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村花园 岳俊生——他在澎溪河湿地搞“雨水花园”

2018-04-1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岳俊生(左)在给师弟讲"雨水花园"的样方调查    他热衷科研,视环境工程为人生的全部追求;他甘于寂寞,把湿地工作站当成自己的家;他怀揣梦想,用汗水浇灌了一座座

岳俊生(左)在给师弟讲“雨水花园”的样方调查

    他热衷科研,视环境工程为人生的全部追求;他甘于寂寞,把湿地工作站当成自己的家;他怀揣梦想,用汗水浇灌了一座座“雨水花园”……

岳俊生来自山东泰安,2005年考入重庆大学土壤环境工程专业,从此与环境工程结下了不解之缘。今年30岁的他是重庆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二年级博士生,但他来到澎溪河湿地工作站做环境科学研究也有两年了,全心守护着这片美丽的湿地。

梦想在湿地上扎根

澎溪河湿地工作站位于渠口镇剑阁楼村,这里有一大片河水消落带,依山傍水,景色秀丽,不足之处在于交通不便,人迹罕至。岳俊生一直生活在大城市,习惯了快节奏生活,看惯了车水马龙,在这里他会习惯吗?

采访的当天,岳俊生带着刚放假的师弟做温室气体测量,由于没车,他们只好扛着设备徒步1个半小时到河口收集气体。广袤的湿地,肥美的稗草,目之所及皆是浓郁的绿色,三个渺小的人影在湿地穿行,走得轻车熟路。在师弟的心中,岳俊生就是他们的偶像,“岳师兄是一个执着、勇敢、吃得苦的人。”

“这儿很漂亮,第一次到来时是傍晚,落日余晖,水天相接,数百只白鹭齐飞,那景象深深地吸引了我。”回想起第一次来到工作站的情景,岳俊生仍沉浸在当时的震撼中,他从那一刻就爱上了这片生机盎然的土地,决定扎根在这里完成自己的梦想。

“雨水花园”创意初成

由于科学研究具有延续性,岳俊生刚来的时候,只能做师兄们未完成的项目,例如“基塘工程”、“林泽工程”、“鸟类生境再造工程”等,刚开始他对自己做的项目一点儿也不了解,不知道该干些什么,只能慢慢摸索。

虽然所做的科研项目不是自己的创意,但是岳俊生从不抱怨,反而乐在其中。他觉得,目前所做的工程都是在积累经验,为自己的项目打基础。由于工作需要,他每天穿行在湿地的各个角落,对这里的生态环境有了相当的了解,让他慢慢萌生了自己做项目的想法。

2013年,岳俊生终于从导师袁中兴那里得到机会,自己做“雨水花园”,即收集利用雨水建立一个自我维持和自我净化的系统,由生物沟和生物洼地组成。

“雨水花园”又称作“生物滞留池”,可通过植物、沙土的综合作用使雨水得到净化,将净化后的雨水再排入市政雨水管网中,打造“生态活水”。岳俊生不敢松懈,花了近半年的时间,将自己的构思和创意做了出来,并在导师的建议下修改完善,随后开始了工程图纸的设计。

不畏艰苦搞好科研

自从来到工作站,无论天晴下雨,岳俊生每天早上五点半准时起床,先安装好所有的研究仪器设备,然后检测植物的光照、湿度、温度等。如果时间充足,他会去观鸟台观鸟。吃过早饭,上午八点钟左右,他便开始在湿地区域测量生物指标,进行工程维护,每天至少走6公里路。

工作站十分简单,没有电视机,也没有网络,唯一能获取外界信息的就是手机。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下,岳俊生觉得很惬意,他说:“在这里生活不复杂,没什么需要操心,可以专心做我的研究。”

“雨水花园”工程设计稿完成得很顺利,导师检查后很满意,同意岳俊生实施该项目。但修建过程中遇到了不少困难,最突出的就是路不好走,材料运不进来,又找不到工人,岳俊生只能亲力亲为,除了每天要做的常规工作外,还要负责工程进度,有时候自己也拿着工具挖沟,寻找能种植在“雨水花园”里的植物。

今年5月,“雨水花园”顺利完工,研究步入正轨。“虽然目前水里的植物根系生长还不稳固,但是仍对水起到了净化作用。”岳俊生说。

“雨水花园”里现在种植有几十种植物,都是岳俊生经过精挑细选后种进去的。有一些是托人从别的园林买来,有一些则是在检测湿地生物多样性时发现后移植回来的,他想把“雨水花园”里的物种增加到100种。

愿“生态活水”流遍城市

据岳俊生介绍,“雨水花园”主要应用于城市景观系统,可以减弱城市暴雨造成的洪峰,发达的植物根系能净化水质。这种植物混合种植模式,在净化环境的同时也能成为城市里的一道风景。

记者在岳俊生的“雨水花园”里看到,五个不足100平方米的生物洼地由生物沟连接在一起,每个洼地都种植了水生美人蕉、鸢尾、再力花、睡莲等,给人非常舒适的视觉享受。

天气日趋炎热,但岳俊生说这是植物生长最好的季节,他要不断出去发现新品种,并移栽至“雨水花园”里。为了恢复消落带生态环境,为培育植物营造环境,给动植物创造一个赖以生存的地方,这是他的工作,也是他的责任。

每一位科研人员都视科研成果如自己的孩子一般,岳俊生也一样。看着自己的“雨水花园”日渐完善,他感慨:“希望有一天,‘雨水花园’广泛应用到城市景观中,‘生态活水’就能够流遍城市大街小巷,我现在所坚持的一切都是有意义的。”(何珊珊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