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姆库哈斯 雷姆·库哈斯:CCTV项目我是在做翻译工作

2017-11-1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主持人:下面一位讲演的人是荷兰建筑师雷姆·库哈斯先生.我们以掌声欢迎他!雷姆·库哈斯我就不多介绍了,大家对他的能量.冲击力.包括他个人带给建筑的能量大家都是熟知

主持人:下面一位讲演的人是荷兰建筑师雷姆·库哈斯先生。我们以掌声欢迎他!雷姆·库哈斯我就不多介绍了,大家对他的能量、冲击力。包括他个人带给建筑的能量大家都是熟知的。雷姆·库哈斯他在工作的责任感是通过建筑的工作,更高的是不在解决一个问题的直接方法。

而是更多的发觉既定问题后面更多的过程,这种责任的实施我觉得远远超出了一个建筑物或者一个建筑实践带来的能量。他其实这个方法是一贯的。本身雷姆·库哈斯在国际上的工作也是跨地域很强,有幸的是他这种工作方法在几年以前进入了中国,从一开始珠江三角洲城市的研究,一直到中央人民电视台项目的确立。

还有他最近对上海世博会、特别是对世博会剧本的研究,都是他能量在中国的表达方式,我想今天非常幸运能够请到雷姆·库哈斯能够把这个线索的东西和我们做一个交流。

雷姆·库哈斯:刚才进来以后不太知道场内正在发生什么事情,也不知道刚才主持人对他的展开是怎么介绍的。但是我得到两个非常强的印象,一个是中国对地方性和世界能量的交换,另外研讨会本身的准备工作和场内能量的高度都比较高。从中国和国际的关系来说,近几年大概集中在中国和美国之间。

当然这种讨论对我来说,不应该说是最能够我的方式,其实这个问题一直在我工作当中都包含着。但是今天希望回答这个问题的方式不是简单对这个问题做个人的判断,而是通过前三年在中国的工作来表达对中国和世界关系的评判。

另外我认为三年当中非建筑物的工作,实际上是准备我进入中国工作的状态甚至和进入其他国家的工作状态都是一样的。当然这其中CCTV是大家很关注的,在这个工作之前我们对工作熟的程度到底这种的建筑类型在国际能量当中是怎么转换的,而到了中国是不是形成非地面高层建筑一面倒的规律,而形成中国对这种特有尺度实践的完成和理论的探讨。

这个是随着经济的发展高层建筑发展了一个时间段和发展的性质,基本上随着经济的发展从美洲到欧洲、再到亚洲的发展,随着经济投资的加大,高层建筑基本上变成越来越密、越来越高端现象的发展轨迹。像这种美国式的高层建筑一方面是在美化过程当中不断的动作化,而且在建筑过程当中把这个给抹煞掉了。

当然这个对于我来说来中国高层建筑工作除了盖房子过程,其实也是一个探讨的过程。探讨的不单是经济问题也可能是一个政治问题。在做CCTV的时候当时有两种选择:一个是当时做世茂中心重新改建的竞赛,另外一个是做中国的CCTV。

CCTV的这个项目从概念上讲其实是关于一个翻译的过程,翻译是指把高层建筑的现象,翻译成可以适合与CCTV这种媒体状态使用,另外一个就是把我以前的工作习惯把在其他工作大尺度的习惯翻译成可以适应CCTV的一种,CCTV对我来说可能是一个非常独特的翻译。

第一次翻译基本上就是按照西方的创造形象的方式翻译了一个物件,把这个物件的形式翻译成一种大体量的建筑。

显然第一个翻译是有问题的,因为没有研究建筑的很多问题。只是用一个雕塑甚至是浮雕的艺术状态表达这个房子,显然在选择过程当中得到非常大的批评,因为这个房子本身没有把建筑的深度表达出来,很快这个模型当时在评标之后不到几个小时之后,很快找到北京模型制造公司,把中国所有语言和操作层面上所有能够感知到和知道的内容全部通过模拟的方法,创造了一个完全中国式的模型。

