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莺音蔡琴 吴莺音、蔡琴老歌说不完

2017-10-2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旧上海歌后启蒙师傅是石库门弄堂艺人在没有卡拉OK.CD和MP3的上世纪30年代,一个喜欢唱歌的小女孩,比如吴莺音,会不会因此与音乐擦肩而过?看到面前84岁高龄,

旧上海歌后启蒙师傅是石库门弄堂艺人

在没有卡拉OK、CD和MP3的上世纪30年代,一个喜欢唱歌的小女孩,比如吴莺音,会不会因此与音乐擦肩而过?看到面前84岁高龄,依然对往日津津乐道的吴莺音,就知道答案是否定的。幼年的吴莺音家里当然没有电视,也还没有收音机,也许谁都不会想到,小女孩最初的音乐熏陶,竟然出自上海弄堂里卖唱的艺人:“那时他们一来唱我就跑去听,听完了没有钱,就跑了,下次他们来我还去听,也跟着学会了很多歌。

后来是我的祖母说‘还是我们家阿四唱得好’!”吴莺音这样形容自己最初的“音乐老师”。

关于音乐启蒙的话题,年轻很多的蔡琴同样是幸运的,因为家里有两位“超级粉丝”:“像《岷江夜曲》这些老歌,我四五岁时就会唱了,因为爸爸妈妈总是放这些老上海的歌来听,特别是《明月千里寄相思》,多好听的歌啊,它充满了未来感。那时候虽然很小,可是好像已经对这些歌充满感情了,它们是我音乐的源头。”蔡琴这样说。

旧上海歌后灌片一个月出一张新专辑

后来稍稍长大的吴莺音进了学堂,在陆家浜路的一所名为“清心”的教会女中上学,也参加了学校的合唱团,毕业以后经朋友介绍,认识了后来她人生中的伯乐黎锦光。“我是60年前开始出道唱歌的,当时24岁就在百代公司灌了第一张唱片。当时的制作人黎锦光听了我的声音,问我要不要试一试,于是就录了第一张专辑《我想忘了你》,销量超过了当时最红的周璇和姚莉,公司马上要求跟我定合约,要我每个月都要出新唱片。”吴莺音说。

一个月一张“新专辑”,这样光速的出片频率,即使在从1979年的第一张唱片《出塞曲》开始就基本保持一年两到三张的发片速度的蔡琴看来,也是十分惊人的,足见那个年代的音乐人创作力之旺盛。难怪一旁听得入神的蔡琴不禁感慨:“那是最美好的时代!”

旧上海歌星出片照片从未上封套

蔡琴对那个时代歌手生活的每个细节都十分感兴趣,“当时有没有经纪人,上不上电台访问?”她又开始发问。吴莺音回答说没有,但是,她的叙述中,还是听得出那个年代的歌手遵循比较成熟的商业化规则,但有趣的是,那个时代的很多歌星本身并没有把自己看作大众偶像,至少吴莺音是这样的:“我没有觉得自己是大歌星,没有刻意去追求什么名利,歌星和明星还是不一样,我们是靠歌声来打动听众。

”也正是这个原因,尽管正当年,但吴莺音的照片却从来未出现在唱片封套上,当然其中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工程师的父亲很反对女儿在演艺界发展,这也是原名吴剑秋的她用吴莺音这个艺名的原因。

旧上海歌后演唱会

“广播现场秀”好比开个唱

“那时歌星的现场演唱会是什么样子?”蔡琴继续发问。上世纪40年代的上海滩,没有现在能容纳下上万观众的大舞台,更没有八万人体育场,红歌星们的现场演唱多半是开在百乐门,规模最大的也就是仙乐诗这样的舞厅,能有幸亲耳聆听偶像现场演唱的人自然寥寥无几。

但至少在现在人看来,当时的歌迷依然是幸运的,因为他们拥有我们现在无法感受到的“广播现场秀”———吴莺音说,当时歌星参与的电台节目形式就是所有当红歌星在电台现场“一字排开”,听众则可以通过电话现场点唱任何一个人的任何一首歌,这样的节目当然不允许“假唱”,更没有DJ放碟一说,百分百原汁原味,听起来实在是件赏心乐事,“现场唱LIVE,我们当时叫RADIOSHOW。

就是把时间买下来,我们自己来拉广告,当然,一般都已经是很有名的歌手才会这样做。”

一番叙述说得一旁蔡琴很有感触:“我小时候也是最爱听电台节目,记得当时点得最多的一首歌就是吴莺音的《我有一段情》,那些歌真好,那时的文字很优美……”忍不住,她又怀旧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