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振镛的家谱 曹振镛家私塾 毛竹撑起的危房

2017-10-1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雄村当地人,都误把曹家私塾当成了曹振镛的故居.其实,严格意义上的曹振镛故居在太平军打徽州的时候就被烧了,现在连遗址都荡然无存.在离故居不远的

雄村当地人,都误把曹家私塾当成了曹振镛的故居。其实,严格意义上的曹振镛故居在太平军打徽州的时候就被烧了,现在连遗址都荡然无存。在离故居不远的地方,就是曹家的私塾,绕过雄村风景区,沿着村旁的水泥小路一直往里走,在一片小洋楼中,有两间看上去非常破败的老房子。周围村民们说,喏,这就是曹家私塾了。

大门是推不开的。住在旁边的一位老人说,原来的曹家私塾前面有个大厅,现在已经塌得差不多了,里面堆放的都是垮塌下来的木料,把大门堵上了。里面还住着曹振镛的两个后人,都是70多岁的孤寡老人。要进去,只有从旁边巷道旁边的小门绕进去。

小巷的石板上长满了青苔,走路稍不留神,一脚就滑得老远。显然这里很少有人来光顾。穿过小巷的石柱过道,是一片荒芜的空地,上面零零散散地堆放了一些木板。后门虚掩着,推开后,映入眼帘的就是用毛竹搭建的脚手架,横七竖八地抵着这二楼的回廊。

有的毛竹都已经开裂了。大厅的陈设非常凌乱,中堂的木板,裂开了拇指粗的一条裂缝,挂中堂的位置,现在只剩下半截对联。一张条桌上放着落满灰尘的瓶瓶罐罐,旁边还放着铁皮盆和锅铲。条桌旁的八仙桌,已经分辨不出桌上的颜色了,上面放着半碗剩菜,一个茶杯,还有没来得及洗刷的锅碗瓢盆。

一瓶液化气放在天井边的石台边,石台上放着一个灶头,一个柴炉,一个砧板。石台旁边还有一个洗脸架,地上放了半塑料桶水。

一位消瘦的老人半躺着坐在石台边的破沙发上。他就是曹振镛的后人——今年71岁的曹云。一番自我介绍后,老家人说,他是曹振镛的第七代孙,1963年毕业于休宁高中。现在他和弟弟一直住在这栋代代相传的老宅里。“我就是在这间私塾里出生的,原来曹家门户子弟多,曹振镛就建了这间私塾,家族败落后,这里就被改成了住房。

到了土改时,我们作为破产地主,房子被分给了好几家住,后来都陆续搬出去了,只有我们还住在这里。”老人说,“原来的相府占地10亩,还有个10亩的大花园,整个雄村基本上都是曹家的。 ”

聊起现在住的这间私塾,曹云说,前几年政府给了几千块钱来维修,但那根本解决不了实质问题。现在二楼的回廊都要倒了,他只能找人用毛竹搭个脚手架撑着,前面的大厅已经完全垮了,老木料都堆在大门那。 “房子就这么大,只有大门那块不漏雨,放在外面风吹日晒的都烂掉了,现在把大门都堵住了,出入只能从后门走。

我一个孤寡老人,每月就靠点政府的救济来保生活,哪还有钱来修房子。 ”曹云觉得,当地政府应该多拿点钱,把这间老房子系统地维修一下,当做文物保护起来。 故居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