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元济日传 嘉兴日报:绮园慢生活之张元济纪念馆

2017-09-2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张元济纪念馆",原名"张元济先生纪念室",位于张元济图书馆东区.由我国著名版本.目录学家,原上海图书馆馆长顾廷龙先生题词.张元济(1867-1959)

    “张元济纪念馆”,原名“张元济先生纪念室”,位于张元济图书馆东区。由我国著名版本、目录学家,原上海图书馆馆长顾廷龙先生题词。

张元济(1867—1959),号菊生,浙江海盐人。1902年,张元济进入商务印书馆历任编译所所长、经理、监理、董事长等职。解放后,担任上海文史馆馆长,继任商务印书馆董事长。著有《校史随笔》等。1959年8月14日在上海逝世。

张元济先生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主持商务印书馆的编译出版事业,以学者兼出版家,在近现代中国文化发展史上树立了一尊丰碑。为纪念其对文化、藏书事业的贡献,1987年在海盐建立了张元济纪念馆,和张元济图书馆同时开放。

张元济纪念馆面积1000多平方米,包括600多平方米的张元济生平事迹展览厅和拥有108个座席的报告厅等。纪念馆内陈列着张元济先生的著作、手稿和生平事迹资料。作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多年来,张元济纪念馆吸引了大量参观者,为全国各地研究张元济学术思想的学者、专家提供了大量资料,也为海盐成功举办四届全国性“张元济学术思想研讨会”创造了条件。

展厅内另有多个多媒体展示、互动功能厅。主要分为序厅、张元济年表以及展厅,介绍了张元济先生投身革命,扶助教育的历程。

“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这是张元济晚年所写的一副对联。百年中国,许多人都在寻找富强中国的道路,当年知识分子走上“文化救国”道路的不在少数,张元济选择了出版,“以扶助教育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使得他执掌后的商务印书馆影响了百年中国的进程,商务印书馆也完成了从印刷工厂到出版巨子的蜕变,成为晚清以来,普及、传播新知新学的文化中心之一,其开辟的教材风格也成为多年以后无数人怀念的范本。

时至今日,张元济所倡导的“昌明教育,开启民智”依然有着巨大的影响。

有人称张元济为“边缘人物”,有人誉其为“大变动时代的建设者”,视角不同,侧重各异,无可厚非。然而,人们对张元济的共同定位——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则完全一致。“张元济是历史转折时期传统儒家学者最好的榜样。他实现了高尚的道德准则,发挥了高超的企业管理能力。他又以同样非凡的气度和开阔的胸襟对待新时代准则的种种变更,然而他始终没有丝毫偏离过自己的终极目标——通过知识启蒙来实现中国的现代化。”

中国现代文学巨匠沈雁冰(茅盾),在他的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一书中是这样写的:“在中国的新式出版事业中,张菊生确实是开辟草莱的人。他不但是个有远见、有魄力的企业家,同时又是一个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人。”

张元济先生纪念馆的设立,不仅仅是为了纪念和缅怀。也希望您在参观之余,对张元济先生其人,对我国近代出版、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史,对他所生活的时代有一个更为清晰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