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市长黄萌情人 访湖州市市长黄萌
“湖州要成为浙江省全面接轨上海的桥头堡和承接上海辐射内地的门户城市,离不开与上海主导产业的对接,如何对接?打造‘湖州制造’势在必行。”近日,湖州市委副书记、市长黄萌(以下称市长)接受杭州日报记者专访时介绍了湖州接轨上海的举措。
建设“三园”对接上海
记者:听说“乘上海之船出海,攀上海之梯登高,借上海之力发展”是湖州接轨上海的既定方针和战略决策。那么,请问湖州是如何来演绎“乘船出海、攀梯登高”一幕呢?
市长:如何进一步紧密接轨上海?可以将我们的着眼点形象地描绘为“三园”———菜园、后花园和工业园。瞄准上海人对吃的“绿色”要求,我们湖州及时出台了《湖州市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十五”规划》,搞无公害基地。2002年,湖州农产品在上海的销售额就达16亿元。
湖州频频与上海旅游部门联袂举办节庆活动,大打湖州旅游牌,目前,上海已有300多家旅行社开展了湖州旅游业务,到湖州的游客50%都是上海人;上海不少企业都将产品配套生产基地、产品加工基地、出口商品生产基地等放在湖州,湖州也抓住契机,加大技改投入,增强后劲,如金洲集团今年投入6亿元技改费用,就相当于过去5年的总和。
从总体上来看,湖州有一成以上的工业品和二成以上的农产品供应上海,三成以上的招商引资直接或间接来自上海,入境游客五成左右来自上海,八成以上的出口通过上海。
为了进一步加强与上海的新一轮经济技术合作,湖州对项目安排、税收返还、招商引资等方面的问题作出了具体规定。金融合作方面,去年4月底起,湖州178家金融营业网点正式加入上海区域性票据交换网,与上海的票据交换变异地为同城,大大缩短了湖沪间的经济沟通的时间和距离。
“乘船、攀梯”,仅仅是一个过程,湖州人真正的雄心是:接轨上海,最终接轨国际。
打造“沪杭产业带”
记者:湖州东邻上海,南接杭州,背濒太湖,既地处长三角的腹地,又处在环太湖城市和环杭州湾城市群落之中。区位优势也较为明显,但是,过去的一些年,湖州的经济并没有因此而快速发展起来。请问,在未来的发展中,湖州人将如何利用这一优势,发展自己?
市长:湖州原来是浙江国有工业、传统工业比较集中的地区之一,长期以来,体制性、结构性、素质性矛盾突出。2002年度全国民营企业500强排行中,浙江省得34席,湖州市为0;2003年,省政府为加快发展“浙江制造”,决定在全省重点培育17家至2007年销售规模达100亿元以上的大企业、大集团。
湖州市又为0;2003年开始评选的首届“浙江商人年度十大风云人物”湖州市还是0,甚至没有人挤进前20名。事实充分证明,打响“湖州制造”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必然而又紧迫的任务。
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必须充分发挥这一独特的区位优势,主动接轨大上海,全面融入长三角,着力打造新的产业平台。湖州已决定,以建设大型开发区为主要抓手,举全市之力,构筑“东接上海,南联杭州,北应江苏”的两大产业带。
新规划的两大产业带是对原有园区的进一步扩容、整合和提升,包括以湖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吴兴工业园区和南浔华侨投资区为核心,建设东起南浔、西至长兴的环南太湖产业带;以莫干山经济开发区和安吉经济开发区为基础,建设面向杭州湾产业集群的临杭工业带。总规划面积超过400平方公里,覆盖22个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目前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58%以上。
两大产业带内规划建设医药化工、新型建材、新型纺织、特色机电四大产业基地,大力培育电子信息和环保两大高新技术产业,形成生物化学品、绿色竹木制品、优质水泥、特色纺织品等10个全国性制造中心。
“擦鞋”“造飞机”两相宜
记者:工业基础较为薄弱,传统产业比重较大,企业规模偏小、科技含量偏低、整体竞争力不强,这一直以来都是湖州工业经济的软肋。请问,湖州在打响“湖州制造”过程中,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
市长:衡量工业发展,最能说明问题的莫过于一组组鲜活的数字。11项工业经济评价考核指标综合得分情况,是反映一个地区工业经济运行效益与质量的温度计。去年,这支温度计的“水银柱”高度着实让湖州市上下惊喜了一把:到去年底,湖州市考核得分达230.50分,名列全省第二。
这意味着什么?一个理直气壮的答案———湖州市工业快速、持续、健康发展,正在奋起直追中进位提升。一年中,全市完成工业性投入143.2亿元,超过“九五”五年工业投入总额,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投入占到83.61%。工业园区建设投资69.04亿元,增长69.22%,各省级开发区和重点园区掀起的大招商、大建设热潮,有力地促进了区域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壮大。
今年,我们工业性投入计划160亿元、力争180亿元。也许,用“巨资打造”来形容湖州市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力度是再贴切不过了。
拿湖州高新区来说,自2000年批准创建以来,不断吸引高新技术企业“登陆”湖州,已成为全省挂牌最迟,但发展最快、最早体现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要求的高新区。以“大享”为代表的新材料业、以“数康”、“协和”为代表的生物医药和以“欧美环境”为首的环保业发展态势十分强劲,以“四方格林”、“求是电脑”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也已初露端倪。
尽管局面有了极大的改观,但还需摆脱“一口吃成个大胖子”的浮躁,好好为湖州市产业的定位与发展把把脉,也许说一句既会“造飞机”,又能“擦皮鞋”是最恰如其分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