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演员冯志孝 衡水籍青年京剧演员贾劲松:京剧融进我的血液

2017-05-1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不久前,新编京剧<梁祝>在众多戏迷的翘首等待中登上舞台,这出新编剧在演员阵容.唱腔设计.舞美灯光等众多方面均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场场爆满座无虚席,取得了巨大的成

不久前,新编京剧《梁祝》在众多戏迷的翘首等待中登上舞台,这出新编剧在演员阵容、唱腔设计、舞美灯光等众多方面均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场场爆满座无虚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新的创作中,创作者对原版进行了较大的改动,最突出的一点是将原本已经深入人心的梁山伯的唱腔由小生改为老生。

这一改动,不仅要求老生演员有扎实的唱做念的功底,更要求这位演员有一定的票房号召力。担此突破重任的不是别人,正是祖籍武强的咱们衡水老乡——第六届青京赛金奖获得者、优秀青年京剧演员、中国戏曲学院京剧系优秀青年教师贾劲松。

1、祖籍武强的衡水老乡——第六届青京赛金奖获得者、优秀青年京剧演员、中国戏曲学院京剧系优秀青年教师贾劲松。刘晓菲 王铁良 摄 2、祖籍武强的衡水老乡——第六届青京赛金奖获得者、优秀青年京剧演员、中国戏曲学院京剧系优秀青年教师贾劲松。刘晓菲 王铁良 摄

3、祖籍武强的衡水老乡——第六届青京赛金奖获得者、优秀青年京剧演员、中国戏曲学院京剧系优秀青年教师贾劲松。刘晓菲 王铁良 摄

贾劲松,三十岁出头,身量算不上高大魁梧,但干净利落,不管是面对老友还是新朋,他的言谈间都透出一种彬彬有礼的谦逊和沉稳。哪怕他早已经称得上“角儿”,但面对一屋子爱听戏的乡亲,他也丝毫不拿捏。“劲松,劲松,来一段!”听到这声音,他便也笑着走上台,跟着弦字正腔圆地唱起来。

这就是记者第一面见到的贾劲松。

四岁就能登台

丝弦鼓瑟“熏”出来的好苗子

1982年出生的贾劲松似乎从生下之前就被戏曲界“预定”了。“我妈怀我四个多月的时候还能演刀马旦的打戏,当时就有人说我生下来也准是个演戏的好苗子。”贾劲松笑着说。

贾劲松祖籍衡水,生于沧州,长于保定,父母都在剧团工作,经常去各地演出,算得上是当地的名角。小贾劲松生活在剧团的大杂院里,自幼就熟悉了丝竹锣鼓、唱念做打,虽然父母从不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小劲松,但他似乎生来就是唱戏的好料子,不管多难的动作,多绕的腔他都是学上几遍就能掌握。

四岁的时候,院里长辈们排练《杨三姐告状》,他听得多了唱词也能说个八九不离十。一次,一位女演员正唱着,忽然一恍惚忘了词,只听小劲松在身后一板一眼地接着上一句唱了起来,“四岁的小孩儿能提词”这在当时的大杂院被传为佳话。也是那一年,爷爷带他去公园参加了当地的票友大赛。舞台之上小劲松竟然毫不怯场,最终还得了个奖。

从那之后,贾劲松就真正迷上了戏曲,成了小学、初中的文艺骨干,“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就是单纯的喜欢,只要有演出我就上去唱一段,感觉特别好。”

京剧是苦行当

没有捷径唯有苦练

1995年,13岁的贾劲松凭着一副好嗓子插班进入河北艺术学校专门学习戏曲,开始了“坐科学艺”的生活。

但刚刚开始的那些日子并不如想象的顺利。由于开蒙晚,没有真正的“童子功”,当时胖胖的小劲松只能一边在墙角压腿一边羡慕地看着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学唱腔。“当时也没有哪个老师愿意带我,毕竟基础不行。”但是小劲松有股子别人没有的韧劲和闯劲。

一天,一位老师发现了在墙角流着大汗使劲压腿的小劲松:“同学,过来,你从那边跑过来我看看。”小劲松咬着牙使出了吃奶的劲儿往前冲,“竟然一头扎到老师怀里,把老师都撞到墙角去了。”如今再说起这些,大家都笑了,但正是这股子猛劲,让老师们看到了他的潜力。

从压腿开始,劈叉、翻跟头、大跳,贾劲松用比别人多几倍的力气恶补着自己的基本功。当时,在学校的练功房里,贾劲松练过功的白墙上留下了两道印——上面一道黑印是练功的厚底鞋划过的泥印,下面的一道红印是膝盖无数次磕到墙上留下的血印。

凭着这股子不服输的劲头,入学仅一年多,他就成了班上的尖子生。“当时学校的教学模式一般是一个老师带三四个学生,但是对我来说是三四个老师教我一个,算得上是重点培养。”

是演员更是老师

要想学艺先要做人

2000年,贾劲松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国戏曲学院,攻读京剧表演专业。在校期间,他十分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在中国戏曲最高学府的学习机会,如饥似渴地问艺求教,废寝忘食地勤学苦练。本科四年里,贾劲松不但经常参加校内外的各种演出活动,还担任了中国戏曲学院多出大戏的主要角色,在校期间获美国圣地亚哥大学郑世哲一等奖学金,并于2004年获优秀毕业生称号,留校任教至今。

