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琛民国 中国广告博物馆开馆展 赵琛藏品展主题与特色

2018-01-2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赵琛,东北大学教授,艺术系设计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国家视频公开课<老上海广告大师>主讲人,国家精品课程"品牌学"负责人,<中国品牌年鉴>主编,<中国品牌金奖>评

赵琛,东北大学教授,艺术系设计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国家视频公开课《老上海广告大师》主讲人,国家精品课程“品牌学”负责人,《中国品牌年鉴》主编,《中国品牌金奖》评委,中国古村落保护与发展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文物基金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营造学社副社长,沈阳民营博物馆协会会长,沈阳赵琛广告博物馆馆长,中华建筑文化和发展研讨会主持人,沈阳市政协委员,主要研究领域为四个学术方向:广告学、品牌学、古建研究、规划学。

赵琛教授是东北大学艺术设计系教授,是中国广告博物馆开馆展“浮光掠影,广告流年——赵琛收藏展”的策展人之一。赵琛教授执意于学术研究,在广告学、品牌学、古建研究和规划学方面皆有造诣,是国内广告史学界的标志性人物。

记者:作为中国广告博物馆开馆展“浮光掠影,广告流年——赵琛收藏展”的策展人之一,您能谈谈此次展览的主旨是什么吗?

赵琛教授:中国广告博物馆是中国首家专业的广告博物馆,这是我们老一代人的梦想,如今终于在丁俊杰、刘立宾、黄升民和其他发起人的努力下成立了。这在广告行业中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性意义。作为一名广告教师,我有义务也有权利为我们的殿堂做些贡献。

其次,这次展览采用编年体的方式,这在广告史上也将是一个创举。我从18岁就开始搜集藏品,坚持了30个年头,期间明白了历史对广告学科的重要意义。现在的广告史存在一个“断代”的问题。中国传媒大学一直是广告理论研究的佼佼者,是学术界的权威。如果能借此次展览解决一些历史问题,其意义超乎想象。

记者:作为此次展览的策展人和藏品的收藏人,请您谈一下这次展览的主旨是什么?

赵琛教授:中国广告业内的几代人奋斗了一百多年,使得行业发展到今天,专业也已经树立起来,但是广告、广告人、广告专业的社会地位依然不高,中国传媒大学的这个中国广告博物馆是专门为广告而设立的,它不是美术馆,也不是画廊,它就是一个专业的广告博物馆。

我读本科的时候,中国广告课程中没有历史这块的内容,对于一个有价值的独立学科,历史是这个学科的一个门柱,应用是另一个柱子,这两者结合才可以形成一个学科门类。所以历史很重要。

为什么这次开馆展做年历广告展呢,因为中国广告历史研究的的编年不够清楚,有哪年就说哪年。如果这一次的年历展览把中国广告史的时间编年问题弄清楚了,这次展览在学术上就会有划时代的意义。而且在年历广告研究中存在一些谬误,比如通常会用“月份牌”一词替代“年历广告”,殊不知,年历广告其实和月份牌根本不在一个层次上,绘制月份牌的多是匠人,月份牌的主要功能是用来挂置年历的纸板,上面会有绘画内容和广告成分,而年历广告则是既有年历又有画面、广告的张贴物。

但是,以往的研究者都缺乏确凿的史料去纠正,那么也希望这次展览中丰富详实的历史资料,可以对于一些历史错误辨识提供佐证。

我们从年历广告上看,中国的历史变化,从光绪到外敌入侵到共产党的成立,从政治、经济的角度讲,这些年历广告映射了当时的历史大事件。你看现在很多电影、电视剧里面,用的年历广告都是不对的,其实,年历不仅对广告,对整个艺术的断代发展也有重大的研究价值,从美术层面、印刷层面、科技层面也能反映出重要的历史变化,这些在年历中统统都有,其中不仅绘画发生了变化、科技发生了变化、审美也发生了变化、经济也发生了变化,这在年历中都能体现出来。

跨越72年的广告年历排列一处的话,你能够看出其中的变化。

我曾经把年历广告放一起的时候,就感觉变化太大了,开始的时候是石板印刷,然后是胶版印刷,这已经是科技大进步了。从很小的纸张变成全开的大纸张,印刷机都很难解决,现在我们能够看到存留下来的年历广告,却没看到当时的印刷机一类的机器。当时,外国印刷水平很高,但这些都是在中国印刷的,绘画、制作、印刷都是中国人做的,很耐人寻味。所以,这虽然是我们的年历广告展览,却也是这七十二年科技、文化、经济、政治的缩影。

记者:您认为本次展览呈现给观众的亮点有哪些?

