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圣杜甫的简介 杜甫诗词作品赏析

2017-05-1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杜甫简介杜甫,字子美,河南巩县人,自称少陵野老,被后人尊称为诗圣,其诗被称作诗史,对我国古代诗歌的影响深远,是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也常被

杜甫简介

杜甫,字子美,河南巩县人,自称少陵野老,被后人尊称为诗圣,其诗被称作诗史,对我国古代诗歌的影响深远,是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 画像

杜甫出生于北方的名门大士族,家族为京兆杜氏分支的襄阳杜氏,自祖父杜审言起举家自襄阳迁至巩县。杜甫小时候家境优厚,生活宽裕,年幼好学,七岁能成诗文,不过杜甫小时候也十分顽皮,院子里枣树熟了的季节,一天可以上树不知几回。

杜甫十几二十岁时好游历,四处出游,24岁时考试落榜,至744年,杜甫遇到李白,两人一见如故,谈诗作文甚是交好,秋末时节二人告别,杜甫结束游玩回到长安。

杜甫所生活的年代恰逢唐朝由盛至衰的转折,由于杜甫家学渊博,其早年的作品一方面主要表达了他理想中的生活与抱负,另一方面显露了他关怀民生与驳斥政治丑恶的思想,逐渐走上了忧国忧民的创作道路。随着唐玄宗的政治日益腐化,其生活也逐渐陷入困境。

此时杜甫仕途也不顺,遭遇科考闹剧,士子全数落选,无奈之下转投权贵之门依然无果,困居长安十年,郁郁不得志。

后来遭遇战乱,杜甫颠沛流离也始终不忘牵挂国家与百姓忧患。此后,杜甫在官场流离,遭遇了世态炎凉,在此期间他创作了不少佳作。759年,杜甫开始在外漂泊,社会动荡,杜甫对混沌的政治痛心疾首,生活艰苦,此时作品的产量也极大。

此后,杜甫在船上飘荡,思乡心切却因生活艰苦而不能北上,最终于大历五年冬,死于一艘小船上,享年59岁。

绝句杜甫

杜甫一生留下诗作无数,他在经过了长期的漂流后重返成都草堂时,知道安史之乱已平,心境十分舒畅,面对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忍不住提笔做此佳作《绝句四首》组诗,其中最有名的自然要数第三首:两个黄鹂鸣翠柳。

两个黄鹂鸣翠柳

绝句之三《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对大多数人而言并不陌生,我们早早地在小学课本就目睹过这首唐诗佳作的风采了。诗歌的前两句细致入微地描绘了风景的美丽,而后两句则表达诗人在看到吴船时产生的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诗歌的译文是:两只黄鹂鸟在青翠的柳条之间轻快悠扬地歌唱,白鹭排成长队直直地冲向蔚蓝的天际。我呆立在窗边,能看到远处西岭上面常年不化的厚厚积雪,门前停靠着由万里之外的东吴赴此而来的渡船。

诗歌以极富生机的美丽景象起头,一开始就给人营造了一种清新畅快的情绪氛围,在诗歌的前两联中,杜甫从不同的角度刻画了眼前的这幅春景,翠璧的绿色、黄鹂的歌声、飞天的白鹭,动静融合,交相辉映,十分传神。且在前两联中,杜甫以“两”对“一”,以“横”对“纵”将风景写得生动活泼,写出了自在的舒适感,也写出了自然的开阔。

后面两句中,诗人在窗前瞭望,因为早春的空气清新因而能看到远山的积雪,推远了意境,最后一句更进一步写出了杜甫的复杂心境,睹物思情,念起故乡却未点破,在希冀与感怀之间显得意蕴深长。

春望 杜甫

《春望》是杜甫表达爱国之情的一首五言诗歌,前四句描述了长安城残破不堪的景象,蕴含了诗人对于国家盛衰的感慨;而后四句突出了诗人惦记家人、心系国家的情感,饱含了悲哀凄凉。全诗格律工整,严密紧凑,颔联承上启下,与首、颈两联交相呼应,尾联强调了忧国的思虑致使头发花白稀疏,全诗对仗精妙,言语情感悲壮。

