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新运的女儿 祝新运:永远的“潘冬子”

2017-08-2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在片中饰演潘冬子一角的小学生祝新运,由于出色地塑造了小冬子机智勇敢.嫉恶如仇的形象,而成为全国知名的"小明星"--八一电影制片厂大院里很安静,现代都市的喧嚣和嘈

在片中饰演潘冬子一角的小学生祝新运,由于出色地塑造了小冬子机智勇敢、嫉恶如仇的形象,而成为全国知名的“小明星”……

八一电影制片厂大院里很安静,现代都市的喧嚣和嘈杂似乎都被关在了门外。一幢幢三四层高的红砖板楼,墙上爬满了常青藤,许多房子还保留着上世纪50年代始建时的模样。在故事片部的小楼里,我们见到了已过不惑之年的“潘冬子”——祝新运。

浅军绿色短袖上衣,深军绿色裤子,典型的军人夏日打扮。祝新运依旧是浓眉大眼、清秀的脸庞,只是嘴角多了一圈微微露头的胡子茬儿。脸上也不再是单纯和稚嫩,更多地写着中年人的成熟与稳重,笑起来眼角若隐若现着岁月的痕迹。

潘冬子“老”了,喜欢小英雄的人们不免叹惜。可是,谁又能不老呢?当一切繁华落尽,祝新运更愿把《闪闪的红星》看作是他人生的一个起点,从此他走上了表演的道路。“如果当初走了其他路,我也可能同样做得很好,甚至更好。”他说。

结缘“红星”

“红星闪闪放光彩,红星灿灿暖胸怀……”这首童声合唱的主题曲至今听来仍然熟悉亲切。《闪闪的红星》讲述了一个山娃子誓为被“白狗子”杀害的妈妈报仇,冒险为游击队送盐、送信,与敌人巧妙周旋,最终成长为一名红军战士的故事。从军帽上摘下的“红星”是父亲留给他的礼物,象征着革命和希望。

《闪闪的红星》是八一厂“文革”期间拍摄的第一部故事片,潘冬子又是全剧的核心,因此,对于冬子演员的选择,摄制组极为谨慎苛刻,宁肯慢一些,也一定要选好。为此,摄制组大费周张,过目了几百个孩子,却仍然没找到理想人选。

眼看就要到“六•一”儿童节了,副导演师玮觉得这是一个机会,于是四处观看孩子们的演出。最终,她把目光锁定在三四个孩子身上,其中给她印象最深的一个便是浓眉大眼、机灵可爱的三年级小学生祝新运。

不久,祝新运在电视台参加一个科学节目的演出,他还记得是有关大气压强的实验。老师在一边讲解,他在另一边演示。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节目,却引起了摄制组一位化妆师的注意,她向剧组推荐说,看到一个特别精神可爱的孩子,让人过目不忘。巧得很,这个孩子正是已被师玮重点圈定的祝新运。

祝新运于1963年10月出生在北京市一个普通家庭,父母均从事教育工作,他出生时正赶上亚洲新兴力量运动会召开,因此取名“新运”。他在家中是老小,属于那种很乖、很听话的孩子,“穿一身干净的衣服,好几天都脏不了。”

在祝新运印象中,最初并没有一下子确定由他饰演潘冬子。他和另外几个小男孩轮流试演了潘冬子、椿伢子、胡汉三的儿子等角色。他演小冬子时挑着柴,演胡汉三儿子时摇着扇子,都塑造得很成功。后来,剧本几经易改,去掉了胡汉三的儿子等角色,潘冬子一角才最终确定由祝新运饰演。

“后来导演说,凡是他让我做的,我都能按他的旨意完成,还能有所发挥。比如,他让我打水,我不但会去打水,可能还会转一个圈儿。表演需要这样的东西,这可能也是最终选我的原因吧。”祝新运一边笑着说,一边还模拟着打水的姿势。

淘气可爱的“冬子”

1973年9月,未满9岁的祝新运第一次阔别父母,随摄制组一起来到离江西景德镇20多公里的鹅湖。这里风景优美,民风淳朴,为影片的意境创造了很好的客观条件。

拍戏,尤其是饰演一个成长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勇敢与“地主老财”做斗争的山娃子,这对于“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祝新运,是一次新奇的体验。“每一幕印象都很深,所有接触的一切都是全新的。”至今说起来,他仍有些兴奋。不过,新奇过后,祝新运也发现拍戏还是一件蛮艰苦的事情。

要想拍好戏,体验生活是演员的必修课。为了能找到农村穷苦人家孩子的感觉,祝新运不仅需要每天穿着草鞋、农家的衣服,背着红缨枪,还要减肥,要学会劈柴、担柴、扛枪。导演启发他:“你看当地孩子担着柴能满山跑,你能不能呢?”“我怎么不能?”激将法似乎起了作用,祝新运担起柴就往前走,没曾想刚走两步就倒下了。

