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贵妃与寿王瑁、唐玄宗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

2017-05-1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唐代的皇室婚姻圈子主要是与韦氏.杨氏.武氏等大家族之间互为婚配.唐朝皇帝选妃要么是从武氏家族中去选,要么是从杨氏家族中去选,要么就是从韦氏家

唐代的皇室婚姻圈子主要是与韦氏、杨氏、武氏等大家族之间互为婚配。唐朝皇帝选妃要么是从武氏家族中去选,要么是从杨氏家族中去选,要么就是从韦氏家族中去选。因此,当唐玄宗在洛阳要为他的儿子,他最宠爱的儿子寿王选妃的时候,他就会把目标锁定在这些大家族。

在杨氏家族中,杨玉环是出类拔萃的,她是最美的。杨玉环的养父杨玄璬,因为他在洛阳当士曹参军,所以曾经参与过接待唐朝皇亲国戚的事,像唐玄宗到洛阳来,他带了那么多的人,好多的接待工作,都是由杨玄璬来完成的,他当然知道唐玄宗要选妃这个消息。而当时他的女儿杨玉环,长得如花似玉,美若天仙,多才多艺,这件事也是很多人都知道的。

所以,当唐玄宗要为寿王选妃的时候,也许是杨玄璬的一些朋友,把杨玉环推荐给了唐玄宗这个选婚使,也许是杨玄璬他托人把杨玉环推荐上去了。总而言之,杨玉环参加了这次选美。经过严格的挑选,她成功了,她一举成功,最终被选为寿王妃子。从此,她从社会中层跻身上流社会,成为大唐帝国皇室中的一员。

二、错杀太子事件

开元二十四年(736)十月,唐玄宗从洛阳回到长安。在洛阳完婚不到一年的杨玉环也随寿王回到长安。

然而,她不曾想到,回到长安后不久,唐代长安城的宫阙中却兴起了一股暗流,杨玉环和寿王瑁很快地被卷入了一场斗争。

开元二十四年(736)十一月,太子瑛与五子鄂王瑶、八子光王琚会于内第,各以母失职,有怨望语。其实就是发发牢骚。这种事现在看来很自然,没什么了不起,可是在唐代,却是非常严重的罪行。武惠妃派女婿杨洄前去探查,杨洄“规利于己,日求其短,谮于惠妃”。于是惠妃向唐玄宗哭诉,说太子结党,玄宗是最恨结党之事的,还说他们要谋害“妾母子”,并且有“指斥”玄宗的情况。

玄宗大怒,立刻与宰相商议废黜太子与鄂王、光王。中书令张九龄指出:“陛下繤嗣鸿业。将三十年,太子已下,常不离深宫,日受圣训。今天下之人,皆庆陛下享国日久,子孙蕃育,不闻有过,陛下奈何一日之间废弃三子?伏惟陛下思之。且太子国本,难以动摇。……今太子既长无过,二王又贤,臣待罪左右,敢不详悉。”玄宗无言以对。武惠妃又派官奴牛贵儿收买张九龄说:“有废必有兴,公为之援,宰相可长处。”张九龄怒斥牛贵儿,并把这件事告诉了唐玄宗。玄宗被张九龄的正直所感动,暂时平息了废立太子的风波。

但武惠妃没有善罢甘休,她诬陷张九龄,导致张九龄被贬。此后李林甫成为中书令,为废黜太子创造了重要的条件。《新唐书·十一宗诸子》记载:“俄而九龄罢,李林甫专国,数称寿王美以揠妃意,妃果德之。”

武惠妃墓

开元二十五年(737)四月,武惠妃又指使女婿杨洄诬陷太子,说瑛、瑶、琚三兄弟以及太子妃之兄薛锈正在计划“异谋”,玄宗召集宰相商议,宫斗风波再起。李林甫掌握大权,对玄宗说:“此陛下家事,非臣等所宜豫。”其实这就是变相地支持玄宗。于是四月乙丑,玄宗派宦官宣制于宫中,废瑛、瑶、琚为庶人,薛锈先被流放,不久就被赐死。

杀太子瑛、鄂王瑶和光王琚,固然出于武惠妃与李林甫的诬陷,但最终做出决定的还是唐玄宗,唐玄宗没有查清楚事实而轻信谗言,就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大冤案。

三、另立太子 寿王失宠

唐玄宗杀了他的三个儿子,过了几天,他细细想一想,这个事情不是个事情,他怎么会做出这样的决定呢?他自己反思这件事情,有点后悔。就在这个时候,李林甫又来到唐玄宗身边,说现在这个太子位缺,寿王年长,寿王已经长成人了,他完全可以胜任太子的工作。

