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茂琨前妻 庞茂琨 创作的每个阶段 都是对前一次的叛逆

2017-05-0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1963年生于重庆,1978-1981年就读于川美附中,1981-1988年就读于川美油画系并获硕士学位.现为川美院长.重庆文联副主席.

  1963年生于重庆,1978-1981年就读于川美附中,1981-1988年就读于川美油画系并获硕士学位。现为川美院长、重庆文联副主席、重庆美术家协会主席,重庆画院院长,重庆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油画艺委会副主任,中国油画学会理事。

  明日,著名艺术家庞茂琨“折叠的肖像——庞茂琨新作展”将在北京草场地国际艺术区开幕。由黄笃担任策展人。本次展览将呈现庞茂琨近期创作的7件油画和31件素描、色粉等作品。对于川美新掌门庞茂琨来说,这样的创作速度已属不易。

  成都商报记者多次去到庞茂琨位于川美虎溪校区的工作室,面对提问,庞茂琨坦然回应。谈到川美新方向,他说要“更开放”;谈到创作变化,他说:“我每个阶段都是对前一个阶段的叛逆”。

  成都商报记者 谢礼恒

  最近几年,自我观看的

  问题让我特别感兴趣

  庞茂琨新近创作的肖像画给人一种熟悉的陌生感。他的图像源于经典绘画,又疏离于经典绘画。黄笃提到,庞茂琨的肖像画触及对经典绘画的延展,即通过对经典的挪用和重置以达到解构和建构。“虽然是肖像画,但画家的视点找到了图像谱系和当代语言的交汇界面,因为挪用和重置的方法使画面聚合了时间、空间、自我、他者、历史、当下的内在联系。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庞茂琨面对肖像画进行语言的再编码,并确立了明确的个人艺术风格。”

  比如新作《抱貂的女人》,即是庞茂琨对达·芬奇原作《抱貂的女人》的挪用与修改。在原作中,达·芬奇生动描绘了这位贵妇瞬间转向左方的脸庞,呈现出高贵沉静的气质,怀抱的毛色光润且栩栩如生的白貂,则象征人物的尊贵身份。

面对如此经典,庞茂琨修改和补充了构图和造型,以求新的意旨。他把凝视左方的贵妇的双眸修改成左眼紧闭,右眼凝视正前方,犹如做鬼脸一般。她的衣着也被画家刻意增添了一件披在身上的黑色皮夹克,时尚性和当代性不言而喻。值得注意的是,庞茂琨充分利用光线和阴影,把妇人的头颅和脸庞处理得优雅柔美。仔细观察,他似乎有意把贵妇抚摸在白貂上的手拉长,变得修长而优美。

  画油画的同时,庞茂琨也画了大量素描。他的素描和油画一样,属于相对独立的作品。他在朋友圈征集自拍照进行创作的“行为艺术”令人印象深刻。当时,他根据网友和朋友发给他的自拍照,创作了100幅素描人像,经网络传播后引起很大反响。

  “最近几年以来,关于自我观看的问题让我特别感兴趣。如果将这个问题深挖下去,至少会涉及三个关系:自我与自我的关系,自我与他人(世界)的关系,以及真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关系。自媒体时代的自拍就是关于自我观看问题中非常值得思考的现象。

今天,主体通过自拍手段,不断形成关于自我的镜像,并且,可以凭借各式各样的修图软件,让所获得的自我镜像更加完美,更加接近自己心中关于自我的幻象。技术拓展了自我观看的途径,丰富了镜像的形成方式。”

  在庞茂琨所描绘的自拍素描中,每一个被描绘对象的表情、发型、衣着都各不相同,可以说,这100张面孔的描绘,不仅是艺术家与朋友的有趣互动,也显现了一个艺术家对现实敏感的思考。

  将个人艺术创作,

  熔铸在当下的社会现实中

  庞茂琨在“镜花缘”系列中对美女模特的刻画,颇受年轻艺术迷喜爱。但如果因此把他定义为一个描绘美女的艺术家,显然过于草率。仔细阅读他的作品,你会发现,画中的人物仅是一个符号,是艺术家自我精神感悟显现,寄寓了艺术家对永恒的追寻,也承载着对现实的凝视与思考。

