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民老师告诉您:如何走出作文辅导误区

2017-05-2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长期以来,中小学作文课教学模式通常是教师先指导,学生再练习.许多时候,教师的指导讲的不是思路,而是整齐划一的命题,限定某一种文体,甚至要求按某某范文--

    长期以来,中小学作文课教学模式通常是教师先指导,学生再练习。许多时候,教师的指导讲的不是思路,而是整齐划一的命题,限定某一种文体,甚至要求按某某范文……几乎从形式到内容都定了框框,很难激活学生的写作欲望,学生主动性差,就更谈不上认真创作,只是被动地完成任务。

时间长了,一提起作文,许多学生都一脸茫然,甚至厌恶作文,害怕作文。更关键的是,这样的作文教学教的不是学生的写作兴趣,而是为了应试得高分。

   不要让孩子成为应试教育的牺牲品,所以写作要首先培养孩子兴趣,给孩子充分的想象空间,不要用模式禁锢孩子的思想,让孩子充分享受写作带来的快乐!

在生活中,缺乏想象力,就缺乏宏阔的视野,缺乏人生理想境界之美的追求,将不可避免的把自己关在狭窄的思维与情感的紧促圈子里,一定会导致人生目标的过分现实化和功利性,形成致命的短视,因而引起人生的被动。

    我们在审视民族的勤劳善良、吃苦耐劳的传统的时候,发现这些被我们传承了千年的美德在西方人日新月异的发展面前显得如此苍白无力,我们陡然发现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是如此重要,我们惊奇地看到人家花样翻新的建设和发明,我们紧跟在别人屁股后面“设计”“发明”着别人已有的东西,我们妄图用自己的实力来获得自己的知识产权,用自己的创造来改变自己落后的命运。

    这是一种“伪教育”,是“反智”的表达。当作文不能让人越来越聪明,反而降低智商,让人越来越愚笨时,我们有理由拒绝书写。学生作文写的干瘪、生硬、刻板、空洞……这不是写作问题,这是生命本身的问题,没有生命感的人,不仅作文。连生活中的娱乐、情感交流、工作都会寡淡无味,毫无想象力。那么我们该如何去引领孩子呢?

      不可否认,以这样的格式生产出来的作文效率非常之高,虽然得不了高分,但至少分数也不会太低。因为作文阅卷的平均分卡在那里,老师们的评卷速度摆在那里,这也是此类祖文僵而不死的原因。

     那么现在问题来了,这样的作文除了一个分数之外,究竟培养了孩子多少的写作能力?除了分数,作文还能干什么?有没有一种可能,既能提升孩子的作文兴趣和能力,也能保证作文分数好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