但唐玄宗在听了这话以后他默不作声,他没有回答,没有表示赞同。

这个时候呢有一个人,叫做裴稹,这个裴稹就是武周时期著名宰相裴行俭的孙子。这个裴稹有一次见到唐玄宗了,他说听说现在有人建议立寿王为太子。民间其实怨声很大,太子无罪被废,而且死得很惨,您现在要换易太子,要立寿王,这恐怕不合适。从历史角度来看,有很多这样的事实,有好多这样的先例,证明结果都是失败的。所以呢,您绝对不能够立寿王为太子。如果立了他为太子,后果不堪设想。

唐玄宗听了之后,觉得也有点道理,所以呢,当李林甫再次向他提出来要立寿王的时候,唐玄宗就说了,说这件事我不考虑。

有一天唐玄宗把高力士叫到他身边了,这个高力士是唐玄宗最亲信的宦官,虽然说他只是一个宦官,但是在当时他具有很高的地位。

高力士了解唐玄宗在为太子未定而忧闷,所以说:“大家何必如此虚劳圣心,但推长而立,谁敢复争!”玄宗连声道:“汝言是也!汝言是也!”

于是在开元二十六年(738)六月庚子这天,唐玄宗正式宣布三子忠王李玙为皇太子,次年九月改名为绍,后来天宝三载(744)又改名为亨,即后来的唐肃宗。这样,寿王瑁就彻底失去了当皇太子的机会。武惠妃为寿王当太子费尽了心机,不惜闹出三条人命,甚至连自己的性命也搭了进去,但到头来却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四、寿王瑁与杨玉环的真实婚姻生活

《旧唐书》载:开元“二十九年,让帝(李宪)薨,瑁请制服,以报乳养之恩,玄宗从之。”(《旧唐书》卷一O七《玄宗诸子》。第3266页)忠王被立为太子之后,寿王瑁和杨玉环逐渐归于沉寂,与其他亲王一样过起了平静的生活。

那么,杨玉环与寿王瑁在一起生活,有没有子女呢?《旧唐书·寿王瑁传》载:“天宝中有子封为王者两人,伓为济阳郡王,偡为广阳郡王、鸿胪卿同正员。”《新唐书·寿王瑁传》载:“子王者三人,僾王德阳郡,伓济阳郡,偡广阳郡,伉薛国公,杰国子祭酒。”寿王共有五个儿子,从有关资料分析,这些儿子均与杨玉环无关。在正常情况下,他们至少该生两三个孩子。但事实并非如此。看来,杨贵妃的生育能力有一定问题。

作为寿邸佳人,杨玉环在寿王身边平安地度过了五年时光。按理说,她的命运就此注定,她将以王妃身份了其终生。因为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她都没有继续晋升的可能。然而,谁能想到,开元二十八年(740)当她二十二岁的时候,她的命运又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五、华清相会

开元二十八年十月十一日,唐玄宗从兴庆宫前往华清宫消闲。这是唐玄宗即位后第22次到达华清宫了。唐玄宗这次游幸华清宫,行程与从前游幸没基本相似,所不同的是他在华清宫中召见了寿王的妃子杨玉环。

唐玄宗为什么要在华清宫召见寿王妃呢?原来,在武惠妃死后,唐玄宗在感情方面出现了空虚,希望能够弥补。

推荐杨玉环的人是谁?史书中没有明确记载,只是说“或言”、“或奏”,但召杨玉环到华清池的无疑是高力士了。高力士在唐玄宗面前自称“老奴”,最懂得唐玄宗的心态。他把杨玉环的情况向唐玄宗作了汇报,希望玄宗把杨玉环召到华清宫来。

经历近三年的感情上空虚和精神上孤独,一直找不到心上人,使他失去了理智。故当高力士提及“姿色冠代”的杨玉环时,便不顾父之子情,不避翁媳之嫌,毅然决定横刀夺爱了。他同意高力士把杨玉环召到温泉宫来。

于是,高力士来到寿王府,传达了杨玉环赴温泉宫的命令。

以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十月温泉相会为标志,揭开了李杨情爱史的序幕。史称“即进见,玄宗大悦。”玄宗看到杨玉环的媚态,不禁为之倾倒。《长恨歌传》载:“上(玄宗)甚悦,进见之后,奏《霓裳羽衣曲》以导之;定情之夕,授金钗钿合以固之。”

终于有一天,唐玄宗忍不住了,他向杨玉环说出了他心中的秘密,就是要让杨玉环入宫去做他的妃子,让她离天寿王、入宫伴驾。

大家想一想,杨玉环听到唐玄宗这话之后是什么反应呢?我想杨玉环在当时肯定是很羞涩,肯定是感到很震惊,因为这件事是她从来没有想也不敢想的。俗话说,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唐玄宗是君,杨玉环是臣。唐玄宗要她当妃子,她能够拒绝吗?可是话又说回来,从人伦的观念来说,杨玉环毕竟是寿王瑁的妃子,她是有夫之妇啊,她能够很愉快地就答应唐玄宗的要求吗?

