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素音的孩子 促成中法建交的“美女特使”韩素音的3段传奇姻缘

2017-05-1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一直到四个月后,韩素音才进入"状态".伊恩是<泰晤士报>的记者,澳大利亚人,他的父亲在一八九四年来过中国,同样也是记者的他还写过一本书<一个澳大利亚人在中国>.

一直到四个月后,韩素音才进入"状态"。伊恩是《泰晤士报》的记者,澳大利亚人,他的父亲在一八九四年来过中国,同样也是记者的他还写过一本书《一个澳大利亚人在中国》。伊恩在一九四八年的时候去过大西北,还游过敦煌石窟。是中国,是战争,还是单纯的男女吸引把他们连在了一起?又或者只是命运?

短暂的甜蜜之后,伊恩回了一趟新加坡,他的妻子得知了他的外遇,不过她并不打算离婚,即使这段婚姻中已经没有感情。

意料之中的结果让韩素音表现得极其冷静,"我一点也不感到惊奇。伊恩怎么能那么容易就指望离婚呢?"她得到的回答也直截了当,伊恩说:"可是我要同你结婚。"

面对生活中种种未知的不确定,像每一对恋爱中的男女,他们开始拿自己的感情"做实验",于是伊恩离开了香港。两人都想看看他们是否会有共同的未来,还是有的只是现在?

五个月之后韩素音收到了伊恩分手后就写好的第一封信。"亲爱的,我写这封信是要告诉你,我爱你。"爱情最终胜利了,然而很快,三个月之后的朝鲜战争带走了伊恩——"在机场伊恩又一次转身朝我一笑,爽朗、有点羞怯又令人伤心的微笑"。他再也没有回来。

在她的自传《吾门双宅》中冷静而深情地记述着得知噩耗那天的情况:

随后伊恩从朝鲜寄出的信开始到达,一封接一封。虽然我知道他已经去世了,这种延期的、他还活着的假象使他的死变得虚幻了。我手里拿着他的笔迹,他写的字,他怎么可能死了呢?信一封接一封到来,一直延续了三个星期,从信上的日期,我知道那是最后一封。最后一封信到后,知道不再有他的信了,于是坐到打字机前,卷上一张纸,开始写我的《爱情至上》。

从个人感情生活上来说,多灾多难的韩素音一直到中年才找到了她渴望的灵魂伴侣——印度上校陆文星,他聪明、和蔼、宽容,并且热爱中国,这完全符合韩素音对于祖国的感情。她曾经说过这样一个故事:在一九六○年,印度为中印边界一事要攻打中国,便派出一位高级军官领兵前往印中边境,可这位军官说:"中国是友好邻邦,不能打中国人。

"他的上级对此十分生气,严厉地对他说:"你如果不去,我就撤了你的职!"他却坦然地回答:"撤职我也不去。"

这位高级军官就是陆文星,他出身于一个良好的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一所大学的校长。他性格宽厚,和韩素音属于互补型,婚后夫妻俩感情甚好。陆文星对素音的言行,从不干涉,并且全力支持她的创作,在生活上、精神上都尽可能地体贴她,素音曾说过:"只要他在身边,就感到有无穷的力量。"

素音每年大概有七个月在世界各地访问、演说,而陆文星则忙于自己的技术工作。只要有可能,他就陪她去世界各地访问,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间,他就曾多次陪同韩素音来到中国,夫妇俩为重修中印友好关系做了许多工作。

一九九一年中国人民对外友协授予陆文星"中国人民友好使者"的光荣称号,并向他颁发了奖章,这也是友协的最高荣誉。韩素音也把自己的一部分稿费捐献给中国,设立了陆文星韩素音中印友谊奖、韩素音东西方科学交流基金会。

晚年,韩素音和陆文星选择定居在瑞士小城洛桑。一直到一九九八年手骨折之前,她都一直在写作。韩素音这辈子可谓著作等身,涉猎范围包括小说、传记、散文,她的写作天赋得天独厚,中国对外友好协会一直负责接待韩素音夫妇的卞晓春女士说:"无可否认,韩素音的确是最好的英文作家之一,她的笔调清新、优雅,用词非常准确,经常你翻字典,会发现她用的词只有一个意思,这在英文写作中是非常难得的。

"并且她坦然真实,从不粉饰尴尬,她的自传里展现的是真实的韩素音,她从不乔装自己。

到了老年,她开始写起侦探小说。为了回馈瑞士带给她的宁静,韩素音性格中富于感情的一面又"发作"了,她特意把小说中的聪明侦探写成瑞士人,打破欧洲人之前对瑞士人惯常的迂腐印象。

二○○三年一月,与韩素音相濡以沫四十多年的陆文星因病辞世,对脑中已经长有一个血管瘤的韩素音来说,打击重大。今年已经九十三岁的韩素音,因为遵医嘱不能坐飞机,常年待在她瑞士的家中。这样的晚年对于习惯忙碌的她来说,不知道算不算幸福?在群山环抱之中,在晶莹的湖水边,在一个阳光灿烂的午后,她脑中会不会像过电影一样,闪现出生命中一幅幅的斑斓画面?(选自《老名媛》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