赵琛教授:年画不只是年画。此次展览横跨1905年到1976年,这72年跨越三个朝代,发生了重大历史变化,这段时间中,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科技等方面的变化都反映在了年画中。可以说,年画是时代的缩影。

记者:您能简单介绍下相关的年画广告大师吗?

赵琛教授:大家如果感兴趣,可以看看我的国家公开课《老上海广告大师》,里面我详细介绍了郑曼陀、谢之光、杭稚英等五位广告人,他们对广告年画事业各有不同的贡献。比如郑曼陀发明了“擦笔水彩画法”,胡伯翔引入“光影”理论,杭稚英创办分工合作的“稚英画室”等。这些人的绘画技术和营销理念都很有很多闪光点,有些非现代人所能及。

胡伯翔一直是被英美烟公司高薪聘用,为其创作广告年历,后来,他也凭自己实力开了一个化妆品公司。胡伯翔的综合水平高,画画的水平最高,其次是杭稚英、谢之光,其他人其实不如胡伯翔,主要是胡伯翔光影技术用的很好,因为他懂摄影,其他人画的画为什么比较平呢,因为光影技术不是太高。

胡伯翔光影用的非常好,他没留过学,他绘画直接用水彩,不用擦笔。其实用碳晶是为了提升画的立体感,方法非常好学。碳晶擦笔法只是中国年历绘画手法的一种,大概占50%吧。

记者:这次展览的广告年历对于当时的企业品牌的呈现也是非常突出的,是吧?

赵琛教授:在这些广告年历中,大家能够看到许多世界知名企业。美孚、壳牌、联合利华的前身,这些企业进入中国后,由中国人创作的广告作品,这些企业在当时、在现在都是世界顶尖的企业,产品遍布全世界,他们在中国的本土化过程、营销过程,其实非常值得探究一下。

记者:赵老师,在这些藏品的收藏过程中,您有哪些感受?

赵琛教授:我收藏东西已经有30多个年头,从18岁我就开始收藏老广告,最初接触是在跟着王世襄先生学家具的时候,发现很多人用这种广告年历垫箱底,后来我发现这是老广告,就开始慢慢搜集起来,其实国内年历广告市场的走俏,是跟我之前的疯狂收藏有着直接关系,后来很多古玩店和收藏者都参照我的《中国近代广告文化》这本书去搜集。现在基本上市面上已经很难见到有价值的年历广告了,因为大部分都收藏在我这里。

收藏中会发现,当时发行体系是稳定的,发行者都是当时的官僚机构,绘画者都是当地有名的画家或书法家,他们了解当时的审美。而这些年画能保存这么久,经历过日本入侵、解放战争、文化大革命这么多的劫难,还能存留下来,就说明当时的人有多喜欢它了。由此可见,存在过就难以磨灭。

记者:从此次展览作品来讲,其中会有一个审美、商业文化的融合与渐变的过程吧?

赵琛教授:从展览作品来看,美学不是按照一个规律前进的,它在某个结点会一下子跌下来,会出现不少丑陋的东西。在新中国之前,你可以看到非常美的东西,新中国成立后,纸张、印刷、工艺、艺人都开始出现水平下降的情况,因此,从艺术的角度来讲是退步了,从政治角度来说,外国人以为是进步了。

但从历史角度,今天回头一看,还是有退步的地方。而且当时家家户户都贴过这些宣传画,现在想想挺可怕的,对于审美的教育会有一些不良后果。

记者:对于这次展览,您有哪些期望呢?

赵琛教授:我期待这个展览展出以后,在中国以及世界都会产生影响。因为很少有人可以看到这些作品,包括我的学生。因为这些老作品都太脆弱,一碰就会坏。而这次展览能够让人系统地看到这些作品,估计这样的机会以后也难以再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