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叔和脉诀歌 王叔和对脉学的总结(晋)

2017-08-1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内经>在成书的进程中吸收了许多的脉学材料,论及四十多种脉象,别离论说了他们各自不一样的临床意义,格外是对"四时五脏脉"格外注重.而三部九候诊脉法则是<内经>中



《内经》在成书的进程中吸收了许多的脉学材料,论及四十多种脉象,别离论说了他们各自不一样的临床意义,格外是对“四时五脏脉”格外注重。而三部九候诊脉法则是《内经》中评论的首要内容。《难经》是将《内经》脉学材料体系化的一次测验,其间最为首要的奉献则是对《内经》曾提出的“寸口脉法”有所打开,明晰提出“独取寸口”的诊脉办法,体系论说了把脉独取寸口以确诊疾病的原理,并详细描绘了正常和反常的脉象及其临床意义。

《难经》放弃了《内经》中杂乱的“三部九候”全身遍诊法,而代之以简便易行的“独取寸口”法,是脉学的一大前进,为后世遍及推行寸口诊脉法奠定了根底。

三国两晋期间,中医脉学研讨呈现高潮,产生了许多专著。

其间王叔和所撰《脉经》悉数体系地总结了我国三世纪从前的脉学常识,并有许多创见,是中医脉诊的奠基之作。

《脉经》全书共10卷,98篇,约10万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

其作者王叔和生卒年代缺少详细记载,有关生平事迹很少,仅知其曾做过晋太医令,当为魏晋时人。王叔和是一代名医,对医学奉献甚多,曾编次《伤寒论》使仲景之学得以大行于世,但《脉经》的编撰则是他愈加出色的奉献。



《脉经》书影(明《医统正脉》本,我国中医科学院图书收藏)



《脉经》在学术上最大的成果即是二十四脉的确立。中医对脉象的描绘在《内经》中就现已有了许多记载,曾呈现四十多种不一样的脉象,《伤寒论》中也有二、三十种不一样的脉。可是,这些脉象都缺少明晰的指下规范,没有明晰的概念,也常易混杂。

《脉经》初度体系的论说了各种脉象,总结并归纳为浮、芤、洪、滑、数、促、弦、紧、沉、伏、革、实、微、涩、细、软、弱、虚、散、缓、迟、结、代、动等二十四种,并精确描绘了各种脉象的不一样指下感受,为脉象的辨别建立了规范,使之规范化。

尔后,历代中医著作中对脉象的描绘,均未脱离《脉经》的根本领域。

关于不一样脉象的临床意义,《脉经》也做了许多论说。

除对脉象主病进行原则性归纳,如“迟则为寒”、“缓则为虚”、“涩则少血”等内容外,王叔和还联系病证、病机、医治等内容对脉学进行了较为体系的综合性总结,这不光反映出其时的脉学研讨已到达较高水平,时至今日这些名贵的材料依然在临床上有首要参看价值。



《脉经》还首开脉象辨别之先河,在开篇说到二十四种脉象后,紧接着就提出了浮与芤、弦与紧、革与实、滑与数、沉与伏、微与涩、软与弱、迟与缓八组相类脉,提示专家须留意脉象的不一样而区别对待,这对后世辨脉有着首要的启示效果。



宋代施发《察病攻略》所载之33种脉象图



在汉代从前,把脉的办法首要是全身遍诊法,东汉今后,自《难经》首倡诊脉“独取寸口”法后,病人与医师都感到便利,非常盛行。但由于《难经》并未处理寸口把脉的寸、关、尺分部等关键疑问,确诊的质量尚难得到确保。

因此,其时许多医师依然建议运用遍诊法,如张仲景就依然推重人迎、寸口、趺阳全身三部脉法,对立其时“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的习尚。有鉴于此,《脉经》在《难经》的根底上打开了寸、关、尺三部脉法,提出:“经言所谓三部者,寸关尺也;九候者,每部中有天地人也”,这是最早的寸口三部九候脉法之说。

一同,《脉经》还建立了寸口摆布六脉分配脏腑之说,提出寸关尺三部左手依次为:心小肠、肝胆、肾膀胱;右手依次为肺大肠、脾胃、肾膀胱的脏腑分配原则,然后使寸口脉法在理论上愈加趋于完善,大大推动了其在临床实践中的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