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保存:商丘为中原经济区区域中心城市

2017-07-2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群贤毕至,共谋发展.10月16日下午,构建中原经济区与加快商丘发展高层研讨会在商丘华驰粤海酒店多功能厅召开.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党校.北京大学.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发改委.农工党中央及河南省委政研室.省社科院等单位的知名专家,为中原经济区建设与商丘发展建睿智之言,献务实之策.商丘市委书记王保存在作主题汇报时说,商丘作为河南的东大门,是中原地区东引西进的"桥头堡",区位优越,交通便利,产业特色明显,人口.农业.粮食等优势突出.我们要紧紧抓住中原经济区战略机遇,解放思想

群贤毕至,共谋发展。10月16日下午,构建中原经济区与加快商丘发展高层研讨会在商丘华驰粤海酒店多功能厅召开。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党校、北京大学、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发改委、农工党中央及河南省委政研室、省社科院等单位的知名专家,为中原经济区建设与商丘发展建睿智之言,献务实之策。

商丘市委书记王保存在作主题汇报时说,商丘作为河南的东大门,是中原地区东引西进的“桥头堡”,区位优越,交通便利,产业特色明显,人口、农业、粮食等优势突出。我们要紧紧抓住中原经济区战略机遇,解放思想,立足实际,先行先试,以加快城镇化进程为切入点,走好“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之路,着力实施城镇化带动,着力强化产业支撑,着力稳定粮食生产,着力优化发展环境,着力搞好民生保障,着力推进区域合作,努力把,构筑中原经济区东部重要战略支点。

构建中原经济区,是亿万中原儿女的福祉所系,更是地方党委、政府的使命所在。我们有幸迎来这一重大机遇,更有责任承担光荣任务。我们将把各位领导和专家的真知灼见转化为工作思路和实际行动,内化于心、外践于行,借势而为、务实重干,努力把商丘建设成为中原经济区的重要支点,为构建中原经济区作出更大贡献。

当前,我省发展正处于一个关键时期,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把握大局,提出建设中原经济区战略构想,并力争将其上升到国家战略,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这项开拓创新之举,既有充分的理论依据,又有坚实的实践基础;既体现历史传承,又承载未来发展;既是加快区域经济发展之急需,又是实现长远发展之必然。无论是在国家全局发展中,还是在战略发展上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建设中原经济区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粮食生产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已从过去的“南粮北调”转为“北粮南运”,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现在能够调出粮食的仅有6个,保持全国粮食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的难度越来越大。中原经济区以河南为主体,涵盖晋东南、冀南、鲁西南、皖西北、鄂北、苏北等周边地区,是我国最大的平原农区,也是全国土地耕种强度最大、农副产品供给能力最高的地区,农业优势突出,目前粮食产量占全国的六分之一,夏粮占二分之一。

2009年河南省粮食总产连续5年超1000亿斤,连续6年创历史新高,连续10年居全国首位。不仅满足了河南近1亿人口的粮食需求和加工企业的原料需求,而且每年调出近300亿斤商品粮和粮食制成品,成为全国重要的粮食核心主产区。

当前我国粮食消费需求呈刚性增长趋势,据国家有关部门测算,到2020年,全国必须再新增1000亿斤的粮食生产能力,才能确保届时14亿多人口的吃饭问题。而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等因素对粮食生产的约束日益突出。

中原地区粮食生产也面临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如农业基础薄弱,农业生产效益低等,长期以来造成的产粮大县、财政穷县、经济弱县、城乡居民收入低的局面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长此以往必然影响粮食生产,不利于缓解粮食供求处于偏紧的状态。

建设中原经济区,有利于国家政策对粮食生产的进一步倾斜,支持粮食主产区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科技水平,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尤其是支持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对粮食生产进行统筹、规划和建设,这对加快推进区域内中低产田改造,巩固提高高产田,打造吨粮田,实现稳定面积、提高单产、改善品质、增加总产的目标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不仅如此,对于培育和建立粮食产量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稳定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正确处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与促进农民增收的关系,解决“三农”问题等,也会产生极大地促进作用。