当时,唐玄宗当时已经56岁了,而杨玉环只有22岁,他们两个人相差了34岁。唐玄宗本人他有哪些地方富有魅力,能够让22岁的杨玉环为他心动呢?我们知道,唐玄宗这个人是很有才能的,他长得一表人才不说,更重要的是富有才华,他的书法写得非常好。我们现在在西安碑林还可以看到他所撰写的孝经碑,他的隶书可以说在唐代是很少人有能超过他的。尤其是他精通音律,他能够谱曲,他懂多种乐器,他的羯鼓打得非常好,而且他热衷于歌舞事业。关于这点,文献中有许多许多的记载,也就是说唐玄宗本人是一种好动的、多才多艺型的人物。在这一点上呢,和杨玉环有相似之处。

在和唐玄宗相处的日子,以前杨玉环只是远远的看看唐玄宗,她没有敢近距离接触,这次到华清宫之后,她通过几天的交往,她发现唐玄宗虽然年龄比较大了,已经56岁了,但是呢,他的身体很好,而且多才多艺,真是富有魅力,他不仅有皇权,有权势,更重要的,是他这个人太有情趣了。他对杨玉环的这种关爱远远超过了寿王瑁,寿王瑁太年轻了,他还不太懂事,他不知道关心别人。而唐玄宗呢?他在失去武惠妃之后,他把他的过去的一切美好都寄托在杨玉环的身上。所以他对杨玉环很好,杨玉环也深深地感受到了这一点。也就是说杨玉环她被唐玄宗吸引了,他们两个人之间是有共同语言的。也许正是因为有这两方面的原因,所以呢,从后来的结果来看,杨玉环她最终答应了唐玄宗的要求。她是真心答应,心甘情愿地接受了唐玄宗的请求。

说到这里,也许大家会觉得不可思议。杨玉环怎么做出这样的决定?难道她舍得离开寿王吗?莫非他与寿王之间的感情出现了裂痕?她与唐玄宗才相处几天呀,就投入了他的怀抱?对于这些问题,史书中没有留下一点记载,我们只能综合各方面的情况做些测。

杨玉环为什么要离开寿王瑁呢?她没有向任何人说过其中的原因。但从当时的实际情况来看,很可能是她与寿王的感情出现了裂痕。结婚之时,人们都说他们两个人是天设地造的一对。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婚姻却出现了问题。什么问题呢?

首先就是他们的性格很可能不合,性格不合。因为史书记载说,寿王瑁是一个喜欢静的人,他读书习礼,对儒家的经典烂熟于胸,他喜欢书法,他是一个好静而不好动人的。相反,杨玉环是一个好动不好静的人,她特别喜欢唱歌、喜欢跳舞。这两个人在性格上就有比较大的差异,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没有共同语言。

其次,更重要的问题是,他们两个人在结了婚之后,一直没有生育。也就是说这个杨玉环她嫁给了寿王瑁,四五年时间过去了,按理来说她已经生了好几个孩子了,然而事实上,她并没有为寿王瑁生下一儿半女。我们后来查了一下史书,寿王瑁他曾经生过五个儿子、六个女儿,和杨玉环都没有关系。在古代,不能怀孕是一个大问题,古代婚姻中有“七出”之条,最大的一条是什么呢?就是没有后代,没有后代就可能被人家休掉。那寿王瑁他开始的时候是很喜欢杨玉环的,可是杨玉环一直没给他生孩子。按照古人的观点来说,那就有无子无后的、断子绝孙的危险啊,所以寿王瑁肯定是心里很不高兴。

这两件事加在一块儿,慢慢的,两个人的关系就会出现裂痕。史书虽然没有记载,但是我想这中间肯定会有这种因素。杨玉环她这么聪明的人,肯定会感到寿王瑁对她越来越冷淡,所以在为武惠妃守孝期间,她自己表现得很低调,她自己表现得很虔诚。在服丧、服孝期结束之后,她自己为了讨好寿王瑁,甚至脱掉她自己的礼服,而穿上了道士的服装,是为了为武惠妃追福。希望表示她自己这种孝道,表达一种孝道,而让寿王瑁能够对她好一些。

然而,有谁能够想到,华清相会彻底打破了他们的婚姻生活。唐玄宗要求杨玉环离开寿王瑁,给他当妃子。杨玉环不敢抗命,她发现唐玄宗比寿王瑁更有魅力,便答应了唐玄宗的要求。