杜甫 春望

杜甫在创作此诗时,正逢安禄山叛变,潼关被攻占后,唐玄宗逃向四川。肃宗登基后,杜甫将家里安置好便一人投奔朝廷,结果中途被俘虏,押送长安。此时身在沦陷区的诗人亲眼目睹了长安城的萧条面貌,心中五味杂陈,于哀痛中写下了这首千古名作。

全诗大意为国都长安已经被叛军所占,唯有祖国的大好河山依然不变。此时春光无限,城中却杂草丛生。面对这样悲惨的时局,万分感慨,就算看见花开也会忍不住落下热泪。感伤离别的苦楚,就算听到鸟鸣声也不禁心惊胆战。战火不断,已经持续了三个月之久,此时的一封家书抵得过万金银两的价值。不知不觉间,挠头会发现自己满头的白发更是稀疏,几乎难以束起来,簪子都要插不住了。

这首诗的艺术特点,一方面诗人在写作上情景相融,前四句主要写景,后四句重在抒情,但彼此不脱离,以景抒情,情中有景。其次诗人在言语上注重强烈的反差对比,以逆转来加深自己的深沉意境。此外,诗人善用“破”、“溅”、“惊”等字来加深语言动态,深化个人情感。

登高 杜甫

《登高》是杜甫在大历二年秋于夔州所作的一首七律诗歌,前面四句主要描绘景象,讲述了诗人在登高时的所见所闻,与秋季的景象环环相扣,展现了诗人身处江边上所见的空旷寂静景象。诗歌的首联写的是近距离的局部景观,颔联描绘的则是整体的大全景。

杜甫 登高

诗歌的后四句主要用以抒情,讲述了诗人在登高时心中的所感、所惑,围绕着自己的身世与境遇,表达了贫穷凄惨、老年体弱以及在外流离的哀伤之情。颈联以自己的身世,将前四句写景中所包含的象征、喻示之意揭露出来,到了尾联再做强调和论述,以自己忧愁不堪、病困潦倒的形象来收尾。此诗语言简练精干,全篇运用对偶,其中第一二句更有句中对,充分展现了杜甫晚年对于诗文韵律把握得得心应手。

杜甫再创作此诗时已经是一位白发苍苍的56岁老人,当时他的生活境遇十分窘迫。虽然安史之乱已经平定有四年之久了,但是地方割据势力又再次兴起,国家领土陷入你争我夺的境地。此时严武去世,杜甫失去了依托,只好告别成都草堂,乘船南下,又逢久病缠身,行动极其不方便,生活甚是艰难。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有一天,他孤身一人登上了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远望,心中百感交集。他眼中看到的景象,在心中激荡起涟漪,大有感触。萧条的秋色勾起了他对身世悲凉的感慨,陷入老病无所依的忧愁中。

望岳 杜甫

《望岳》是杜甫的系列作品,共有三首,第一首诗描述的是泰山的雄伟与秀丽,流露出了对于祖国大好河山的的热爱,也表现了诗人本人不畏艰险的雄心气魄;第二首诗赞咏的是华山,讲述了诗人官场失意的郁郁不得志;第三首诗感叹的是衡山,表达了诗人浓烈的爱国忠情。

杜甫 望岳

第一首诗是杜甫青年时期的诗作,将其本人的浪漫与激情展露得淋漓尽致,全诗没有未曾一个“望”字,却丝毫没有脱离诗文的主题“望岳”,从前到后没有一句不是在围绕主题描写的。由远及近,由凝望至俯瞰,诗人通过对已泰山气势恢宏雄壮的描写,抒发了自己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大志,洋溢着欣欣向荣的蓬勃朝气。

