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坤一曾国藩 安义有条“曾国藩小道”:刘坤一或曾在此“请鱼”

2017-06-2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3月7日,我们在驱车200公里从江西宜春赶到南昌之后,经过一夜停顿,再次出发,前往南昌市安义县新民乡塘边村,求证前一个雨夜,我们从<南昌晚报>总编辑叶先生那儿得

3月7日,我们在驱车200公里从江西宜春赶到南昌之后,经过一夜停顿,再次出发,前往南昌市安义县新民乡塘边村,求证前一个雨夜,我们从《南昌晚报》总编辑叶先生那儿得到的关于“曾国藩小道”的信息。这个刊登在《南昌晚报·城市周刊》上的信息不在摄制组了解范畴内,却让我们非常感兴趣。不得不说,接下来一小时车程的路况非常之好。

    新民乡地处安义县西北部,面积约122平方公里,是安义县面积最大的乡镇,人口约1.4万,他们拒绝了所有工厂的进驻,全乡森林覆盖面积84%。

    由新民乡纪委书记帅小生及塘边村委会书记帅式乾当向导,我们往狮山进发。狮山的海拔405米,有一条简易盘山公路直达山顶,路况良好。山顶是一处长宽各70米左右的平坦之地,四周留有完好的由青石片堆砌的围墙,高2米,宽约0.5米,已有130余年的历史,围墙下则是陡壁悬崖。这是一处树木浓郁的山峦,空气清新,环境幽雅,实在是一处休养生息的好地方。

    平地居中有一个圆形池塘,直径约10米,四周用麻石作为围墙,但其实,这个地方并不出产麻石。东侧坐落有一座寺庙,名曰“圣水堂”。而从山门进入平地之处,立有一个仿古的四角亭,亭内竖着五块青石碑,上有碑文,这立即引起了我们的注意。

    “这碑文的内容是江西巡抚刘坤一的一份奏折”,刘文宝乍一介绍,我们顿觉吃惊,心中涌起的,首先是一个不小的疑问:真的?假的?

    “第二、三、四块碑是原物,其余两块则是仿制的,因为‘文革’中被损毁了”。村支书帅式乾坦言。我们仔细打量,三块原碑上的字体确实笔力雄厚、端正,像是旧物。而所指仿制的碑,其碑文字体确实气势委顿、笔架软塌,与另三块原碑上的文字有着明显的差异。

    之前,当地人对碑文字的解读是,晚清同治时期的江西巡抚刘坤一、两江总督曾国藩曾于同治五年(1866)亲临此地祈雨,百姓因感念其德,便将为他们二人上山而修筑的青石小径命名为“曾国藩小道”。询问帅式乾,他今年49岁,“曾国藩小道”之说,是受其祖父、父亲口代相传的,可见由来时间也不短,且是当地村民的普遍认知。

    但不得不说,同治五年(1866)时的曾国藩,是不可能来到此地祈雨的,因为当时他正在围剿捻军的前线,其年谱里该年行迹中没有关于他曾经涉足江西的任何记载。刘坤一是否到过,则还需考证。

    意在祈雨的“仿奏折式”碑文中,“臣”字显著小于其他文字

    意在祈雨的“仿奏折式”碑文中,“臣”字显著小于其他文字

    疑惑之余,我们将碑文逐字解读。起首就是“江西巡抚、臣刘坤一奏,为龙神灵应显著,请旨敕加封号,并恳御书匾额,以昭庥况而顺舆情,恭折仰祈圣鉴事”。

    不难看出,全部碑文竖排,显然是仿照奏折式样来刻写的,遇有“皇太后”、“皇上”等字样时,都会另起一行并高出一格,“臣”字也显著小于其他文字。行文语气也很规整,不像是杜撰。碑文中赫然出现了“大学士、两江总督臣曾国藩”字样,实在令人惊讶。为稳妥起见,我们逐字辨识,并不时讨论,几次三番之后,终于弄清楚了这些碑文的意思。

    第一块碑,写的是圣水塘(一眼所见的圆形水池)及“圣水堂”寺院的缘起。第二块碑文,则是抄录原江西巡抚刘坤一的一份奏折,其大意是:此处水池由来已久,春夏不溢,秋冬不涸,旁有龙王祠,当地百姓相传池中有一种四脚神鱼,据传是龙王的化身,总于大旱之年出现,视祈雨者对龙王爷之诚意多寡而显灵布雨。此事在府志(当时属南康府)、县志中有记载。

    同治五年(1866)五六月间,南昌一带大旱。刘坤一曾亲率全城官员祈雨,却无效果,人心为之惶动。遂于七月初,派人前来此处“请”神鱼,鱼刚进城,大雨即倾盆而下。

但当时刘坤一并不觉其神,而是“犹以为事之偶然也”。直到五年之后的同治十年(1871)五月至六月,江西再次大旱,“复请神鱼”祈雨,又再次连降大雨,遂认为确有“灵应”。刚好朝廷当时有“凡志乘所载庙祀正神,实能御灾捍患,有功德于民者,请旨敕封”之规定,故为之上奏求封赏。

