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灵芝英勇就义 盱眙第一任县委书记李桂五英勇就义

2017-08-2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盱眙第一任县委书记李桂五的革命斗争史李桂五(1905-1932),名联芳,盱眙人,中国共产党员.民国20年(1931年) 9月,李桂五点燃盱眙第一把革命圣火

——盱眙第一任县委书记李桂五的革命斗争史

李桂五(1905—1932),名联芳,盱眙人,中国共产党员。民国20年(1931年) 9月,李桂五点燃盱眙第一把革命圣火,成立中共盱眙县委员会,任书记,为盱眙县委第一任书记。民国21年(1932年)8月30日,李桂五在西高庙英勇就义。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李桂五出生于西高庙区水冲港一个地主家庭,6岁读私塾,先后考入县高等小学、安徽第一甲种农业学校预科、上海新华美术专科学校。在上海就读期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民国18年(1929年)深秋,李桂五受党组织派遣,回到盱眙从事革命活动。次年春荒严重,穷苦农民缺吃少穿,而当地少数恶霸地主家粮食堆积如山,还乘机向农民放高利贷。李桂五看到家乡农民穷困潦倒,而地主老财富贵荣华,决心开展群众运动,打倒地主老财,拯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

他首先从自家开始,打开粮仓,将500多石稻谷、玉米分给农民。李桂五不顾全家人反对,带领贫苦乡亲砍伐自家的竹、树,换取油盐,共度灾荒。李桂五带头分掉自家粮食,砍了自家竹子和树木后,挽救贫苦农民度过灾荒的英名传遍四里八乡,受到贫苦农民的信任和爱戴,为开展地方革命运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民国20年(1931年)夏、秋,李桂五借之有利时机。创建了西高庙和谢家岗两个党支部,有党员20余人。1931年9月,经上级组织批准,成立中共盱眙县委员会,有共产党员百余名,李桂五任书记,成为盱眙县第一任县委书记。

当年,水灾严重,瘟疫流行,农民日不潦生。为使农民有饭吃,救济灾民于燃眉之急,盱眙县委书记李桂五带领共产党员和广大农民,组织互济会,向土豪劣绅开展抗租、抗税、抗捐、借粮斗争,一举分掉西高庙五大恶霸、八大地主5000多石粮食。李桂五通过发动群众,打击了土豪劣绅的嚣张气焰,提高了贫苦农民的革命志气,为建立西高庙地区农民武装队伍扫清障碍。

1932年2月10日,根据中共江苏省委和长淮特委的部署,盱眙西高庙地下党支部大会决定成立红军游击队,李桂五任队长,武飞为党代表,在盱眙实行武装起义。4月16日晚9时,李桂五亲自鸣枪为号,宣布起义开始。几百名武装起义的农民从四面八方涌到西高庙镇上,李桂五指挥队伍打进国民党盱眙二区区公所,缴获长短枪40余支。

起义成功后,李桂五随即带领武装队伍转移到山芤港刁营山区发动群众,动员群众,短期内武装队伍发展到300余人,编成两个中队,成立盱眙红军游击队,武飞任司令员,李桂五任副司令员,徐德文任政治委员。

5月,正式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徐海蚌地区游击支队”,李桂五任支队副司令。红军游击队迅速壮大,增至700多人,拥有长短枪数百支,扩编为4个中队、14个分队,活动于狮子岭、天台山一带。

盱眙红军游击队开展的武装斗争,迅速扩展到滁县、来安、明光等地,不仅影响到盱眙和周围各县,还直接威胁到国民党政府统治中心南京。因此,国民党盱眙县政府告急,安徽省政府(当时盱眙属安徽省)通缉李桂五。7月,南京政府派中央陆军骑兵第十一旅蒋侃如部队、安徽省警备旅一个团4000多人来到盱眙,组织来安、盱眙等县民团千余人,于8月20日“围剿”盱眙红军游击队,决战于水冲港、烟台山一带。

红军游击队两次打退敌军进攻,终因敌我双方力量悬殊太大,武飞负伤转移,徐德文中弹,倒在血泊中不省人事,红军游击队伤亡较重,李桂五带领游击队在山区与强敌周旋。

蒋侃如的国民党部队采取步步为营、层层封锁的方法,制造“无人区”,把游击队包围在十里长山的山区中。第二天敌军搜山时,一名地方兵痞向徐德文打了两枪,而壮烈牺牲。

徐德文牺牲后,盱眙红军游击队只有20多人,李桂五带领队伍冲到淮河中心哈瓢滩,与敌人展开殊死战斗。次日夜,李桂五执行中共长淮特委的命令,率部向洪泽湖方向突围,

两日后在蛤瓢滩又遭国民党部队包围,李桂五在弹尽粮绝之际,抱一捆芦苇,漂到盱城乱石堆旁被俘。

蒋侃如款之以盛席,用高官厚禄诱降,李桂五掀掉酒筵,铁骨铮铮,严辞痛斥,因而遭受多次酷刑。蒋侃如软硬兼施,均未达到目的,无计可施,于民国21年(1932年)8月30日,李桂五在西高庙英勇就义。年仅27岁。四十年代初,时任盱眙县委宣传部长的王业淳编撰《李桂五》剧本,在盱眙、来安、明光等多地传唱。解放后,故乡人民为纪念李桂五,将西高庙改为桂五乡,并将其遗骸迁葬县烈士陵园。

李桂五,无私无畏,英勇抗敌,为解放劳苦民众,献出青春热血,他永远活在盱眙人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