第二首诗咏华山,华山同样雄伟,但这首诗却显然是一首失意之作,此时的杜甫在官场颠沛流离,人至中年依旧仕途不顺,言语中尽显彷徨之寂寥与落寞。且杜甫通过写华山虽高,却难以登顶的遗憾,也在侧面表达了诗人心中有欲尽忠却报国无门的苦闷。杜甫徒有一腔热血,却屡屡受冷,官场之路坎坷不堪,最终只得心生厌倦,于喧嚣尘世中寻一处荒凉以自疗。

第三首望岳,杜甫写于晚年,头尾论述,中间写景叙述,其中自“渴日绝壁出”到“散风如飞霜”写衡山景象的部分,则是全篇的中心所在。杜甫在这首诗中强烈地表达了爱国之情,于诗文的字里行间溢于言表。

月夜 杜甫

《月夜》为杜甫所作的一首五律诗,当时诗人受困于长安,正是他望着明月思念故乡的情景。杜甫在此诗中依靠想象写出了妻子对自己的思念,同时也抒发了自己对于妻子的思念之情。

杜甫 月夜

首联中,杜甫描写的是自己想象中的场景,即妻子在家乡望着明月十分挂念着自己,鲜明地透出了诗人身在他乡长安的思亲之情。颔联讲述的是儿女虽然跟随在母亲身边,却完全不能理解母亲对于亲人的思念,是诗人心系妻子以及儿女的表露。颈联中诗人想象的画面是妻子望着明月深思,心中满怀悲伤。而最后的尾联则是诗人寄希望于未来,期盼在不久后的将来,能够与家人团聚一同赏月,再回过头来反衬今日的忧思。

全诗大意表达是,今晚家乡的月亮一定也如同我眼前的这般圆满清润,遥念家中的妻子,唯有独自一人默默欣赏。只可惜家里年幼的孩子,怎么能够理解并分担他们母亲思亲的心酸。这空气中的屡屡湿润雾气,也许将妻子的头发沾湿了,这寒凉的月色,正映衬着妻子洁白的手臂。什么时候才能举家团聚呢,到那时我们一同靠着纱帐欣赏这轮月亮。那时候的月色也一定美丽动人,我们互相依靠在一起,就让月光静静地将彼此脸上的泪痕拭去。

杜甫的这首诗歌构思立意极为独特新颖,章法紧凑,言语通俗却显得真情实意,十分打动人心。

登楼 杜甫

《登楼》是杜甫所作的七言诗歌,是一首感时抚事之作。诗歌描写了诗人在登楼时看见了无限美好的春光,并由此联想到当今社会岌岌可危,国家忧患多难,便忍不住心生伤感哀痛之情。

杜甫 登楼

在此诗中,诗人觉得朝廷如同天空中的北极星一般,在人们心中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哪怕外敌入侵,也不会改变百姓心中的正统思想。在诗歌的最后,诗人流露出了自己想要如同诸葛亮那样为国家效力的愿想与抱负,深具澄清天下的气魄。该诗全文运用寓情于景的手法,通过描写登楼的感想,在俯视远眺所见的山河古迹中,融入自己的所思所想,情景合二为一,言辞语境壮阔博大,情感深切,情、景都从空间上入手,将诗人抑扬顿挫的诗文风格展现无遗。

该诗的大致译文为,面临着满楼的花朵,我心中竟然徒增悲伤。在这种国家身陷忧患的时刻,登上高楼我的心中五味杂陈。秀丽的成都春光,如同从天地之间涌来,云朵层层叠叠地飘荡着,就好像是历经了千年以来的沧桑。唐朝的江山有如北斗星辰一般屹立不倒,不容动摇,尽管吐蕃随意入侵也是难以改变的的境况,外敌定然失败。刘禅归回祀庙之中,多么可悲。黄昏时刻,格外怀念诸葛丞相。

