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义门动画片 如何评价在中央电视台第一频道热播的动画片《郑义门》?

2017-09-2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感谢杨爱红君的指正. 动画片并不想看,不过觉得这个选题还是很有意义的,毕竟郑氏义门本来就是明初政府大力树立的一个宣传样本. 郑氏义门并不是一

感谢杨爱红君的指正。 动画片并不想看,不过觉得这个选题还是很有意义的,毕竟郑氏义门本来就是明初政府大力树立的一个宣传样本。 郑氏义门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宗族,它不是由血缘相连、居所相近的诸多小家庭组成的,而是一个“同居共财”的巨大家庭。

其家庭收入一律“归公”。家庭成员每天统一起床,到“有序堂”听男女小儿背诵《男训》、《女训》(平等!),向家长行礼,之后到食堂吃早餐,开始一天的劳作。所穿衣物由统一分配的布料制作。

家人严禁拥有金钱、土地等私有财产,一旦发现,私财会被上交官府,如果不服,就会被家长状告“不孝”之罪。而一般的宗族只是拥有祠堂、族田、族学等族产与公共设施,各小家庭还是各过各的。 家中事务由“家长”主持大局,另设辅佐家长的典事、负责对外联系的通掌门户、执行家规的监视、轮流担任杂务的掌新旧事子弟、管账的主记等职务。

家长是在族人长老间兄终弟及地传承的。另有按照宗法继承的“宗子”,但只是主持祭祀而已。

这种大家庭其实并不容易长久维持,因为族人私蓄财产进而激发矛盾、引起家庭解体是难免的。但不分家更符合儒家伦理观(参见“田真叹荆”的故事)。所以大家庭常常在地方士人的鼓吹下被政府上报为道德模范,得到国家的旌表和优免徭役的特权,作为政府成功推行儒家教化的象征。

这种优待让这样的大家庭更容易兼并田产、维持其不断增长的人口的基本需要。国家与大家庭结成了相互利用的关系。 元明时期的浦江郑氏就是这样一个大家庭。

当然它能达到这样的地步,也是靠了一点机缘。始迁祖郑绮的四世孙、家长郑德楷是个豪侠式的人物。宋度宗末年,因官府苛政,浦江地方有恶少年起兵造反,郑德楷设计诱擒其首领,扭送官府,又修建石墙以自守。因此被征为青田县尉。

浦江受宋末战乱影响,社会萧条,郑德楷“多振起之”,想必在地方上建立了很大的威望。他又建立私学,培养子弟受学。虽然郑德楷的传记中没有直接描写他如何效忠大元,但这样有军事与经济实力的人物,想必官府是会十分重视的。

其侄郑文嗣担任家长时期,在元武宗至大年间被官府上报为孝义之家,正式获得了朝廷的优免政策。郑文嗣开始将其家规成文化,形成了《郑氏规范》,最终成了当时士人赖以制定家规的范本,甚至解缙把这本书推荐给朱元璋。

郑家在元代把硬实力转化为文化资本,有十余人入仕,变成了士人家族,且多与文人交游,明初大文豪宋濂就曾在其家担任塾师。 当江南红军攻占元朝将领、江浙行省参政石抹也先部所有的浦江县时,郑氏大概还不太了解这支军队的性质,全家躲入山林之中。

这支红军的带兵将领是朱元璋的外甥李文忠,他把郑氏招抚回家,还向江南行省提出免除郑家的赋税和徭役,给郑家颁发了一张盖着龙凤皇帝韩林儿御玺的“圣旨”。

要知道当时红军给养不足,还在实行向地方大户强征粮食的“寨粮”制度,这个优免特权是相当昂贵的。 之后朱元璋也把义门郑氏当成他的模范家族样板。郑氏在明初被选为负责运输一区之粮上京的粮长,这一任务都由富户承担,可见其家经济实力雄厚。

朱元璋惯于以大案的名义发动群众检举罪魁在地方上的同党,铲除了不少江南大户,郑氏先后被卷入胡惟庸案和郭桓案,却得以全身而退,可见朱元璋十分看重其义门名头。他还先后委任郑氏族人郑湜、郑济、郑沂等人为官,郑沂竟从平民一跃成为洪武朝最后一任礼部尚书。

郑沂在建文朝致仕,成祖即位后还作为洪武朝老臣复职,并继续任用他们家的子弟。 不过,盛极一时的郑氏还是在明朝衰落了。天顺年间的一场大火将郑氏的共同居所及其所囤积的书籍化为乌有,郑氏成员开始散居。

而郑家子弟不再在仕途上受到皇帝的青睐。同居共财的大家族的稳定,系于家长威权的强力管束与家产的不断扩张,而在司法权归于官府的帝制中国,家长要行使家规,还是必须得到国家的支持,家产扩张也有赖于国家给予的特权,其基础终究是脆弱的。

一旦国家不想再维持这个礼教的“吉祥物”,撤去支持乃至介入家庭内部的纠纷,大家庭就很容易崩溃。这对朝廷来说当然是不错的算盘。

本朝的宣传部门有鉴于朱元璋的成功经验,愿意加以揣测学习,至少是找对了方向啊。 但要再次说明的是,这种大家庭并不是近世社会中家族现象的主流,不需要国家过多支持就能自我组织的宗族才是。相对华南那些为争夺资源而发动成员长年累月地械斗的宗族,作为一朵朵奇葩散落在祖国各地的大家庭简直是白莲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