十月二十八日,唐玄宗回到兴庆宫。至于杨玉环去向如何,史传未见记载,以事理推之,她只能暂时地回到寿王宫邸。

华清相会就这样结束了。但是对唐玄宗和杨贵妃来说,这不是结束,是刚刚开始。

六、出家奉道

在以后的几天中,杨玉环在寿王府邸坐卧不宁,她感到很尴尬,有时候也感到无奈和恐惧。寿王瑁他对华清相会的内容是一概不知,他被蒙在鼓里。但是他发现杨玉环在从华清宫回来之后有了变化,隐隐约约有一丝不祥的预兆。而唐玄宗呢?唐玄宗的这个变化更大,因为自从在华清宫见到杨玉环之后,他就被杨玉环吸引了,他非常思念杨玉环,所以他恨不得早一天早早地把杨玉环弄进宫来。

但杨玉环毕竟是他的儿媳妇,公公占据儿媳肯定会招来世人的诟病。李唐王朝虽然肇基关陇,又赋有鲜卑贵族血统,但唐王朝毕竟是中原王朝,封建伦理对它仍有较大的影响。寿王未闻有过,若强夺其妻,据为己有,有悖情理与伦常。

怎么办呢?也许是因为唐玄宗受到了杨玉环去华清宫的时候穿的那身服装的启示,杨玉环当时是穿的道士服装,也许是由于其他人给他出了点子,后来唐玄宗终于想出一条妙计:就是度杨玉环为女道士。

度杨玉环为女道士,实际上是唐玄宗曲线纳妃的措施。所谓“曲线纳妃”就是让杨玉环先去当女道士,过度一下,然后再把她纳成妃子。

大明宫3D复原图

杨玉环入道后,最初住在大明宫的太真观中。玄宗要处理政事,经常居住在兴庆宫。从大明宫通过“复道”到那里,往来总不甚方便。因此,开元二十九年(741)冬天,杨太真跟随唐玄宗避寒于温泉宫。这是李杨第三次的骊山相会,比前两次长得多,从十月十九日一直到十一月十四日。从骊山回来以后,杨太真也就住进了兴庆宫,再也不不愿到大明宫的道观里去了。

唐玄宗总算如愿以偿了,在唐玄宗心目中只有一个杨太真,杨太真成了他私生活中形影不离的伴侣。他心里很高兴,把杨太真视为掌中之宝。

七、曲线纳妃

既然唐玄宗将她度为女道士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据为自有,纳为妃子,为什么迟迟不给她名号呢?

将杨玉环册立为贵妃,这是唐玄宗的夙愿。但杨玉环毕竟是寿王的王妃。尽管杨玉环与寿王瑁的感情似乎并不很深,但唐玄宗也不能不考虑寿王的感受。为了弥合寿王心灵的创伤,唐玄宗在册立杨玉环之前,首先采取了一些安抚寿王的措施。于是在立杨贵妃之前十天,唐玄宗给寿王李瑁另选了一位王妃。

事实上,杨玉环以“娘子”和“太真”的名号,在兴庆宫里已经生活了三年多时间,早已是皇妃了。“赏名花,对妃子”,就清楚地说明这一点。问题在于“太真”妃是没有名目的非正式的称号,要正名,就必须赐号“贵妃”。

既然是赐号“贵妃”,那么当时是否举行隆重的典礼呢?从赐号“贵妃”时情况来看,似乎没有,至多是举行一次内宫的欢庆宴乐。

而立杨贵妃的地点,可能是在兴庆宫(南内)。因为天宝年间重大的节日庆典也改在兴庆宫了。当然,杨太真的太真观既然在大明宫,则册立贵妃的活动可能也涉及了大明宫。因史料缺乏,详细情况已经不得而知了。

兴庆宫今貌鸟瞰图

自天宝四载八月起,“杨贵妃”的称号逐渐地为朝野所熟悉,至今历1268年之久,还是家喻户晓。

在举行册立活动之后,杨太真就变成了“杨贵妃”。唐玄宗彻底完成了“父夺子媳”的过程。

唐玄宗册立杨太真为贵妃,这件事看似简单,实际上复杂得很。如果杨太真不是寿王妃,唐玄宗纳她为妃,是绝对不必考虑舆论影响的,也不必等待四年多的时光。

明眼人都能看得出,唐玄宗册立杨贵妃,实质上就是父夺子媳。即使在婚姻关系较为自由的盛唐时期,这种事情也是不正常的。唐玄宗虽然大权在握,但要公然的立子媳为皇妃,还是不能不有所顾忌的。

正因为如此,他采取了度寿王妃为女道士的方法,足足拖了四年多,经过充分的准备与掩饰,才宣布了杨贵妃的册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