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蘑菇常宝堃 “小蘑菇”常宝堃学艺在张垣

2018-01-2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常宝堃出生后不久,外祖父因家道败落来张投奔常家,使全家生活更加艰难.所以,常宝堃儿时便常常随父亲一道在大境门外的马桥和玉带桥的东市场等繁华地带"撂地"卖艺,表演

常宝堃出生后不久,外祖父因家道败落来张投奔常家,使全家生活更加艰难。所以,常宝堃儿时便常常随父亲一道在大境门外的马桥和玉带桥的东市场等繁华地带“撂地”卖艺,表演戏法的“说口”。一岁时就用两个小手托着个破锣找人要钱,人见人爱。

有的大人想逗逗他,先不给他钱,他就给观众抓挠、打哈哈,引得人们哈哈大笑。常宝堃童声清亮,聪明机敏,口齿伶俐,抓哏逗笑。他极善察颜观色,在场上表演时能随机应变,很受观众的喜爱。后来人们见他头大个子小,非常可爱。张家口又盛产蘑菇,也是一宝,人们就戏称常宝堃为“小蘑菇”,显得既形象,又亲切,这样一来,“小蘑菇”就成了常宝堃的艺名,一时在张家口上、下两堡的市民中传为美谈。

父亲常连安在以后的表演中,也称自己的儿子为“小蘑菇”,很快便叫响了。据一些老人回忆:当时在张垣的“杂巴地”上、商肆茶馆中,很少有人不知道“小蘑菇”的。

因生活所迫,常家几兄弟先后在贫困中走上了卖艺的道路,常连安在一次即兴表演时就曾饱含辛酸地说:“我家种的蘑菇多,大小蘑菇都卖钱。”据说这就是后来“二蘑菇”常宝霖、“三蘑菇”常宝霆、“四蘑菇”常宝华等常家兄弟艺名的由来。

常宝堃稍大,便以“小蘑菇”的艺名活跃于北京、天津、济南、大连等地的曲艺舞台上。那时的相声虽登不上大雅之堂,但在“杂巴地”上,还是深受下层广大人民喜爱的。

1931年常宝堃9岁,正式改行说相声。在天津拜张寿臣为师。经名师指点,再加上他的悉心钻研,经过4年的磨砺,13岁时便崭露头角。

常宝堃在艺术上,不但继承和发扬了相声这一传统曲艺独特的表演技巧,还不断在实践中兼收并蓄其他艺术表现之长。当时的张垣,晋剧风靡舞台,常宝堃时常出入大、小兴园,观摩揣摸晋剧的艺术风格,与许多晋剧名伶往来切磋。

1947年11月,著名京剧演员李世芳的父亲李子健先生,在张家口“中正堂”剧场落成仪式演出时,曾以个人名义,请当时已落户天津的常宝堃参加首演。常宝堃欣然赴张,并串演了很多节目,其中的《玉福堂》等节目,极受张垣观众欢迎。晋剧前辈刘明山回忆起这段往事,津津乐道,深深怀念旧友。

常宝堃的表演艺术日益提高,在北平、天津一带演出,反响频频。他还具有正直的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怀。在日本占领时期,他编演《牙粉袋儿》等节目,讽刺日本侵略者的压榨,为此多次遭到逮捕、毒打。

后来,常宝堃出席了新中国第一次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他深受鼓舞,更加自觉、勤奋地致力于相声的改革和创新。编演了许多新相声,如《新灯谜》、《思想问题》等,歌颂社会主义的新人新事新风尚。1951年,他参加了第一届中国人民赴朝鲜慰问团,4月23日牺牲在朝鲜战场上,年仅29岁。天津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革命烈士的光荣称号。

常宝堃生于张家口,在当时艰难的生活环境下,他刻苦学艺,博采众长,自成流派,蜚声相声界。他的表演叙述自然、真切、生动,摹拟活灵活现、特征鲜明。他一生演出过《卖估衣》、《四省话》、《闹公堂》、《打桥票》、《批三国》、《卖挂票》、《改良数来宝》等100余段相声,其中20多段被录制成了唱片,为众多听众所欢迎。(依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