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舟子女 春晚老红军王定国个人资料 子女后代在干什么

2017-05-1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春晚王定国是谁?她子女后代在干什么?她出生于1913年,女,四川省营山县人,谢觉哉的夫人.1933年入党,曾进入巴中苏埃维学校学习,1934年参加长征,建国后任

春晚王定国是谁?她子女后代在干什么?她出生于1913年,女,四川省营山县人,谢觉哉的夫人。1933年入党,曾进入巴中苏埃维学校学习,1934年参加长征,建国后任最高人民法院党委办公室副主任,第五至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王定国先进事迹

王定国15岁被卖作童养媳,1933年参加红四方面军。1935年调到省委领导的新剧团(后改为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文工团)工作,随剧团三过雪山草地。1936年底随红西路军西征,在甘肃永昌地区被马步芳部队俘虏。

在狱中展开对敌斗争和营救红军战俘工作,曾成功掩护红军女将领张琴秋。1937年秋逃离虎口,到达兰州八路军办事处,同年9月与时任兰州八路军办事处党代表的谢觉哉结婚。解放后,任谢觉哉秘书等职。 百岁老人王定国在80年革命历程中,长征不止,达观人生,乐于奉献,力行和谐。她曾与伍修权同志一起,跑遍河西走廊,救助西路军流散人员;迹遍布中国;她曾在94岁高龄时重走长征路,探望还健在的老战友和房东乡亲。

王定国同志1913年2月4日出生于四川省营山县新店安化乡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4岁参加早期革命活动。1931年王定国同志积极组织秘密农会,开展地下党的交通工作。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迎接红四方面军许世友部队进驻营山,先后任县苏维埃政权内务委员会主席、妇女独立营营长。

1935年,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1936年随红四路军过黄河西征。1937年到兰州八路军办事处,9月与谢觉哉同志结婚。1940年3月由兰州回到延安,先后任边区政府机关党支部书记、行政秘书、延安市妇联主任。

1948年2月进入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内务部机要科长兼部党组秘书。1959年调入最高人民法院,先后任院党委办公室副主任、司法行政处副处长。

1964年调入全国政协,任谢觉哉同志秘书。1977年遵照胡耀邦“您最主要的任务是将谢老的遗著收集整理发表,这将是对党的重大贡献”的要求,全国政协成立了“谢觉哉文集办公室”(曾三任组长)王定国同志为副组长。相继整理出版了《谢觉哉传》、《谢觉哉日记》、《谢觉哉书信集》、《谢觉哉文集》。

二十岁妇女独立营营长女扮男装

十几岁的时候,我被卖做童养媳,不到三个月,我就从那家跑出来了。跑出来以后我就回家了,家里有当地下党的,叫杨克明,他以卖布为名,从事地下活动,人们叫他“杨布客”。当时,我把裹脚布拆了,辫子剪了,因为留着辫子被人抓住就跑不掉了。

1932年,我跟着王维舟的川东游击队走南闯北。他有一个侄子叫王波,当时在91师,要我跟着他们走,我就跟着他们打游击去了。

1933年12月,营山县委在消水河地区召开党代表大会期间,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记得那天晚上,县苏维埃组织部领导找到我,宣布我为中共正式党员,无候补期。他们和我谈了话,鼓励我在今后的斗争中要更加坚强。入党令我心绪万千,心情激动,我感到自己终于有了依靠,有了人生的奋斗目标。

当时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发动群众给红军做鞋。不久县党委组织成立了妇女独立营,主要任务是抬担架、送弹药,也要抓紧进行军事训练,准备打仗,我担任了营长。

1934年1月,我们独立营在五块石打了一仗之后,剩下的100多人有一部分编入了川陕妇女独立团,一部份分到了红九军、红四军、红三十一军。我和营山县区乡苏维埃的16名妇女干部被送到巴中苏维埃学校学习。

由于我的成绩优秀,后来到巴中保卫局工作,到妇女连当二排长。妇女连主要任务是看押犯人、配合主力红军打仗、保卫机关。女战士参加早晚巡逻,活跃在山间峡谷,清剿土匪。我们还女扮男装,随同正规部队作战,打起仗来,不准说话、喊叫,怕敌人发现我们是女的。

长征文艺战士三次爬雪山过草地

1935年中央红军北上抗日,我在长征路上进了剧团。一路上,我三次爬雪山过草地,跟战友们比别人多走了几乎一倍的长征路。

因为我平时爱唱爱跳,组织上就将我调到剧团工作。初到剧团感到什么都很新鲜,但真正上台参加文艺演出,还是没有经历过的。当时剧团大部分同志都和我一样,是从农村出来的,谁也没有接触过文艺,都是凭一股子革命热情。

我负责化妆、道具之类的工作,没有什么特别的讲究。我记得是用墨汁画眉毛,用买的红纸等当作口红。服装更简单,穿什么就是什么。很多衣服是从地主家里拿来的,演地主的时候,就穿上他们的衣服。演老百姓的时候就穿老百姓的衣服。当时很困难,没有什么东西,用来化妆的东西非常少。

我们当时的演出主要是啦啦队的形式,我们唱歌、跳舞,为部队鼓劲、加油。演出最多的就是《八月桂花遍地开》这个舞蹈,走到哪儿都跳。

为了演出,我们必须先跑到前面等部队上来,给前面的战士表演完后,又要往后跑,给后面的部队演出。演出完之后,又要再往前走,准备下一次演出。我们还必须到各个部队演出,必须在各个部队之间来回穿梭。因此,剧团基本上没有休息时间。很多歌曲,都是一个旋律,然后根据红军的战斗情况改成不同的词。

对战士来说,剧团给他们送来的不仅仅是一场文艺演出,而是送来了一颗颗火热的心。在面对生死相接的紧要关头,战士们需要沉着的思考,也需要欢快的歌声。在特殊的战斗环境中,越艰苦,越需要文艺战士用歌、用舞、用戏剧等等形式鼓舞人们克敌制胜的勇气。

1935年6月,红一方面军的中央机关和红四方面军总部在懋功会合,在庆祝红一、红四两大主力红军胜利会师的联欢大会上,王老第一次见到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王稼祥、刘伯承等中央领导人。

1936年1月中旬,剧团翻过夹金山到大炮山慰问红五军三十七团,那里人烟稀少,野兽很多,经过艰苦行军,走了整整两天两夜才赶到大炮山脚下的牦牛村。三十七团指战员听说我们冒着风雪,长途跋涉来前沿阵地演出,高兴极了,提前为战友做饭、烧水,并派人前往迎接。演出时,风像刀子一样刮着战士们的脸,而脸部肌肉冻僵了,手脚冻麻了,可这喧闹的锣鼓声却温暖了每个战士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