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王撒冷 耶路撒冷王国灭亡 古犹太王国血泪史:国家灭亡人民被掳掠到巴比伦

2017-12-2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公元前6世纪初,刚崛起不久的新巴比伦王国以风卷残云之势攻灭了偏安一隅的犹大王国,犹大的王公贵族和平民被数次掳到巴比伦,史称巴比伦囚虏或巴比伦之囚.这一事件对犹太

公元前6世纪初,刚崛起不久的新巴比伦王国以风卷残云之势攻灭了偏安一隅的犹大王国,犹大的王公贵族和平民被数次掳到巴比伦,史称巴比伦囚虏或巴比伦之囚。这一事件对犹太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作为少数民族生活在异邦的日子里,他们开始真正深刻地思考提高民族凝聚力的方法。

他们发展了自己的宗教观念,原来的民族神上升为宇宙之神,一神教的思想深入人心,与之相关的契约观、先知观也进一步加强,犹太教流传至今的集体祈祷方式初具雏形。

与此同时,回乡观也在犹太民族心中深深植根, 成为近代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精神起源。另一方面,两河流域的灿烂文化也全面地影响了犹太人的思维方式,丰富了他们的文化资源。希伯来《圣经》中巴比伦的神话传说和律法典章的痕迹显而易见。

从这些角度考虑,无论怎样高度评价巴比伦囚虏对犹太人的影响都不为过。需要注意的是,该事件之所以成为犹太历史的重大转折,除了犹太人的主观因素之外,与一些客观条件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犹大的人口变化与被掳人数

要估计犹大王国被掳的人数以及所占人口比例,并非易事,但却是不容回避的问题。如果被掳人数占到了犹大人口的大多数,或者至少是比例可观的一部分,那他们的离开对犹大来说就是一场社会巨变;相反,如果被掳人数很少,相对王国的总人口可以忽略不计,那么这些被掳巴比伦之人的能量便相当有限,也缺乏代表性。

著名的以色列古代史学者诺特(MarinNoth)就认为流亡巴比伦群体的重要性不能被夸大。以色列历史的中心舞台仍然在巴勒斯坦地区。留在原地和圣城耶路撒冷的各支派后代,他们不仅占有数量上的优势,而且也是以色列真正的核心。

诺特并未对这个论断给出足够的证据,也没有具体论述当时的人口情况。而立陶宛出生的学者维恩博格(JoelP.Weinberg)则为此提出了一些依据。他根据5列王纪6记载的以色列王国富户约6万人,推断公元前8世纪以色列王国的人口约50到70万,再根据面积比例推算犹大王国的人口大约在22万到25万之间。

他还认为被掳人数满打满算不超过2万。也就是说,被掳人数不到总人口的10%,被掳并没有对犹大的人口数量造成什么影响。

应该说,维恩博格的每一步推测都问题重重。他对以色列王国人口的估计就已经缺乏逻辑上的必然联系,而用这个数据去推断人口密度未必一致的犹大王国人口更不合理。尤为荒谬的是他用公元前8世纪的情况去套公元前6世纪,根本没考虑到经过连年战火、尤其是巴比伦强大的攻击与屠杀后,犹大灭亡时的人口与100多年前肯定无法同日而语。

事实上,单纯依靠5圣经6经文估计犹大人口的学者并不止维恩博格一位,所得结果与维氏往往也大相径庭,但这些结果需要建立在一个预设基础上,即《圣经》如实、全面、直接地反映了他们想要了解的所有问题,而这个基础显然是经不起推敲的。

相比之下,借助考古学成果研究古代人口,其准确度应该更高一些。犹大王国的毁灭在考古学上的证据是全方位的。

美国学者卡特(CharlesE.Carter)在批判性阅读《圣经》记载的同时,大量运用考古学成果,开创了先确定犹大省疆域与分区,再根据定居点面积、估算密度与校正值 来计算人口数量的方法,取得一定的突破。

但由于其论证过程中的问题,他所估算的定居点面积并不可靠。关于王国末期和被掳时期犹大定居点的面积变化以及由此推断的人口变化的具体研究,笔者另有专文详细论及,指出犹大王国末期人口约在10万5千左右(其中耶路撒冷及周边地区约2万5千),而王国灭亡后人口恢复非常缓慢,到前5世纪中叶的波斯时期,犹大省只有约3万人(耶路撒冷不足3000人)。

也就是说,巴比伦对犹大大部分地区的毁灭是残酷而彻底的(便雅悯除外)。

具体的推导过程,本文限于篇幅不再赘述。不过,要推测被掳走的犹大人的数量,考古学则很难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因为被掳未必是人口减少的唯一原因;而《圣经》经文却记录了犹大亡国前后4次被掳或迁出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