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鸟朝凤任同祥 【中华文化溯源】《百鸟朝凤》:唢呐吹得凤凰来

2017-10-0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进入腊月,唢呐声千百遍地响了起来,此落彼起--在鲁西南,在济宁嘉祥.整整60年前,嘉祥民间艺人,年仅15岁的任同祥,怀抱唢呐,把一曲<百鸟朝凤>带进京城.从此,这首在民间流浪了无数岁月的乐曲,终于登上音乐殿堂,继而走向世界.任同祥已然作古.但在这片土地上,他的继承者们仍在吹响金唢呐,吹响千回百转的<百鸟朝凤>--在婚礼上,在祝寿的喜宴上--第一个婚礼人物:赵善云腊月十六,刚好阳历是1月16日,一个双重的"顺"日.记者在前往黄垓乡的途中,遇见了五六支婚礼车队.黄垓

进入腊月,唢呐声千百遍地响了起来,此落彼起——在鲁西南,在济宁嘉祥。

整整60年前,嘉祥民间艺人,年仅15岁的任同祥,怀抱唢呐,把一曲《百鸟朝凤》带进京城。从此,这首在民间流浪了无数岁月的乐曲,终于登上音乐殿堂,继而走向世界。

任同祥已然作古。但在这片土地上,他的继承者们仍在吹响金唢呐,吹响千回百转的《百鸟朝凤》——在婚礼上,在祝寿的喜宴上……

第一个婚礼

人物:赵善云

腊月十六,刚好阳历是1月16日,一个双重的“顺”日。记者在前往黄垓乡的途中,遇见了五六支婚礼车队。黄垓乡张垓村,位于嘉祥与郓城交界处。这个村的一位姑娘,将嫁往同镇的王庄。婚礼雇请的,是济宁市非遗传人赵善云的唢呐班子。

时近中午,大雾方散,天也暖些了。赵善云手持唢呐,正在等候接亲车队,他个子不高,身上是牛仔裤配羽绒服的打扮。站在他旁边的,是两个吹笙的男子和一个打镲的女子。

11时许,接亲车队来到,一首唢呐与笙齐奏的《娶新娘》,把车队带至新娘家的房后停住。披红挂彩的新郎下得车来,被招呼进一间小屋坐定。按当地习俗,新娘要以梳妆打扮未完为借口,故意拖延时间——离开得急了,会显得没面子,会让爹娘不高兴,说你对娘家不留恋。每过一会儿,接亲的人便会放一次鞭炮,催促新娘快点儿。在这段时间里,乐队被安排在露天的石桌边休息。

鲁西南鼓吹乐分几大支派,有任家班、伊家班、贾家班、曹家班和赵家班,赵善云是赵家班的传人。赵善云的父亲赵性和吹笙,吹唢呐的赵性玉是他的伯父。当年伯父师从其父,因不识乐谱,父亲就用一种“铛铛衣铛铛”的土法教赵性玉;做完示范,赵性玉跟着模仿,指法一错,父亲就用烟袋窝敲他的手指。赵性玉最终成为赵家班的代表人物,其吹奏音色宽厚、高亢明亮、粗犷豪放,以力度取胜。

赵善云随伯父学唢呐,也是吃尽苦头。“学唢呐,一天不吹,感觉就不对了。有三四年,我每天都要练8个小时以上。唢呐是响亮的乐器,必须吹透,这并不容易。”赵善云说,“演奏时,最要紧的是控制气,还要靠舌头吐音。吹功,舌功,手功,要协调配合。唢呐听起来好听,但学起来是很乏味的,坚持下来不容易。”

桌上的那柄唢呐,是赵善云花几千块钱买来的,长管是用小叶紫檀做的,摸上去手感很好。“哨子也能买到,但一般是自己动手用芦苇做。一百根芦苇里也找不到一根合用的。”比父辈们幸运的是,赵善云上过唢呐艺术学校,因而他懂得很多。

四轮鞭炮放过,要起嫁了。乐班转移到新娘家的院子里,面向门槛内坐在椅子里的新娘,吹出了那支妇孺皆知的《百鸟朝凤》。新娘给抬上车后,乐队在前,车队在后,逶迤地穿过村庄和集市……

在不远处的王庄,乡亲们用秧歌和爆竹迎接新娘。照例是,新娘要在车里待好长时间才能进门,这时候,乐班吹起了《五字开门》,打镲的女子又唱了一段夸新娘的豫剧。新娘进门时,《百鸟朝凤》再次吹响。

赵善云说:“《百鸟朝凤》在民间最早叫《楚乐》,主要在丧葬时吹奏。后来才逐渐演变为一首吉祥、喜庆的曲子。曲子的主旋律,来自落子(莲花落)和坠子戏。”据查,宋《五灯会元》已有关于莲花落的记载,如果《百鸟朝凤》的基本曲调来自落子,有可能在宋代就流传于民间了。

王家的婚礼刚结束,便接到电话:伊双来回到马龙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