  与“镜花缘”系列被热捧不同,他的“舞台”更偏重个人生命体验和社会观照。这个系列从2009年开始创作,“人生如戏,戏如人生”,艺术家将表现对象重置于他画面的“舞台”中。因为在他看来,舞台上可以主观地安排情景,进行具有符号性的编排。

他画了很多与表演有关的题材,比如马戏、柔术,也有把现实生活中购物的情景直接安排到舞台上。组合后的画面是具有符号性的,人物的动态本身能传达一定的信息,在与道具、配角的综合作用下,产生了陌生的异样感。正如艺术家所说,“我试图将这种情境性与符号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图像与意义之间达成默契,合二为一。”

  似乎从他艺术创作的伊始,庞茂琨就有着固执的坚持与对艺术坚定的选择。如何坚持自我?庞茂琨解读说,“时代造就追求和判断,我出生于1960年代早期,1980年代上大学时期,刚刚改革开放,在油画专业的学习期间,接触的是整个西方美术史。

后来,随着艺术创作与人生体验的不断深入,逐渐意识到作为一个中国艺术家所应具有的文化担当与责任时,我开始更多的将个人的艺术创作,熔铸在当下的社会现实中,探索古典油画语言在当代文化情境的表达与呈现。”

  庞茂琨的古典气质也是他创作的重要部分。“人的倾向不一样。我最早也是‘苏派’,后来到我读研究生时,突然开始追慕文艺复兴时的大师,慢慢锁定到伦勃朗、鲁本斯那几位,也从欧洲古典绘画里相对随性的几位大师那里找感觉。

我还是喜欢主观地来处理光线,色彩上喜欢改变一些。以前古典色彩倒是画过,很暗,最近逐渐喜欢通过现代技术做一些改变,一样可以把色彩画得充足,形成一种新的秩序,让人觉得很陌生。”庞茂琨重点关注技术和情感能结合的画面,他喜欢厚重的东西,“观察生活中的情景,提炼个人需求的情绪,主动进行艺术创作的变化,即使跨度较大,但每次都很放松,至于所谓的“偶像包袱”,他说:“不是很在乎,往前走就行。

  创作就要靠量来堆,

  每一张都得拼命画

  话题引向他的艺术家和川美院长的双重身份。大家眼中的艺术家庞茂琨和作为川美院长的庞茂琨一样,都面临共同的境遇和期待,“像我小时候也是这样一步步走过来的。但现在时代不一样了,年轻人应该有新的要求。

首先要有自我独立的意识,这对于从事任何一门专业的年轻人来讲都很重要,对青年艺术家尤为重要,要自信,要建立自我创造与创新的意识,这就要求你要有独立的人格,独立的艺术判断力,独立的价值追求;第二,要善于挖掘资源,在传统艺术里面,或者是在其他艺术领域里,寻找一些为你所用的新东西,或者是有益的东西,这样才能对你的创新和艺术创作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也许庞茂琨这样的艺术家最适合给年轻艺术家谈谈“技术”这个问题,“是靠量来堆的,每一张都拼命画。最开始画素描,纸都擦烂了,油画也是,不断地改,像我早期创作《苹果树》,翻来覆去修改,现在画一张画修改的次数就很少了,这是技术进步带来的,有过程,没有捷径。”

  “作为川美新掌舵人,将如何打造川美的新方向?”面对这个问题,庞茂琨说,未来可能更多元,“我们能做的就是开放一点儿,川美的风格样式创作很灵活,但是要多交流,与国内、国际艺术院校与艺术现场多碰撞,在交流中促进学院自身教学的提升与改进。”

  去过川美的朋友都知道,川美学生与老师的关系更像朋友,很亲近。这样的师生空间与相处氛围,更有利于“创作带动教学”。创作面前人人平等,学院提倡自由选择,老师只是起引导作用,帮助学生朝个性上发展,而不是统一的用模式要求你必须做什么。

对于自己的研究生,庞茂琨的教学理念则显得更加包容,包容之下他也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定不要画得像导师,学生之间也不能相互类似,要形成自己的风格习惯,其实就是培养他们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