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思笃行方为治学之人——访刑事法学院杨建军教授

2018-04-2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杨建军,男,1969年生,陕西勉县人,法理学教授,法学理论专业硕士生导师.西北政法大学法学硕士,山东大学法学博士,吉林大学博士后(已出站),兼职律师

      杨建军,男,1969年生,陕西勉县人,法理学教授,法学理论专业硕士生导师。西北政法大学法学硕士,山东大学法学博士,吉林大学博士后(已出站),兼职律师。

陕西省律师协会民商事委员会委员,曾担任周正龙刑事案件的二审辩护人并成功辩护。1998年考入西北政法大学,攻读法理学专业,2001年毕业后到西北大学工作,两年后赴山东大学攻读博士学位,至2006年毕业取得博士学位后,回到西北政法大学工作至今。

主要专著有:《法律事实解释》和《法律解释学》。在法律类等专业期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法律事实与法律方法》、《法律事实的概念》、《法律语言的特点》、《法律解释的目标》、《司法裁判中法律事实与法律规范的关系》、《司法裁判中法律事实与法律规范的关系》、《法律方法对于和谐社会建设的意义》等40余篇,并参与编写《法理学》教材两部。

2011年被评为"西北政法大学青年教学名师"。

      杨建军老师作为我校刑事法学院一位教学风格独特的老师,向来颇受学生欢迎。在与他一个多小时的交流中,杨建军老师以平缓的语气将自己的经历娓娓道来,沉静讲述了一个真实的自己。心如修竹学而不厌在杨老师看来,他从本科生至今的学习经历可以用九个字概括:"很简单,当然也不容易。"

      古人曰:"未出土时先有节,已到凌云仍虚心"。杨建军老师在多年的学习过程中,无论是学生时代还是教师生涯,他一直都把自己的身份定位为"学生",始终一步一个脚印地深入学习。

在我校读研期间,他本着谦虚好学的态度,不断地向自己的导师求教。多位导师的悉心指导与帮助,使他感受到了政法人的严谨并体验到了政法人的温情。"只有一节复一节,方能千枝攒万叶",是杨老师对于法学学习的体悟,也是在他了解了目前本科生学习呈现"休闲式学习法"后的经验总结。

不需要惊天动地的大事,不需要悲天悯人的情怀,学习就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做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种学习态度对于大学里"时间少,任务重"的学习状况来说至关重要。

他说:"没有一蹴而就的学习,学习需要长期的不懈坚持,尤其是法学的学习,需要深入实践中脚踏实地的体会,才能够促使自己不断探索真知"。说到这里杨老师提到了我校毕业生胡林林的成功范例,胡林林在初入大学之时,将老师不经意间的教诲铭记在心,并通过自己四年坚持不懈的学习最终被香港中文大学录取实现自己理想。

从杨老师的言语之中表露的赞许之意不难看出他对于善于学习者的认可及对学生的关怀之情。

      杨老师认为"一种态度,三种能力"是本科学习期间应培养起来的基本素养。一种态度,即主动学习的态度。当前本科生的学习整体状态不佳,通过正确的学习方法获取知识并整合知识体系是本科生需要从自身培养起来的。

三种能力包括"表达能力、实践能力和为人处事的能力"。杨老师强调,本科生应在四年大学期既要提高自己口头和书面的表达能力,同时也要注重实践和待人处事方面能力的发展。

关于如何选择阅读书籍方面,杨老师建议学生,每学习一门课,及时请代课老师推荐课外书籍,是极为可行的方法之一。另外,杨老师提倡大家"有针对性的兼顾",即理论上以专业书籍为主,拓展自己的思想深度;在学有余力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兼顾一两科课外书籍用以拓展视野。

      现在很多同学都陷入这样的困惑,即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难以兼顾。这一困惑阻碍了不少学生对大学学习的兴趣,而且也是学生们对学习信心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杨老师坦言出现这一问题的根源在于学生没有处理好学习与实践之间的关系。他给出的解决方案是,本科期间应以理论学习为主,着重掌握书本知识,在闲暇之余,深入到实践中去体会理论知识的应用。

      良师益友 情意绵长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里的解惑不仅包含了学习上的困惑,也涵盖着生活和感情上的困惑。杨老师作为一名老师同样也不例外,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课堂内外他总是乐意帮助学生解决各种各样的困惑。

      课堂上他耐心的教授知识,课余他经常与学生交流互动。谈及我校的本科生导师制度,杨老师认为这一教学创新制度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密切了老师与学生间的联系,加强了老师与学生的沟通了解,使得教学能够更加深入的进行。

在导师制中气氛和谐融洽,师生之间与学生之间形成一个资源信息共享、优势互补的良好环境,促进学生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也有利于导师自身的学习和发展。

      多年来他已喜欢上这样的生活,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探讨真理,在课下和自己的学生团坐在一起畅谈人生……杨老师在与学生交流时和蔼可亲的形象,拉近了他与学生的距离。

他认为导师虽然在理论知识和相关科研实践中处于优势,拥有学术权威,但是,导师同学生一样,在教学与学术水平之间存在一个"最近可发展区"。而这段区域的超越主要是在师生互动中完成的。

因此,他一直把自己当成是学生中的一员,在做学生们人生道路上的导师的同时,也与他们成为挚友。这样能够增进他对自身"最近可发展区"的认识,强化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意识。从而指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对事物的洞察力、概括力、抽象力,以及一个人看问题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杨老师说,这是作为老师的职责和使命,同样也是他的教育之目的。课堂上,杨老师会强调需识记的内容,并布置课后思考题作为作业,要求学生自己查阅资料解决问题。每节课的第一节小课中,杨老师都会采取抽查的方式检查学生对知识点掌握情况,或者邀请同学们就上节课所遗留的思考问题进行交流探讨。在交流中彼此相互促进发展,提高知识认知水平。

      博采众家 严而谨之

      工作即是学习,即是生活。问到关于平日教学生活之心得体会的时候,他靠在椅背上,若有所思,片刻之后,他向笔者如是讲述道自己多年工作的心得。

      法理学是杨老师的主修和主讲专业。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他兢兢业业,严谨非常。每做一个研究,他都会探索出主题,进行持续性的探究。他会搜集大量的文献资料,从中汲取自己所需要了解的知识,在此基础上找出大量与自己所选主题相关的文章百十篇,进行仔细的研究和探讨。

同时他也会找出相关案例,结合法条的注解对该主题进行全方位的解读与研究,最终演绎出自己的看法。

在学术规范的问题上,他格外注重细节。诸如引用须注明,注释必不可少等问题都是他经常提醒学生们应该注意的细枝末节。在为学生辅导学术论文的写作时,杨老师也不忘一遍遍的向学生强调文章结构的安排、文章前后逻辑的关系以及关键词的运用等一系列小问题。他不辞辛劳、细致勤谨的工作作风,像缕缕春风般悄然潜入一届又一届学子的心房,和暖而又温润。

      岁月静淌,最美不过是拥有寻常人平淡且充实的生活,安逸于政法工作多年的杨老师,畅游于政法园,安静地学习着,工作着,生活着。(学通社 赵倩倩 王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