而且这个模型当时为了让很多领导来看,拉在一个卡车上在北京开了好几天。基本上在找当时有意见的领导来看这个房子还可以是一个房子,不一定是一个浮雕的雕塑状态。

说起刚才政治层面上的讨论,其实大家都知道CCTV可能在国内是非常有争议的项目也是一个非常有争议的工作。我们在整个项目操作过程当中,政治争议其实远远还不在于中国,更大范围在西方、欧洲也形成了很大的争议,争议就是作为荷兰这么一个资本主义事务所能够加入创建一个正在升起中国经济力量过程当中,能够加强中国国际力量过程当中资本主义事务所是不是应该添砖加瓦,这个讨论在西方媒体当中也展开得非常广阔。

这个照片是我特别喜欢的照片,就是因为这张照片在欧洲媒体的出现,使得我们在法国的竞赛没有入围就因为这张照片出现在了某个媒体上。

在这种全球经济和地域政治的影响下,世界其他地域的政治导向和中国经济升起的对立其实是作为国际建筑师必须要面对的问题,也就是说你有两种选择:一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对人类都有好处,比如说医院、学校的建筑。

还是特定氛围的代言人,比如说媒体的建筑,欧洲大部分的媒体建筑都告诉他不要去参与对立建筑的形象创作工程,因为目前在全球当中除了地域一体化,这是建筑师必须要面对的事实。

刚才说到整个央视的工作其实一直在翻译,这个翻译除了在建筑工作上翻译,在一般语言上翻译,更重要是每过一个技术关都要经过大量的技术和讨价还价的翻译。几乎这样的照片每周一次重要的技术抉择,或者说基本上对于其他建筑来说基本上是家常便饭,但是对于央视来说需要经过多层次、反复翻译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当中,其实这个项目还是有很多问题。说不定也是很多争议,对于形象的争议我是没有太多反映,但是对于很多城市生活的讨论我是我一开始进入这个状态当中没有办法想象这么多难度的争议方法。

有一些争议是我非常非常关心,比如说当时央视用地地块占用了北京CBD四块大小,在整个过程当中我们希望把整个城市打通,把更多的城市状态拉进来。其实遇到的难度也是不可想象的,基本上在目前来讲又是非常光明的因为这个说服了很多介入方来承认和接受这个事实。

比如说场地左边当时因为规划当中是在绿地当中是需要做一块大绿地,当时因为街区引进之后,我是希望做一个媒体公园这不仅仅是景观的设置,而是通过媒体制作过程当中,对于大量绿地的需求。甚至是绿地的呼唤,媒体绿地将来是这样操作的。

那么比如说这里面其中一个非常明显的技术问题,就是怎么把这个群体穿起来,穿起来这个想象力在以前是发生过的。但是在央视这个项目倒是第一次通过技术必须把城市在场地上或者在地面上形成的交往,甚至于比如说是四合院包括公共的活动,把这种公共的移动状态一直拉升到天空上去,一方面有非常强的难度。

如果这个技术难度带来的回报是整个公共体系交流的延展,这个不仅是对中国有意义而且在世界各地都有意义的。中国能够早一步实现这个想法,就更有意义了。

在整个工作过程当中,基本上便成了说服甲方接受条件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技术的完善和技术支撑过程。我认为在这个过程当中才能够真正发掘中国技术情况所能够完成的技术空间,就是说我们太多先告诉别人什么不可以完成,什么是先做不了的。

但是你如果一直努力说我们哪些东西是可以做到的,做了这样的技术研究我们是能够做到的。如果每个建筑师是为了这样一个空间发展,我们就可以说能够做比这个更先进的东西。这应该作为CCTV大媒体建筑就应该在建筑文化提供这种挑战极限的可能性,挖掘技术隐藏空间的状态。

非常抱歉这张图片在整个缩小模件当中,只有两个中国人。而真正让这个事情发生、干活的却是这么多的中国人,什么是面对世界和影响世界的真正力量显然不是刚才后面那一张照片。但是好的消息就是说这个房子是中国建造商建造的,通过建造这个房子的可能性和整个建造的过程,说不定刚才图的比例人口还有变化。