这首诗歌作于764年,杜甫写于成都,当时社会动荡,国家政权不稳。该年杜甫听闻严武复任原职,于是心生喜悦,便赶回成都草堂,登楼时有感而发。

八阵图 杜甫

《八阵图》是唐朝大历元年,杜甫在到达夔州之后,所创作的一首缅怀诸葛亮的诗。杜甫的作品中写诸葛亮的诗文不少,甚至有二十多首都有所提及,可见他对孔明先生的倾心与仰慕之情,这样真挚的崇敬,在唐朝诗人中再找不到第二个。

杜甫 八阵图

据悉八阵图是用来操练军队的图形阵,当时夔州武侯庙江边有一处八阵图,传闻是诸葛亮在三国年间为了排兵布阵所作,而向来敬仰诸葛亮的杜甫便以此为题抒发情感了。此诗的前两句中诗人赞颂了诸葛亮在为国效力时所创下的丰功伟绩,尤其强调了他超高的军事才干。而后面两句中,诗人对于刘备吞吴失利,从而使诸葛亮统一中原的宏图壮志未能实现,表达了强烈的痛惜。全诗的尾句与开头照应,二三两句相呼应,在诗文内容上,不仅缅古,也抒发了情怀,情中有意,言外有语,其风格在绝句中独树一帜。

该诗的译文大意表达的是,三国年间三足鼎立,其中要数诸葛亮的功劳建树最为显著。由其所创的八阵图更是扬名天下,名垂千年。哪怕江河湖海再如何肆意冲刷,岸边的礁石都依然稳稳如故,未曾发生变动。而诸葛亮抱憾终身,至死都未能达成满怀的宏图壮志,要归咎于刘备欲吞吴而未成的失策。

这首诗在写法上,前两句对仗工整,八阵对三分,自然妥当;结构上,前两句开门见山,后两句点名主题,更进一步赞颂孔明功绩,最后的凭吊更是提升作者感情,给人一种余恨未尽之感。

蜀相 杜甫

蜀相是杜甫搬入成都草堂居住之后,于第二年在武侯祠游历时的一首咏史怀古诗,假借旧时的古建筑,表达了对于诸葛亮雄才大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感叹,同时也对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的痛惋之情。全诗既写出了尊蜀为正的观念,也含有怀才不遇的感慨以及借景思人的情怀。

杜甫 蜀相

蜀相这首七言诗,工整密凑,婉转曲折,前两联写景,十分洒脱大气;后两联叙述,谈事论人,阴郁重重。全诗由景及人,由起初的前瞻到尾句的回顾,感慨缅怀至泪沾满襟,抑扬顿挫,豪迈又迂回,层层叠叠,意蕴悠长。我们在通读诗歌时能够深切地感受到作者的所怀、所感是何其悲壮与沉郁,极具震撼人心之力。

全诗的意思大概如此:成都城外遍布着苍松翠柏,要到哪里去寻找孔明的祠堂?绿草与庭阶相映衬,尽显春色盎然;层层叶里透露着黄鹂的歌声。刘备三顾茅庐,最终请出卧龙先生为其出谋划策共商天下事,孔明先生连续两朝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代名相,满怀的壮志未酬便先亡故了。自古以来,英雄同哀,我就在此地缅怀孔明先生,忍不住泪流满面,湿了衣襟。

杜甫的这首蜀相,以问答展开,情感起伏,抒发了诗人对孔明先生才德兼备的佩服以及对壮志未酬的惋惜,融情、景于一,既含史评,又喻现实,几乎是世代所有赞颂诸葛亮诗文中的绝唱。

对雪 杜甫

杜甫在写《对雪》这首五律诗的时候身陷困境,时处“安史之乱”,战火连天,国家和家人的命运都危在旦夕,心系祖国和家人的杜甫连自身都难保,实在无奈和愤恨。

杜甫画像

《对雪》原诗引用: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

赏析:这首诗主要讲述的是在战场上听到的哭诉声,多数是那些刚被夺去生命的士兵鬼魂的哭喊,而现如今正在忧愁哀叹吟诗的只有一个老翁。而现在黄昏来临黑云低压,急下的雪花在风中飞舞飘旋。葫芦丢了,酒杯中也没有酒,只剩炉中的火花将一切照的通红。前线的战况和家中的消息都无从可知,忧愁的老翁只能对着空中用手书写信件。

