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德平的女儿胡知鸷 胡耀邦之子胡德平:左啊右啊的争论百姓没兴趣

2017-06-0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2014年8月,在西安出席<1965:耀邦早春行>出版座谈会期间,胡德平先生接受了华商报记者专访.他说,胡耀邦视察陕南安康地区距今已有四十九年了,这只是历史长河

2014年8月,在西安出席《1965:耀邦早春行》出版座谈会期间,胡德平先生接受了华商报记者专访。他说,胡耀邦视察陕南安康地区距今已有四十九年了,这只是历史长河中短短的一段时光,它静静地向远方流去,仍有生命,并告诉后人,它曾淹没了什么,又把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化为航标或路灯,或许可以警示后人,应该怎样走一个人的生命之路。

一大早,张孔明就忙活起来,他推掉了其他杂事,准备去机场接机。

这是8月8日,连续多天高温,刚降了一场小雨,使人神清气爽。下午,《1965:耀邦早春行》出版座谈会就要在西安召开了。

张孔明是陕西人民出版社第三编辑室副主任,他要去接的北京贵客是胡耀邦之子胡德平。临近出发,他却接到一个电话,称"不用来接"。张孔明一时无措,中午饭总得吃吧。对方说"不用管",只是详细询问下午开会的地点和时间,说,"两点半,准时到。"

果然。胡德平准时与会,座谈会结束即走,主办方留吃晚餐,他笑着婉谢了。

这是胡德平的风格。或许由此也能看出其父胡耀邦的遗风。

《1965:耀邦早春行》以实录的方式重现了1965年2月6日至13日,时任陕西省委代理第一书记的胡耀邦,在整整八天时间里走访七个县的情景与讲话。走到哪,不管路途多长,一到目的地,先不进招待所,也暂且不听汇报,甚至也不要当地干部陪同,而是端直去基层自己了解情况。大多数情况,胡耀邦并不亮明身份,只要求"找支书一名、会计一名、贫下中农一名",大伙一起聊聊现状,敞开了谈,以此发现问题。

胡德平熟悉父亲的作风。多年前,胡耀邦对子女们说过,"有什么社情民意,都可以向我反映,我来办"。这是胡家的传统。

在来参加座谈会的前几天,胡德平又一次"认真读完"了《1965:耀邦早春行》,并写下了近1.5万字的读后感。华商报记者注意到,在厚厚一沓《读后感》上,胡德平用括号细心标注着原文引述的页码,还有他的评述及所思所想。

座谈会上,胡德平一口京腔,语调温和地"与大家交流着看这本书的心得与认识"。参加座谈会的有刘志丹的女儿刘力贞、陕西省原副省长徐山林等老同志,也有胡耀邦当年的同事和老部下,以及陕西本地出版、文化、媒体等社会各界人士近百人。

半个世纪前,胡耀邦在陕西主政时,徐山林在省委农村工作部社教办公室工作,多次听过他的讲话。徐山林很感慨:"人,有的活得很长,但是大家没有记住;有人活得很短,但是永远被人记住。当官是暂时的,名声是长久的。耀邦同志的革命家的胆略、人品、作为、风格,将与世长存。"

胡德平1942年11月生于延安,曾就读于北大历史系,"文革"中在军队农场锻炼,后来当过工人。曾任中共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全国工商联党组书记、第一副主席,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

近年来,胡德平在工作之余,致力于挖掘史料,探寻胡耀邦的精神世界,解读他的心路历程。他写下了一组主题为"中国为什么要改革"的文章,研究"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直至整个八十年代","耀邦同志关于改革的各种观点和思想的发展过程","尤其是当他的心路思绪已尽,无路可走原地打转时,他是怎样在荒原上迈出的第一步"。

此次在西安与大家交流的心得,胡德平也是围绕着耀邦当年在陕西的"经济、生产方面的观点,谈些看法"。座谈会之后,胡德平又去了安康等地,走访了胡耀邦当年视察、讲话的一些地方。在陕期间,华商报记者专访了胡德平。

左啊右啊的争论,老百姓没兴趣

华商报:胡耀邦主政陕西时,深入安康八天跑了七个县,集中反映出他当时的经济观点、生产观点,与那个时代"格格不入"。作为老百姓,该怎么理解其中的政治含义?

胡德平:耀邦同志的陕南安康早春行,是发生在"二十三条"公布前后的这段时间,"二十三条"仍然说是要以阶级斗争为纲,要整党内的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但是耀邦同志在陕南的很多讲话,却在强调生产。他在大小场合都明确提出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发展生产力。

他的观点越鲜明,与"二十三条"的精神、与社教的精神,就越抵触。当时,他在陕西受到批判,为什么毛主席没有批评他,但也没有给予支持,这个问题,我一直没有想清楚。后来他压力大,身心疲惫,得了大脑蜘蛛网膜炎,危及生命,我母亲来陕西看他,毛主席还派了医生来给他看病。

毛主席对这场社教的概括是"形左实右",而耀邦同志是形也右、实也右,光明磊落。我觉得可能是因为种种原因吧,他当时躲过了这一劫。

当年耀邦同志离京来陕赴任,向中央办公厅主任杨尚昆辞行,尚昆同志说,你去陕西,一年不要说话。他是好心啊。但是胡耀邦呢,没有这么做。

那是一个很复杂的年代,出现了许多不可思议的事情。我觉得我们回顾历史,还是要汲取经验教训,推进现在的工作。恩恩怨怨,老百姓没兴趣,左啊右啊的争论,老百姓也不管。但是大家真正关心的是中国的历史经验怎么总结,今后怎么走,怎么改革,怎么反腐,怎么为人民服务。

比如安康、汉中的几座大桥是怎么修起来的,旬阳的县城是怎么搬到新址的,旬阳的供水水塔是怎么建立起来的,宁陕新开辟的人工林是怎么发展起来的,这些事,或多或少都和耀邦同志有关系,老百姓关心的是这些事情。不是说老百姓不关心政治,不关心我们国家的命运,而是经济集中反映的政治,才是老百姓最关心的。

先予后取、多予少取,解放生产力

华商报:当年胡耀邦在安康的一系列讲话,有不少我们今天耳熟能详的词汇,比如"解放思想"、"放开粮食市场"、"政令公开"、"搞集市贸易"等等。印象中,这些词是改革开放后才流行的。为什么胡耀邦那时就会有这样的表述?

胡德平:耀邦同志在安康的一些随感而发,有准备或者没准备的讲话,以及跟当地干部群众的一些自然而然的谈话,我大致总结出他当时的一些经济观点,就包含了这些词汇。

第一个,满眼山河谈资源。他面对安康丰富的资源,认为"增产的潜力不小",不要说耕地,就是荒地,他也认为是资源。在他看来,山水中蕴藏的资源弃而不用,就是浪费。

耀邦同志未系统学过经济学,但从生产实际出发,他能捕捉住国家资源这一重大课题做文章,说明他是一个对经济问题充满研究兴趣的人。因为他明白,从团中央的工作转行到省委新的工作岗位,必须学习经济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