2007年,贾劲松又考取了戏曲学院的硕士研究生。

朴实沉稳的贾劲松在同学、同事、同行和他的学生当中都有着极好的人缘。在读书时期,他是班里的业务尖子,也是学生干部,为同学解难,为集体出力,是他工作的宗旨,他的辛勤劳作、默默奉献,学院的广大师生也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所以不管在学生干部满意度调查中,还是在发展党员民意测评时,贾劲松总是以支持率第一的领先优势顺利通过。

留校工作之后,他身上的担子更重了,在完成教学、排练、演出等各项任务的同时,贾劲松还被任命为京剧表演2006级本科班的班主任,从那时起,起早贪黑、加班加点、牺牲节假日,事无巨细地关怀学生成了家常便饭。

作为一名演员,一名教师,获奖评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在名利面前贾劲松从不强出头,甚至经常把唾手可得的荣誉主动让给其他人,对此,贾劲松有他自己的见解:“对于我们年轻人来说,最重要的是基本功、知识面和舞台经验的积累,多跟老师学点东西,多排几出戏才是应该做的事,决不应该把精力放在一些身外之物上,那样岂不白白耽误了大好的青春时光?”

采访到此,再看眼前的贾劲松,虽然不高大魁梧,但坐和站的时候总是把腰板挺得笔直,走起路来也是步伐稳健:“学艺先做人,做人要大气,从小这样,习惯了。”的确,中国有句老话:“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有这种大气坦荡的外在表现的人,内心世界往往不会是狭隘的。

80后新生代老生

融进骨子里的戏曲精神传承

贾劲松的嗓音浑厚醇正、宽窄不限、高低自如,行腔优美规范,韵味醇厚耐听,扮相清秀俊美,表演到位、感情投入,不失青春气息的同时,又有着“新生代”老生演员难得的规范严谨、成熟老道。多年来,贾劲松根据自身条件,加上长期的学习和实践,确定了自己“忠诚于余派、杨派的传承,同时博采众长,为我所用,兼收并蓄”的努力方向,先后从师于张靖祥、刘克佳、茹少荃、朱绍云、陈增坤、陈国卿、李文才、马玉璋、杜鹏、王世续、李金声、叶蓬、陈志清、耿其昌等名家名师,认真学习、熟练掌握并成功演出了《伍子胥》、《托兆碰碑》、《击鼓骂曹》、《武家坡》、《四郎探母》、《失空斩》、《捉放曹》、《伐东吴》、《南阳关》、《斩子》、《二堂舍子》等多出传统剧目。

与此同时,他还本着“忠于继承,勇于创新”的精神学习排演了几部难度较大的新编戏、现代戏。2003年“非典”期间,中国戏曲学院封校,当别的同学都在上网、游戏打发时间的时候,贾劲松不但坚持练功,而且出人意料地暗下功夫,通过“录老师(录像带、录音带)”自学了天津京剧院著名文武老生演员王平主演的新编现代京剧《华子良》。

看过《华子良》的朋友都知道,这出戏感情冲突激烈,表演唱作俱难,可谓“唱、念、做、打、表、舞、情”并重,非一般演员所能胜任,而贾劲松恰恰就是在短短数十天的“非典”封校期间,通过自学掌握了这出极其繁难的现代戏,后来“非典”疫情解除,贾劲松又专门到天津拜访王平,并向他请教,王平不但充分肯定了他的自学成果,而且非常高兴地给予指点,使得贾劲松的《华子良》更加完美,贾劲松因此也成为了继王平之后第一个能演这出戏的青年演员。

2008年,中国戏曲学院复排革命现代京剧《红色娘子军》,贾劲松担纲剧中的“男一号”洪常青,也正因如此,贾劲松有了向复排艺术指导、马派名家冯志孝学习的机会,经过名师指点和剧组其他演员的不断磨合,共同努力,学院版的《红色娘子军》成功了,贾劲松和他的搭档们带着这出戏,在长安大戏院、国家大剧院等各大剧场一次又一次地获得满堂喝彩!

也是在那一年,贾劲松凭着一曲《文昭关》选段一举摘得第六届全国青年京剧大赛老生组金奖。如今,他被有“中国第一老生”之称的师哥于魁智看中,聘为中国京剧院一团特邀演员,大家越来越多地在剧场和电视荧屏上见到贾劲松动情的演唱。

想当年,身为刀马旦的贾妈妈怀着贾劲松,到4个多月的时候还能在舞台上来一出酣畅淋漓的《三打白骨精》,也许在那时,一种戏曲人特有的精神就已经融进了小劲松的血液;到后来,贾劲松勤学苦练铁杵成针,在舞台上把自己对京剧的热爱深情表达;现如今,贾劲松一岁多的小儿子已经能拿着毛巾当水袖伴着锣鼓点咿咿呀呀地哼唱段——这种特有的戏曲精神的强大基因正在以这种根深蒂固的方式一代一代地传承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