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国灿1958年 揭露1958年大跃进的真相事实 1958年大跃进历史背景是什么(图)

2018-03-1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1958年大跃进发起,各地浮夸风兴起,安徽信阳的玉米亩产仅五百多斤,竟然上报两千斤,足足虚报了一千三百斤!一年后大饥荒蔓延,据某轮网站披露,58年中国人口八亿六千万,59年锐减为七亿九千万.1958年5月16日,中国共产党八大二次会议举行以后,"大跃进"运动在全国展开."大跃进"运动是在不断错误批判1956年反冒进的基础上发动起来的.中共中央1958年1月在南宁召开的工作会议上,毛泽东把1956年"反冒进"说成是"右倾".&q

1958年大跃进发起,各地浮夸风兴起,安徽信阳的玉米亩产仅五百多斤,竟然上报两千斤,足足虚报了一千三百斤!一年后大饥荒蔓延,据某轮网站披露,58年中国人口八亿六千万,59年锐减为七亿九千万。

1958年5月16日,中国共产党八大二次会议举行以后,“大跃进”运动在全国展开。“大跃进”运动是在不断错误批判1956年反冒进的基础上发动起来的。中共中央1958年1月在南宁召开的工作会议上,毛泽东把1956年“反冒进”说成是“右倾”、“促退”,进而提出了“大跃进”概念。

“大跃进”,赛诗会成了一大时尚

在《工作方法六十条(草案)》中,毛泽东重申要在15年或者更多一点时间内赶上或超过英国的口号。南宁会议要求各省、市、自治区的地方工业产值在5-10年内超过当地农业产值,在5-8年内实现农业发展纲要,提出苦战3年使大部分地区面貌基本改观的急于求成的口号。

大跃进中,北京工商界私方人员纷纷表决心,要“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南宁会议后,农村的“大跃进”已经开始。1958年2月2日《人民日报》社论《我们的行动口号--反对浪费、勤俭建国》宣布:“我们国家现在正面临着一个全国大跃迸的新形势,工业建设和工业生产要大跃进,农业生产要大跃进,文教卫生事业也要大跃进。”

往展览会送“除四害战利品”的车队

3月中共中央在成都召开的工作会议继续批评1956年的“反冒进”,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肯定了当时已经出现的大跃进形势,认为这标志着我国正经历着“一天等于二十年”的伟大时代。

安徽省枞阳县一块号称亩产1.6万斤的“卫星田”。地里的稻子实际上是从各地移栽来的至此,“大跃进”运动在全国各条战线全面展开,一直持续到1960年冬才告结束。

我们口号是:超英、赶美,世界第一

“大跃进”烧坏了中国人的神经

这些年来,当有文回忆中共执政的历史的时候,总是对1958年的“大跃进”提出批评,认为1958年的“大跃进”是一次狂热的运动,是领袖毛泽东不切实际的想法,烧坏了中国人的神经。

回顾历史,关键是从历史的过程中总结出经验和教训,找出造成失误的原因,以便对后来者提供借鉴,惟有如此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958年“大跃进”主要表现是高指标。高指标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钢铁产量的高指标,1957年钢铁的产量是335万吨,1958年计划最初的目标是翻一番,后来又到1070万吨,1959年要比1958年再翻番,以至最后计划要达到3000万吨。第二个是粮食的产量高指标,1957年的粮食产量是3900亿斤,粮食产量的计划指标是要在1958年达到7000亿斤,1959年要达到10500亿斤。

后来的人们总批评说是这些指标不切实际标,因此说是“瞎指挥”,进而造成“浮夸风”等一系列问题。

那么如何来看待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冷静地思考。先说钢铁的产量,1957年为335万吨,1958年计划要翻一番,1959年要再翻一番。不管是翻一番还是翻两番,这个目标在当时看来确实是一个比较高的目标,但是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也是一个比较低的目标,即是2000万吨的钢铁产量,现在也只是一个大钢铁企业的年产量。这些产量在当时达不到,但是总有时候能达到!

再说粮食产量,1957年粮食产量不到3900亿斤,1958年计划达到7000亿斤,这在当时来说又是一个比较高的指标,2010年中国的粮食产量已达到10928亿斤。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些总量指标在当时比较高,然而从历史的过程来看,其实这是一个可以实现的指标。

无论是钢铁产量还是粮食产量指标,都是急于求成,但不荒谬!荒谬在于当时粮食亩产放卫星超过万斤有人信,更有地方放超级卫星亩产13万斤还有人信!这种卫星估计再过1000年也难实现,然而竟然很多人信,还有科学家也信。也许领袖的善意是为了激发全国人的激情,激情不但迸发出了全国人的冲天豪情,还过度烧伤了全国人的神经,谎言、荒谬最终成就了中国人的千古荒唐!

那么1958年大跃进究竟这个问题错在哪里?问题的关键是在它的基础上,中国经济的基础太薄弱。

中共执政前,中国的工业基础非常之薄弱,可以说是刚刚兴起。西方的工业化过程从十八世纪中期以后进入快速阶段,经过了两个世纪的努力,已经有了比较雄厚的工业基础,而中国的工业化过程仅仅是从上个世纪之初才开始。在最初的几十年中由于战乱等原因,直到1950年以前,工业在很多地方几乎还是一片空白,特别是基础工业像钢铁行业等更是薄弱。

中共执政后,三年经济恢复,社会逐步稳定,1953年开始实行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全国计划建设约900多个项目,其中有156项是引进技术,第一个五年计划可以说顺风顺水,顺利实现,并且提前一年完成了“一五计划”。从中国传统文化“道生一”的角度来说,是有了“一”。

按照当时的实际,如果中国的工业能够顺利实施三个“五年计划”,那么中国将会在技术储备、产业积累、基础工业发展上奠定良好的基础。

而公有制的改造恰恰为集中力量发展做好了制度上的准备,然而,在仅仅实行一个五年计划目标之后,工业基础仍很薄弱,技术人才储备不够,整体上来说仍是一穷二白。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超越式发展,是一种竭泽而渔式的发展方式,将会给后来的发展造成灾难。

但是,从发展道路上来说,加快中国工业化的发展这个路子没错。急于求成是症结所在,以至于后来进入六十年代以后,历次的斗争,实际上正是因为在发展方向观念上的不同,造成思想上的分歧,进而演化成了路线的斗争。所以说才有了后来文化大革命意识形态领域里的斗争和阶级斗争扩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