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之琳你站在桥上 你站在桥上看景色

2017-12-2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一个思想自由的开放年代,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男女同学.异性朋友一起切磋学问.比肩而游,逐渐被社会认可.尽管如此,青春作伴,游山玩水,依然是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一个思想自由的开放年代,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男女同学、异性朋友一起切磋学问、比肩而游,逐渐被社会认可。尽管如此,青春作伴,游山玩水,依然是少男少女心生向往的美事,这照片上的才子佳人正泛舟湖畔,一个是才华横溢的著名诗人,一个是满腹诗书的闺阁千金,他们是北大校友,也是一对感情真挚的好友。照片是三十年代中期在北京拍摄的,只是七十多年过去了,已无法知道那湖是不是北海?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户,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这是1935年诗人写的一首长诗中的几句,后被单独抽出来,成为独立的《断章》,相传这首意蕴丰富而又朦胧的著名短诗是为照片上的才女而作。

诗人爱慕着她,这不是秘密;少女不爱他,只把当他成朋友,这也是人所共知的,爱与不爱,或许在诗人的心上留点苦恼,或许在少女的心头有一点歉仄,但这并不影响他们的友好交往,这友谊持续了六十多年,从年少到白头。

诗人大名卞之琳,才女芳名张充和。1933年的秋天,在沈从文家里,诗人与才女相遇,因有着共同的文学爱好,他们有缘成为朋友,却因个性差异,终究无缘结成佳偶,这是命中注定的,“人定胜天”只是红色年代流传的神话,人是强不过天的。

1935年,张充和因病退学,回到苏州养病,自此苏州成为卞之琳朝拜的圣地,一有机会就要待上好多天。诗人的执着,虽没有赢得姑娘的芳心,却与张家的兄弟姐妹结下深厚情谊,他们陪他游玩姑苏风景名胜,陪他品尝姑苏美食。

卞之琳也数次赠送张家兄弟一种用亚麻布做的香港衫,那是战后流行的服饰,也从香港带化妆品给张氏姐妹。苏州固然美丽风雅,迷住诗人,但大家明白迷住他心的是那幽静巷子里的女神。卞之琳写得一手好诗好文,却比较木讷内秀,与张充和开朗洒脱之个性截然不一样。

一部《夏济安日记》的问世,重现了当年的种种。卞之琳在西南联大任教时的同事夏济安不惜笔墨,在日记里多次提到卞之琳对张充和的痴情,至今读来令人感动。

卞之琳拿出珍藏的张充和自唱自灌的昆曲唱片给朋友们听,夏济安赞叹张充和的昆曲唱得美妙至极。 1946年2月1日,正是除夕之夜,卞之琳、夏济安等人在一起喝酒过年,卞之琳借自己正在补牙之事,对补牙与恋爱关系发表感慨:“少年掉牙自己会长,中年脱牙没法长全;少年失恋容易补缺,中年失恋才真悲伤”。

面对没有希望的恋情,其苦其乐,个中滋味,只有用情至深的卞之琳自知。夏济安夸他是个“有天份有教养的人”,借着酒劲偶尔流露一下痛苦。其时夏济安正暗恋着一个叫R·E·的女学生,深受着欲爱不得之苦,非常同情卞之琳,说他“已守到三十七岁,实是难能可贵”。

历史往往重复历史,只因角色有所变化,故事的结局也就不一样了。十几年后,同样在沈从文家里,北大西语系的德裔美籍学者傅汉思认识了沈从文,但沈从文很快发现这个常来家里的年轻人对张充和比对他更感兴趣,两个异国青年四目相对之时,那爱情的火种已悄然播下。

1948年11月,张充和不敌傅汉思的“强烈攻势”,在北京与之结为夫妇,梅贻琦、朱光潜等学界名人参加了婚礼,两个月后双双远走美国,而卞之琳依旧痴心不改,等待转机,一等又是七八年。

张家二姐张允和看着这位小老弟如此多情、执拗,反复劝他重择佳人,缔结良缘。1955年,阅尽沧桑、年已四十五的卞之琳终于迎娶了文怀沙的前妻,开始了他幸福的下半生。从此,他们的生活按着各自的轨迹前行,冷战时代的政治风云让他们明白此生无望再见,但他们的故事留在了亲友的记忆中,留在了《夏济安日记》里。

1953年,卞之琳参加江浙农业合作化的试点工作时,来到苏州。他不愿住进接待方安排的旅馆,直奔九如巷,夜宿张充和当年的闺房。万籁寂静之时,卞之琳坐在写字桌旁,但见窗外树木婆娑,月色温柔,可惜伊人远在天涯,此情此景倒与“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意境相吻合。

他随手拉开抽屉,却有了意外的发现与收获,卞之琳如获至宝,悄悄地放入自己的行囊,密不告人,犹如一个调皮的孩童。这个迷团近三十年后才解开,原来张充和曾从沈尹默学诗词,沈尹默随信寄来张充和请其修改的三阕新词,张充和离开故土时把稿件遗落在抽屉里,原信则带在身边。

1980年,卞之琳访美,老友重逢,卞之琳郑重地将词稿送还给张充和,“完璧归张”,使分离三十多年的原信和词稿“合璧”,成为轰动文坛的一段佳话。1985年卞之琳写下《合璧记趣》,追忆这段美好的往事。

思索再三,这佳话背后有着怎样深沉而含蓄的爱,无法给予注解。但因为有了爱,才让词稿躲过了历次政治运动的洗劫而完好如初,一如每个人心中珍藏的那片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