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倾城之恋共享 《倾城之恋》被批 编剧称过程像跟张爱玲谈恋爱

2017-08-2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名著改编成电视剧,总会引来争议不断.改编自张爱玲同名小说的34集电视剧<倾城之恋>在央视刚开播四天,各种质疑就纷至沓来.由于此番执笔改编的是素有"中国第一编"之

名著改编成电视剧,总会引来争议不断。改编自张爱玲同名小说的34集电视剧《倾城之恋》在央视刚开播四天,各种质疑就纷至沓来。由于此番执笔改编的是素有“中国第一编”之称的著名编剧邹静之,因此网络上也掀起一场“邹静之PK张爱玲”的大讨论。

争议:注水?

回应:《赤壁》原著也才一百字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生前的“最爱”,原著只有2.8 万字,讲述了上世纪四十年代离过婚的上海女子白流苏和花花公子范柳原在乱世中的爱情纠葛,然而电视剧才播了开头几集,一些看过原著的观众就看不下去,原因是编剧替白流苏和范柳原创造了“前传”,为范柳原花花公子的形象找了一个借口,也详细叙述了白流苏在前夫家中的勾心斗角的戏份。

一些铁杆张迷认为这根本就是编剧的画蛇添足,已经完全失去了张爱玲原著小说的味道,“除了也有个白流苏,也有个范柳原,也叫《倾城之恋》外,这部剧其实就是一部俗气的民国言情剧。

” 邹静之表示早在改编前就料到观众会有这样的想法,“这是一件特别寻常的事情,元杂剧到明代的杂剧都是根据几百个字变成了连台本戏,就像现在的电视剧一样,连续演30多天。

”他以《赤壁》为例,“《赤壁》在《三国志》中大概不足百字,但是到《三国演义》里,从舌战群儒到蒋干盗书、借东风、火烧连环船,一直到华容道,写了多少部戏?其实只要有一个好‘种子’——‘倾城之恋’这四个字,一个城市的倾覆成就了一对恋人,铺好底,这颗‘种子’就会在下面会长出根来,上边会长出枝蔓来,长出好的花朵。”

邹静之说,他的改编原则就是,“该忠实的忠实,该放大的放大,该演绎的演绎。《倾城之恋》虽然篇幅短,但是张爱玲的妙笔给我们提供的信息却丰富无比,这也是张爱玲小说的魅力所在。包括女主角白流苏大家族的故事、男主角范柳原私生子的背景、香港那场战争的场面等等,小说可以一句话带过,但是电视剧则必须形成合理的故事,改编成34集电视剧后故事会非常丰富多彩。”

争议:变味?

回应:电视剧应关照现实

《倾城之恋》曾经被改编成电影和舞台剧,其争议都没有此次电视剧大,不少观众认为张爱玲的文字注重细腻的心理刻画,其凝练的故事根本不适合被拉长成电视剧,“最爱的便是范柳原和白流苏间若有似无的眉来眼去,但为了这激动的一刻竟等了20集。

这到底是张爱玲的倾城之恋,还是邹静之自己的倾城之恋啊?”很多“张迷”认为,“张爱玲小说最稀罕的是味道,但影视剧想表达出这种味道太难了,就像一碗浓汤倒进一锅水里,被稀释了,味道去了很多。”

究竟是谁的《倾城之恋》,邹静之并不在意,“也许会有人认为这部《倾城之恋》不够张爱玲,但我无所谓。我只能说这部剧秉承了张爱玲的文学气息,但也多了很多她没有的东西。我足足花了两年时间来修改剧本,改编的整个过程,好像是跟张爱玲谈了一次恋爱。

”他认为经过演员的演绎后,《倾城之恋》已经从一部纯谈情说爱的小说变成了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大戏,他注重的是在历史的长河中那些人物命运的起伏,以及与现实的对照,“写这样一个戏,并不是要把张爱玲的2.

8万字给圆了,一个文艺作品、电视剧,你对现实的关照有多大,现实对你的回馈就有多大。其实我们每个人物都是和现在的一些典型人物对上号的,你可以去找、去想,比如说白流苏、范柳原、唐一元,包括老太太,其实都是有一些现代人的色彩在里边。”

争议:流苏老了,柳原嫩了?

回应:大腕演不了“白范”

一个是个性独立叛逆的新派女子,一个是风流倜傥的花花公子,原著中的白流苏和范柳原给读者留下无限遐想。昔日港版电影中的周润发、缪骞人的组合,话剧版中梁家辉、苏玉华的组合,都让人印象深刻,此番到了电视剧中,“白范”组合成了陈数和黄觉。

陈数在电视剧《新上海滩》中塑造的交际花方艳芸曾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然而此次出演张爱玲笔下最复杂的女性角色白流苏,观众认为她演绎得稍微硬了点,身材略微丰满了点,外表上也显得老了点。而范柳原应该是那种经过沧桑,有一个私生子名正言顺地继承家产,想必也是很有手腕,由黄觉来演,似乎有些“嫩”了。甚至有观众推举邓超、孙俪才是范柳原和白流苏的最佳诠释者。

对此,导演梦继表示其实在筹备之初有很多大腕演员主动找上门来,甚至愿意降价出演,“然而我们仔细琢磨下来,如果由大腕演,她演完了还是她自己,不是白流苏,不是范柳原。”梦继说,“如果观众认真把全剧看完,他们会记住角色的名字,白流苏、范柳原,他不会说陈数、黄觉,因为他们塑造的是人物,而不是演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