当时战乱,前线败战,杜甫没有逃出来被叛军抓回长安,自身难保,眼看收复长安无望,又没有家人的消息甚是忧愁么,此苦又无人能述,便以诗代表自己的境况。一个“多”字和“独”字表现了伤亡的严重和自己境况的险恶。

第二、三句描写了环境,表现诗人对温暖的渴望,也突出他对希望的渴求,虚实结合很好的体现诗人内心的渴望和真实写照。最后一句将自己拉回现实,表现自己对国家和家人安危的担忧和愁苦之心,还有无奈的愁绪。

丽人行 杜甫

《丽人行》是杜甫反应“安史之乱”的社会现实,诗人杜甫通过描写杨家兄妹春游的场景,来表达统治者的荒淫腐败之风。为人称道的是《丽人行》中杜甫全篇未用讽刺之话但却通篇表现了讽刺意味,其诗艺术效果甚强。

杜甫《丽人行》插画

《丽人行》全诗粉三段进行赏析,第一段先是描写游行的仕女们的体态之美,“肌理细腻骨肉匀”,和她们所着的服侍之盛,“蹙金孔雀银麒麟”,以此来引出杨氏姐妹的娇艳姿色和华丽服饰引人注目。

第二段描写的是宴会的盛大和豪华,还有他们所得到的非凡对待,世人以此为顾忌,均待之细心且谨慎,唯恐他们不满。第三段描写的是杨国忠的跋扈骄横,杖权弄势的气势无人能止。全篇诗篇所描写的场景十分宏达且艳丽,诗人的笔触甚是细腻生动,虽只是描写丽人游玩的生活场景,却很好的传达出为官者腐败奢侈的糜烂之风。

诗人杜甫描写的《丽人行》很好的讽刺统治者的无能和政府的腐败,当时的外戚夺权已成为统治阶层的一种普遍现象,外戚集团便成为了一个巨大的利益集团,篡权夺势,奢侈享乐引得众百姓不满。最终酿成“安史之乱”。

而杜甫以杨家兄妹的奢靡享乐的情形很好的讽刺了当下的时政,此诗含蓄而又深刻的批判了统治者的腐败。

佳人 杜甫

唐代诗人杜甫所写的五言诗《佳人》是在其安史之乱后被迫弃官漂泊的环境之下,杜甫一直心系唐朝,担心国家安危,却落得如此漂泊下场,但即使如此也不能泯灭他心中所担忧的民族之安。遂杜甫以“弃妇”的形象来抒发自己的感慨。

杜甫《佳人》图片

《佳人》这首诗第一段描写的是家人家庭所遭遇的不测,而如今这位美貌的佳人只能幽居深山的理由。全诗开头便介绍了佳人的命运之苦和所出现境之荒凉,也由此蕴含着诗人“同病相怜”的感叹。

而后诗人以第一人称描写出佳人之兄在战场上被夺去性命,于是本是富贵家庭出生的她由此失去依靠因而引出下文佳人被抛弃的缘由。

第二段描写的是佳人被夫家抛弃,不仅是因为娘家已垮,还有是其夫恋上新人,由此刻画出世态炎凉的情形,感慨世事变化无常。其中“新”和“旧”、“笑”和“哭”形成强烈的对比也是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感慨。

第三段是描写佳人虽身处逆境,但是却依旧保持着品格高尚,洁身自好的高尚节操。一句“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很好的体现其中的道理,诗人也以此来表示自己的抱负依旧,心系祖国的大志依旧不变。

全诗最后刻画的佳人形象孤独而高傲,也代表着诗人追求的一种理想美,也暗示着这样一位孤寒女子却有着不屈的绿竹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