边塞诗歌节”的特邀嘉宾,杨牧又一次回到了新疆,回到了兵团。

从1989年调回四川,掐指算来这已经是杨牧先生第三次回到他的第二故乡石河子了。 “这里是我的母土” 金风送爽,绿洲又迎大诗人。10月2日,正值国庆佳节休息日,原本不想惊动大家,只想悄悄回故里看看的诗人杨牧,再次被绿洲的热情所感动,当晚师市党委常委、副政委王希科与师市党委宣传部部长张秀勇、文联党组书记王兴才等领导和诗人见面后,拉住他的手,第一句话便是:您又回家了。

10月3日,在石河子文联党组书记王兴才和兵团文联创研部部长钱明辉的陪同下,诗人伴着金色的秋风,回到了曾经生活了15个年头的148团。

到了团部,诗人在团政委樊新文、团长王东升、副政委何启万等领导的陪同下首先走进了“莫索湾屯垦展览馆”参观。

当杨牧来到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杨牧诗歌厅”,看到他曾经使用过的物品和放大在墙上的手稿时,感慨到,“这里毕竟是我的母土,毕竟是我生活过多年的老团场,我把148团比作母亲一点都不夸张,因为这不仅是我生活和工作过的地方,更重要的是我所有的这些东西都是新疆这方热土培育的、是兵团的雨水浇灌的、是148团的百姓赐予的,如果没有这丰富的生活经历与养分,就不会有我杨牧。

我从心里感谢我的母土、感谢148团……” 在团场,他舍不得浪费一点时间。

来到曾经工作过的良种连,为不影响大家秋收农忙,杨牧便径直来到连队的棉田。他想知道,如今棉花的长势如何,不知自己在诗歌中幻想的用机器种植棉花的梦想实现了没用。

当团领导指着正在作业的采棉机时,诗人的眼睛霎时亮了起来,“机器拾棉花不再是吹牛了”,过去诗歌中的幻想如今真的变成了现实。好啊,好啊,诗人掏出自带的相机:“来,和这个‘大家伙’照个相,回去后,让家人和朋友都看看,咱兵团的大农业就是不一般。

”诗人在棉田,亲手采摘了几捧棉花,笑着对一同前来的兵团作家钱明辉说,“如何,还算是伸手不凡吧”。走出棉田,诗人似乎意犹未尽,在团场同志的引领下,他又到现代化的榨花厂、榨油厂参观了棉花加工等新技术应用。

参观中他不停地打听生产形势和职工收入,并和过去的职工朋友合影留念。回城的路上,不住地说,不虚此行啊。 “没有在兵团的生活就没有我的诗” 10月4日一大早,刚吃过早饭,诗人在专程从乌鲁木齐赶来的弟子——兵团文联秘书长、诗人秦安江等人的陪同下,第一次走进了令无数参观者为之动容的“圣地——兵团军垦博物馆”。

当导游员要为他做引导时,他悄悄地告诉小伙子,没事,我想静静地走走,静静地看看。

他走的很慢,他看得很仔细,有时还给身边的同志做些解释。来到展示屯垦初期的半景画前,看着“风云激荡的年代,听着战马嘶鸣的昨天”,诗人不自觉地拿出了手中的相机,管理人员看出了诗人的意思,破例为他开了“绿灯”,并为他搬来了椅子。

他特别强调,在这样的历史面前,必须站立挺直了身体。当走出博物馆后,诗人感叹:没有这波澜壮阔的日子,也就没有我杨牧诗歌的豪情岁月。壮哉,兵团人!伟哉,军垦魂! “我杨牧真是遇上了好领导” 回到石城,艾青诗歌馆是不能不去的。

虽然他已不是第一次来这。走进文联展厅,迎面坐落着前不久才落成的艾青半身塑像,杨牧快步来到塑像前,左右端详,许久才说,艾青诗歌馆早该有座艾老塑像了,这样诗歌馆才会“活”起来。

看完艾青诗评文物展,杨牧饶有兴致地指着一副他1994年书写的楹联说,这是个藏头诗,原来,书中还有“诗文泰斗艾青”之意,足见他对艾青的崇敬了。在石河子文学艺术成馆参观时,这位排在最前面的诗人说得最多的还是,要有机会见见这些文友该多好啊。

石河子文联的同志告诉他,早约好了当年一起创办《绿风》,一起壮大石河子文艺创作的文友们了,就等着晚上见面畅谈了。 当石河子文联的领导问到杨老师此次回到石城还有何心愿时,他毫不掩饰地说,当年从农场调到市区,从职工变成专业作家,以后又负责创办《绿风》诗刊,这一切,真的离不开领导的关怀帮助,不客气地说,我杨牧真是遇上了几位好领导。

我记得的十分清楚,一次刘丙正书记到我家看我,还被我母亲挡了驾,说是昨晚写东西“开夜车”,还没起床呐,于是刘书记便传话,今后有事找杨牧下午去好了。

“明天您去看望领导,要不要提前通知一下”。不用,我去拜访老领导就不用声张了。

10月5日上午,诗人来到了原兵团副政委刘丙正的家里,见面落座后,话题很快就回到了二十几年前举办的建国以来国内最大的诗歌盛会——第一届“绿风”诗会,并一起追忆了著名诗人艾青和《绿风》创刊时的情景,让他们都引以为自豪的是,由于存在诗歌浓郁的氛围,这座小城也培养,并走出了不少很有成就的年轻诗人。

在原八师副政委陆振欧家,杨牧回忆起了这位当年的宣传部长的许多感人故事。陆老指着书架上厚厚的两本《杨牧文集》说,过去的这些年你的创作成果还是很丰硕呀。

“我的故乡情这里最浓” 这次诗人回来,有关诗歌的话题谈得其实很少,但对“故乡”的情结偏重了许多。他时常挂在嘴边的话是,在这片绿洲上生活了25年,人生积淀最深厚,创作最活跃的年轮都隽刻在这片土地上。

从某种意义讲,我的故乡情还是属这最浓。 当有记者问到诗人的艺术成就时,他对自己的概括的很简单:我这一生真正踩过的土地只有两块,四川和新疆;编过两份诗刊:《绿风》和《星星》(要知道,《诗刊》和《绿风》、《星星》并称中国诗歌界三大刊物);再简单点,就干了一件事,写了一些诗。

看到“故乡”的变化,诗人自信地说道,在这里,我看到了是令人向往的“五彩的绿洲、文化的绿洲、和谐的绿洲”的迷人景色。

就要离开石河子了,诗人恋恋不舍。10月6日中午,王希科副政委专门赶到宾馆为诗人送行。他拉着诗人的手说,欢迎常回来看看,诗人深情地说到,当然,这本就是我的“故乡”吗。我曾经把生命中最美好的年华献给了这里。石河子、莫索湾情结在我心里是根深蒂固的,兵团、八师有什么事,我是召之即来。我不管走到哪儿,都甭想脱掉兵团这个血肉之“皮”。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