二、建设中原经济区是破解四道难题的重要途径

卢展工书记提出的四道难题,抓住了发展中面临的深层次矛盾,不仅是河南发展的“瓶颈”,也是中原经济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需要着力研究解决的问题。“钱从哪里来”必须靠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了,才能解决收入的问题;“人往哪里去”主要靠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让更多的农民走出土地,实现稳定就业;“民生怎么办”,要求有经济基础做保障,改善城乡居住环境,解决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粮食怎么保”,尽管河南粮食生产连年丰收,但要持续达到稳产高产的目标,必须加快粮食主产区经济发展,既要粮食安全,又要农民增收。

四道难题的核心是农民,关键在于发展经济,坚持以新型城镇化为突破口,带动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走“三化”协调发展的道路。

城镇化在破解四道难题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把城镇化这篇文章做好了,就会顺利推进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一方面,城镇化把工业集中到产业集聚区,实现土地集约节约使用,可以保证工业项目建设用地需求,同时扩大城市的面积,加快城镇化进程。

另一方面,用工业化带动第三产业和服务业发展,实现农村转移人口就业就有了充分保证,农民的经济收入、生活条件就会不断得到提高和改善。人多地少的矛盾解决了,还会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实现农业的规模效益。

目前中原经济区城镇化率比较低,2008年只有32.6%,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3。2009年河南城镇化率仅为37.7%,落后全国平均水平8.9%。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三化”进程,不利于破解四道难题。建设中原经济区能为破解四道难题提供强大动力。

因为中原区域普遍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与消费结构升级的关键时期,内需增长潜力巨大。将中原经济区上升到国家战略,到2020年河南省的城镇化率就有可能超过50%,带动1.6万亿元城镇固定资产的投资,这样解决四道难题就有了坚实的基础和保障。

三、建设中原经济区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要求到202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即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目前中原经济区域所包括的29个省辖市119个县(市、区),虽然经济总量较大,但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总体发展水平相对滞后,是一个明显的发展“洼地”。

无论是经济发展主要指标还是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08年中原经济区域人均gdp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3/4;人均财政收入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1/5强;产业结构层次也比较低,第三产业仅占30%,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0个百分点;城市化率32.

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多个百分点;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86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低371元。由于农业人口多,农业比重大,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低,“三农”问题尤其突出,城乡二元矛盾尖锐。不仅如此,从发展趋势看,中原经济区经济综合竞争力呈现出下降趋势。据新出版的《省域经济蓝皮书: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2008—2009)》透露,河南在全国排第14位,比2007年下降了3位。

必须看到,中原经济区域总面积29.2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7亿,占全国的1/8强,很显然,如果这个区域富裕起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就可以实现,否则,如果这个“塌陷区”不能加速隆起,到2020年我国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是不可能的。

自古以来“中原熟,天下足”,没有中原人民的小康,也就不会有全国人民的小康。但在区域竞争日趋激烈,各地竞相加快发展的态势下,中原经济区要追赶和超越全国的发展水平,确保如期实现小康社会,两项主要指标(人均经济指标、人均社会发展指标)均需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所面临的形势无疑相当严峻,难度是相当大的。

建设中原经济区,国家无疑会从政策层面上加大扶持的力度,助推中原经济区域提高经济发展的速度、质量和水平。将这一大块发展“洼地”嵌入周边的经济区中,放到全国的大背景下进行重点建设,在空间上将其链接为一个整体,将会实现相关区域的共同发展;有利于缩小地区之间的差距,探索传统农区现代化发展的路子,加快小康社会进程。

同时,建设中原经济区,预示着一个充满活力、实力强大的国家战略板块矗立在中原大地,也会为推进中原崛起、促进中原区域协调发展、加速实现小康社会进程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四、建设中原经济区是充分发挥河南优势的战略选择

区域竞争的核心是比较优势的竞争。中原经济区承东启西、联南通北,处于我国沿海经济带承启西北内陆地区以及北方联通南方的关键位置。河南省作为中原经济区的中心,区位优越、交通便利,是一个人口大省,劳动力输出大省、工业大省、文化大省。建设中原经济区,把这些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会极大地提升河南的辐射能力、承接能力和带动能力,无论对河南还是对周边省市的发展都具有特殊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