刚才放的图完成不是表示谁更先进和谁更不先进的状态,我只是希望这样工作的能量和追求是我们都应该有的,而不是一部分有一部分没有。这也是整个CCTV工作过程当中对所有技术难题的解决和重新修改的目的,我想表达的是这个心声。

这一些工作能量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其实不仅集中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上,而是集中在中国当代政治能量和当代的社会状态的历史上。这也是将来的历史,这个历史要有自己的创造物,对着这个兴趣的增加我们参与了其他更有政治色彩的项目。

这个是中国国家博物馆,这个房子是永和的父亲设计的。我们非常喜欢这个房子,采取的策略就是用这个房子作为一个铸模的模具,最后使这个状态不怎么改变的情况下加大使用的可能性。这个项目参赛的机会其实也展示了中国当代的建筑发展趋势,我认为在过去10年里形成了非常有力量、非常丰富质量很高的建筑声音和建筑力量。

参与项目本身的工作,如果全盘接受我很高兴。如果全盘否定我也高兴,全盘否定的理由是建筑圈里另外的一种表达方式。不管怎么样对我的讨论是应该有的,而不是没有讨论的结束和否定。

这种能量在这个建筑当中,又和中国解放以后最好一段时间。这两段非常有能量建筑创作在这个项目融合在一块,对我来说这件事情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很遗憾的就是这种最好中国当代目前的创作能量和最好当时建国以后最好的创作能量,在中国没有听众。

中国现在不讨论这个问题,在西方也没有听众,所以这个项目我觉得很沮丧没有人讨论中国建国以后最好的建筑时期。刚才对两个具有纪念性建筑时期建筑纪念物的搭建,其实把我们带入了现代和传统的历史关系,特别是在中国怎么理解怎么放到全球对历史价值的理解上,这不只是一个中国的问题也是全球化的问题。

如果整个全球化的背景下看待历史态度问题,我们注意的关注点不应该放在历史审美情绪、历史形式的质量,而应该放在历史的价值观对现代生活作用这个方向上。

对于这个问题的理解一直要追溯到我们对历史情结和历史保护形象上,比如说这个图当影响我们所有历史体系和知识体系的重要事件。发生在法国,具有里程碑式的保护历史,我们认为历史产生了发展和历史矛盾其实大家仔细看这个图就会发现其实对历史保护的需求整个就是现代行为。以前发生的地方恰恰是和竞投、电磁机这两个提出实际上和现代化发明最集中的提高。保护思想上的发明也是一个现代的内容而不是一个传统的意识。

这种保护发展途径看起来也是非常的可笑,一开始最早提出保护的是保护一个点。保护一个纪念物,随着时间的推移保护越来越大,最后连保护的范围几乎已经变成了另外一种经济和政治势力都控制不了的范围。随着保护范围越来越加大,而保护的时间段越来越缩小,大概1882年的时候对保护的东西要保护两百年,目前受保护的时间越来越小。其实保护的范围越来越大,保护的时间段越来越小令保护界就成为双向的扩大趋势。

刚才我的腹稿讲到来自西方的保护理论越来越有问题,基本上不能做任何事情。这如果我们学术界和能量随着国际一块走,将来中国面临的可能是保护变成一种失去情结立即保护还是对于新社会发展能量的争论在中国非常非常有意义。也就是说,是停留在一种怀旧的情结,还是具有严谨科学的生活判断方式。

除了刚才说的发展趋势以外,其实历史上有两种不同的学说。一个是威廉姆他主张纯正的正统性,另外一部分就是要把历史的荣耀恢复过来要展示历史的价值,而不是研究纯正性。要不然像对罗马到这个时间段的状态非常喜欢,这个状态是非常有价值的。

基本上是把这个时期其他地方盖过得东西要恢复到原来的尊严和原来看到的样子。带着两个有问题的趋势和两个有争议的学派以北京为例来向讨论中国的历史问题,保护现状具有可认知深度历史信息的东西太少,保护恢复不可知历史工作太多。

中国应该找出一条能够把历史流程当中都具有影响力、多种可能性的历史价值通过对综合因素的治理,甚至于达到具有数据化、统计化的保护工作方法。刚才那个图就是在北京总图上根据不同区域保护的一个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