“没人能代替你,必须得你来演。你看能不能坚持从这儿走到山底去?”在导演耐心的启发下,他跟当地的孩子一起到山里去砍柴,两个肩膀也曾被压得又红又肿。慢慢地,他可以挑着柴走挺远一段路了,劈柴也颇像模样了。

当时,为赶进度,剧组经常拍夜戏,吃饭也不规律。导演王萍比较细心,担心孩子受不了,从家里带来一些巧克力和酸话梅。看见祝新运饿了,她就塞过来一块巧克力;觉得他困了,就塞过来一颗酸话梅。后来,机灵的小新运也摸到了规律,“想吃巧克力了就装饿,想吃酸话梅了就装困。”

在剧组,祝新运活泼可爱,十分招人喜欢。不过,大概是男孩子的天性使然,淘气的事自然不只有骗巧克力吃,他时不时地也会搞一些“恶作剧”。一次,大家吃完晚饭正聊天呢,他看见不远处有一堆牛粪,于是拿来作为道具的鞭炮插在牛粪里,点然导火索,“砰”的一声,炸得周围人满身都是。

还有一次,他吃完巧克力太妃糖,不知从哪里弄来一块乳白色肥皂,用小刀刻得有棱有角,再用原来的糖纸包好,平平整整地放在那里。剧组一位照明师走过来,抓起来放进嘴里,有滋有味儿地嚼起来。等他反应过来时,马上喝水漱口,却忘了吃的是肥皂,嘴里冒出来一串串肥皂泡……

由于当时条件有限,也因为剧本和演员几次调整,影片断断续续拍了近两年。在那个年代,人们不太可能有“明星梦”,却很容易有“偶像”。当影片公映时,全国一片叫好声。片中那个脸蛋圆圆、浓眉大眼、透着一股机灵劲儿的小英雄“潘冬子”几乎一夜成名,成为最受欢迎的儿童偶像。连毛主席也特意让人给祝新运捎去一个金灿灿的芒果。

不过,单纯的小新运并没有想太多,也没有一般想象中成为明星的兴奋和喜悦,他最深的感受只是,“麻烦大了,出不去门了。”哪怕他戴上帽子和口罩,把帽沿压了又压,人们还是能把他从人群中认出来,无论他走到哪里,立刻围个水泄不通。“我一个小孩子,哪懂得应付这个呀。”

至于拍片的报酬,仅是一部剧照影集,上面写着:“新运同志留念,八一电影制片厂,《闪闪的红星》摄制组赠,1975年9月1日。”

人到中年

“都30多年了。要说童年印象最深刻的事情,还就是《闪闪的红星》。”拍完该片后,由于八一厂的需要,祝新运没有再回学校,而是穿着特制的“特小号军装”参了军,成为八一厂演员剧团里最小的演员,开始了文艺兵生涯。

每个童星都会长大,正如每个人都会老去。转眼间几十个春秋过去,如今,当年“潘冬子”的女儿也已过了小冬子的年纪。祝新运现在是八一电影制片厂故事片部副主任、演员剧团团长。他的办公室正巧在他当年第一次试演“潘冬子”的楼房。“这里的一草一木,我都特别熟悉。看着那些房子、那些人30多年来的变迁,已经有了一种特别的情怀。”祝新运动情地说。

30多年来,祝新运始终兢兢业业地工作着。1980年,他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戏剧系,毕业后又回到八一厂。从演员到导演、制片人,他先后参加拍摄了《萨里玛珂》、《赣水苍茫》、《十年》、《闪电行动》、《弹道无痕》、《八路军》、《爱在战火纷飞时》等一系列影视剧作。

和所有童星长大后可能面临的问题一样,喜欢祝新运的人们有时也会慨叹,可惜“冬子”后来似乎再也没有像“红星”那样轰动的作品。对此,祝新运很淡然:“我倒不太困惑,本来已经做到极限了,起点已经很高,自然很难超越。拍戏就是我的工作,我只想着脚踏实地做好每件事。”

除了工作,家庭是祝新运生活中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你能经常在八一厂的菜棚子里看见我。凡是老百姓能做的我都会。很多人把演员这个行当看得很神秘。其实,除了职业是演戏,演员也是普通人,就应该是普通人。我们前面有很多很好的典范,那些老艺术家、老同志都是这样过来的。”

目前,在家里,祝新运考虑得最多的是女儿珠珠的学习。“马上六年级,得考虑该上哪个中学了,再没两年就该想上哪个高中了。上了高中,很快就该想上哪个大学了。”和所有父亲一样,提起女儿,祝新运似乎也有操不完的心。

他笑着说,“在我身上,可能没有那些特别浪漫的东西,没有华丽的语言。我这儿都是特别实在的,就是认真工作,踏实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