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建国武汉大学 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生论坛在武汉大学召开

2017-07-1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12月6日-8日,"马克思主义与21世纪社会主义"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生论坛在我校召开.这次论坛由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12月6日—8日,“马克思主义与21世纪社会主义”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生论坛在我校召开。这次论坛由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主办,武汉大学研究生院和我院承办。面向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及中共党史、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等相关学科培养单位博士生征文,经过专家评审,论坛从近280篇论文中遴选出120篇优秀论文参会,分别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吉林大学、辽宁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安徽大学、山东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湖南大学、中山大学、广西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四川大学、云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兰州大学、新疆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共中央党校等全国21个省(区、市)的53所博士生培养单位。

12月6日上午,论坛开幕。开幕式由院党委书记谭玉敏主持。武汉大学副校长舒红兵院士出席开幕式并讲话。他向与会老师和博士生简要介绍了我校基本情况和研究生教育培养状况,回顾了我校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发展史,高度评价了我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并衷心祝愿以博士论坛为平台加强交流、共促发展。

院长佘双好教授代表学院致辞,并重点介绍了我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研究生培养情况,并希望与有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点的高校一道,共同为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影响力作出更大的贡献,共同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搭建更开阔的发展平台,共同为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多做一些公益性工作。

学院2011级博士生史姗姗代表全体博士生致欢迎辞,并发出了以此次盛会为开端,定期开展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及相关学科博士研究生学术交流的倡议。

12月6日上午和7日下午,论坛组委会邀请中共中央党校赵曜教授、教育部社科委副主任、武汉大学顾海良教授、武汉大学党委副书记骆郁廷教授、德国专家考普夫教授、美国专家科威尔教授分别做“世界社会主义的复兴是大势所趋和历史的必然”、“世界社会主义500年及21世纪的命运”、“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马恩全集国际第二版的出版、现状和及其对编辑史的贡献”、“生态社会主义的视野”的学术报告,极大地开阔了与会博士生的研究视野,得到了与会博士生的广泛好评。

根据论坛日程安排,12月6日下午和7日上午,论坛依据参会论文主题设立“马克思主义原理与当代”、“中国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国外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与现实”五个分论坛,先后开展了九场深入交流和探讨。

中国人民大学张雷声教授、清华大学肖贵清教授、北京大学程美东教授、南京师范大学俞良早教授、西南大学陈跃教授、华中科技大学黄长义教授、华中师范大学龙静云教授、武汉理工大学王智教授、湖北大学周芳教授及我院夏建国、张乾元、陈曙光、丁俊萍、李楠、曹亚雄、倪素香、熊建生等共17位教授、博士生导师担任点评专家。

点评专家对各位博士生的参会论文进行了精彩细致的评析,并就如何撰写论文、开展学术研究对与会博士生进行了指导。

12月6日晚上,论坛组委会以“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走向”和“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走向”为题,举办了两场以博士生为主体的跨学科学术沙龙。来自全国各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博士研究生和我校法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哲学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历史学院的博士研究生围绕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热烈的探讨。

我校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虞崇胜教授、经济与管理学院曾国安教授、我院李勤教授、孙康副教授等出席论坛,并担任点评嘉宾。

7日晚上,论坛组委会还组织与会博士生观看了文献记录片“寻访马克思”。

在12月8日上午的大会交流和闭幕阶段,10名博士生代表介绍了各分论坛讨论的情况,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肖贵清教授主持了大会交流。闭幕式由我院副院长宋俭教授主持,学院曹亚雄教授代表论坛组委会做大会总结,研究生院培养处处长夏义堃致闭幕词。

在闭幕式上还举行了颁奖仪式。经专家委员会评审,共评选了30篇优秀论文,其中一等奖5名、二等奖10名,三等奖15名。来自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的5位博士研究生获得了一等奖。

经各分论坛推选,5位博士生获得最佳表达奖。校党委副书记骆郁廷教授、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肖贵清教授、研究生院培养处处长夏义堃、国家教学名师丁俊萍教授、院长佘双好教授、院党委副书记苏优良等出席闭幕式并为获奖同学颁奖。

这次会议是我校近年来承办的较高层次和较大规模的博士生学术论坛。它是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生开展学术交流的平台和载体,有助于博士生开阔视野,启迪智慧,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和学术交流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