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禹偁的诗 【古代读书诗】王禹偁《清明》

2017-10-1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1)兴味:即兴趣,趣味.萧然:指空寂超脱的样子.野僧:在山野修行的僧人.(2)新火:旧俗寒食日禁烟火,清明之日再起火,称为"新火".(3)晓:晨晓,天亮.分:

(1)兴味:即兴趣,趣味。萧然:指空寂超脱的样子。野僧:在山野修行的僧人。(2)新火:旧俗寒食日禁烟火,清明之日再起火,称为“新火”。(3)晓:晨晓,天亮。分:分配,给以。这里指清明第二天一早,就把灯点上读书了。

【今译】

我是在无花可观赏,无酒可饮的情况下过这个清明节的。这样寂寞清苦的生活,就像荒山野庙的和尚。昨天清明,我从邻家讨来新燃的火种,今天一大早,就点亮窗前灯,坐下来潜心读书。

【赏析】

徐规《王禹偁事迹著作编年》说《清明》一诗不见王禹偁《小畜集》,而是首见于《千家诗》,这样,我们就无从知道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地点和背景了。如果确实是王禹偁的诗,那会是什幺时候写的呢?根据这首诗的描绘,此时,王禹偁应是独自一人住在乡村里读书,而且没有家人同住。

按《王禹偁事迹著作编年》所记,王禹偁在983年考上进士之前,有十年客游他乡的经历,那么在客游他乡的过程中写这首诗是最有可能的,也就是说,这首诗是在王禹偁在983年考上进士之前十年客游他乡中的某一年的清明节写的。

更准确地说,从“无花无酒过清明”一句来看,写诗时,清明节已过,从“昨日邻家乞新火”来看,应该是写于清明节的次日。“晓窗分与读书灯”便是清明节次日早上的事情。他清明节向邻家乞借了新火,清早,光线还很淡暗,他就点上灯火,对窗读书。

能够说明清明节特征的是诗中所说的“乞新火”。按清明风俗来说,清明前为寒食,有禁火习俗,到清明这天才又重新生火,灭火后重新生火,这叫“新火”,也叫“改火”。只是“昨日邻家乞新火”一句尚有争议,即是王禹偁问邻家乞新火,还是邻家问王禹偁乞新火。

不过,我以为应该是王禹偁问邻家乞新火,这应该是很清楚的,不仅是句子的表意就很清楚,而从情理来分析也是如此,因为王禹偁是独自在外,并无家人同住,因此日子过得比较随意,这应该是常事,而邻家是一个家,有妻儿老小,家庭生活更为正常。因此,借住于此的王禹偁问邻家乞新火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了。

十年客游中的读书生涯是清苦的,这首诗描绘的正是清苦的读书生涯,只不过这天是清明节,因而给了这一天特殊的意义。清明节在宋代,其娱乐化程度已经很高了,在这一天,在春光烂漫中踏青游春,和朋友们结伴郊游,饮酒赏花,使清明节成为一个游乐的节日。然而孤身在外、旨在攻读的王禹偁,既无赏花游春,也无朋友聚会,清明节和平时的任何一天并无二致。只是清明节让这一天更为特殊而已,因此,如野僧般的生活感受更加强烈。

(朱福生)

【作者简介】

王禹偁(954—1001),字符之,济州巨野(今山东省巨野县)人,出身贫苦。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进士,历任州县官吏、左司谏、直史馆、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宋史》本传言其为人刚正不阿,“遇事敢言,喜臧否人物,以直躬行道为己任”,因此“其为文着书,多涉规讽,以是颇为流俗所不容”。

他生性耿直,对朝政直言敢谏,曾三次被贬官,作《三黜赋》明志:“屈于身而不屈于道,虽百谪而何亏!”咸平四年(1001)卒于苏州,后世称王黄州。有《小畜集》三十卷,《小畜外集》十三卷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