    而奏稿中之所以出现了曾国藩的名字,其实是刘坤一为郑重其事,请他联署而已。碑文还显示,此份奏折系安义县优贡生熊子沂于同治十二年(1873)仲夏时节照录。

    很显然,这篇奏折的内容揭示了一个真相,那就是刘坤一与曾国藩均不曾踏足此山。所谓“曾国藩小道”是刘坤一当年为迎接曾国藩上山而特意修筑,其实是一个美丽的传说,并没有事实根据。

但是,这样的说法既然存在久远,显然有其缘由。一方面,本地山民没有能力准确解读碑文,仅凭内中有“刘坤一”、“曾国藩”及数处“祈雨”字样就臆断他们曾经来过此地。另一方面,这样的冠名也未必不是山民淳朴情感的一种寄托,他们或许并不介意这两位名人是否真的到过,而是感念为解决百姓难题而想方设法的良吏。

    当问起“太平军”,当地村民脱口而出:是“长毛”吗?

    就我们亲自勘察所见,这条“曾国藩小道”尽管因盘山公路的出现而被荒废,但确实还能在密林中看到残余的痕迹。

    路基宽约40-50厘米,靠山顶的部分已经没有青石板,据说是被山民们撬走用在他处。下山之后,我们又特意找到了这条小路的起始处,亲眼目睹了完好的青石板路,狭窄而逼仄,已经将要被荒草淹没。

显然,这是一条方便人们上山求福的小径,却被好心地冠上了一个名人的名字。更有趣的是,他们对这两个叫“曾国藩”、“刘坤一”的人的其他历史并不知晓,更不用说“湘军”是什么概念。而当问起“太平军”,他们脱口而出:是“长毛”吗?

    至于“神鱼”,安义县电视台的记者刘文宝提供了一个信息:大约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他接到了当地村民帅式乾打去的摇把子电话,声称圣水塘里出现了一种有四只脚的小鱼。

他赶到现场,亲眼看见这种小鱼长约5-6厘米,背部有黑纹,腹部粉红,接近透明。鱼装在玻璃瓶内,摆放在地。为确保拍摄效果,他还特意在瓶底放了一张白纸加以衬托。照片及报道文字曾发表于光明日报及本省报纸,但该报纸存档尚需找寻,而影像资料一时难以从该台资料库中寻得,且也担心时间已有十余年,磁带早已自然损毁。他甚至说还记得当时用的是松下那款M9000的机器,笨重无比,使他爬山时吃尽苦头。

    一晃十多年过去了,再没有这样的消息传来。但是我们推测,贵为一省巡抚的湘军名将刘坤一,他在对待这件今天来说很“迷信”的事情时是非常慎重的。同治五年首次派人“请鱼”进城祈雨成功之后,他并没有草率上报,而只是当做偶然。

直到五年之后,这种“灵验”被再次重复时,他才郑重其事,为此还特意请两江总督曾国藩联署名字。以今天的理解,曾国藩应当看过此折,明了其意,才同意添上自己的大名。

    值得注意的是,为这事上奏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顺应“江西兵灾之后”黎明百姓急需休养生息的呼声。故此份奏折开篇就提道:“江西兵灾之后,各府县或称某神保护危城,或称某神驱除巨寇,纷纷详请奏恳恩施;臣敷其事涉渺茫,情近陷渎,多予批驳。”由此看来,刘坤一既是一个有原则的人,更是一个懂得从善如流的人。

    村支书家的族谱里记载了族人击退太平军的事

    踏访结束后,我们在村支书帅式乾家中翻阅了他们新修的族谱,因为上面收录了碑文的内容,我们用相机拍摄下来,再加以整理。我们还注意到其中收录了一篇题为《小陂崖剿贼歌》的短文,其中有“咸丰辛酉夏六月,发逆鼠窜安邑,分扰乡团,四出焚掠”之句,咸丰辛酉年即咸丰十一年(1861),发逆即指太平军。

初步解读,其内容主要是写此地的帅氏家族为抵抗太平军的焚掠而奋起自卫,族人死亡二十七人,但击退了太平军。查曾国藩的年谱,该年六月曾经奏报太平军李秀成一部曾“扰逼南昌”,势必波及了紧邻的安义县。因此这段小小的族谱记载,与史实是吻合的。

    回到南昌后,我们连夜查阅了中华书局版《中国近代史资料丛书·刘坤一遗集·奏疏卷·之七》第238页《安义龙神显应,请敕加封号并颁匾额折》,将其与碑文比对之后,只字不差,惟有一处疑似错误之处:标题下注有 “同治十年六月十日”,但文中又见“同治十年六月十一日(神鱼)到省”字样。或是点校时的失误将奏折日期弄错之故,有待今后再予厘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