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来果壳 身为果壳网主编的徐来 正能量更快

2017-06-1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身为果壳网主编的徐来,在网络上人称"拇姬",是"科学文青"中少见的文科出身.曾供职于纸媒的他,自称是一个"伪80后"的"知识收集癖者",自

 身为果壳网主编的徐来,在网络上人称“拇姬”,是“科学文青”中少见的文科出身。曾供职于纸媒的他,自称是一个“伪80后”的“知识收集癖者”,自从误打误撞进入科学传播领域,便一发不可收拾。在科技领域这个谣言的重灾区,他一直致力于利用果壳网这个新媒体平台,帮助人们建立起属于自己的那台“谣言粉碎机”。日前,记者利用果壳达人们最喜欢的GMAIL邮件沟通方式,与徐来进行了一次网络对话。

    读 :“谣言粉碎机”是从哪里发现谣言?又是如何去破解谣言的?

    徐来:果壳网的主题站部分具有很强烈的媒体属性,我们的工作方式也是很媒体化的。选题大都来自网络。我们会检索各种网络信息,从中挑选出最受大家关注、引起最多争议的流言。然后我们的编辑会进行一些信息的筛查,了解一下流言的来龙去脉,并尝试将这些流言拆解成一个一个的知识点。

接下来我们会找到合适的作者,与其沟通,一起磨合相关的知识点,讨论是否可以拿来分析,拆解的是否合适等等。然后作者检索文献,写出稿子。经过重新编辑,发布出来。

    这个过程的操作周期,因为流言的不同而有所差别。最快的时候,我们大概十几个小时内就能发布突发事件的分析文章,而有的时候,因为流言的信息不足,或者破解不够详尽,这个过程可能拖上几个月,甚至一直都无法下笔。

    读 :你怎么看待谣言的科学化?现在很多谣言包装得很科学、很有文化,我们该怎么来粉碎它们?

    徐来:说实话,从我们工作的状态来说,我们真不怕谣言有文化,因为一个流言对自己的理论描述得越清楚、越详细,越去谈论自己所谓的实验,我们就越有可以分析的点。我们比较怕的就是没有文化的谣言,就出来给你一句话,这句话就是一个结论,他不对自己的结论做任何阐释,最常见的就是食物相克,太多这样的东西了。

    读 :“谣言粉碎机”的粉丝非常多,你认为这反映了当前社会怎样的心理?

    徐来:以前有过这么一个论调,就是说互联网比如微博,催生或者扩大了谣言,其实我自己倒不这么觉得。法国有一个传播学者卡普费雷,他写了一本书叫《谣言》,副标题叫做《世界最古老的媒体》。

书中指出,谣言是一个很古老的传播现象,从有人类社会开始它就已存在,因此它本身并不因为传播介质的不同而不同,只不过随着介质的升级,它的传播速度极大加快了,导致在同样的时间段中传播的范围相应扩大了。

我觉得很难说这个东西是好还是坏,我不管谣言传播的速度多快,互联网的一个好处就是让我们的工作更方便了,它让我们的信息传递,或者说正能量的传递也加速了。所以“谣言粉碎机”也好,果壳网也好,受到大家关注跟这个也有关系吧,因为本身信息传递加速了,大家都好奇,都觉得有意思。

    读 :你们会觉得自己粉碎了别人的谣言,别人却也可能认为你们制造了新的谣言,面对每一篇辟谣文章发表后可能引发的争议,你们怎么看待?

    徐来:确实,我们的一些文章引起了争议,甚至有人指责我们在“制造谣言”。但是,仔细看看这些争议、指责,不难发现,我们面临的绝大部分指责、批评,都不是基于事实、数据、可靠文献的,而是基于立场的。

实际上,看看我们的工作流程、看看我们文章末尾的“参考文献”就知道,我们的观点、数据是建立在公开发表的文献基础上的,经过了科学共同体同行评议的,基本上传达了科学界对某个问题的现阶段认识的。

    所以,其实我们很欢迎大家的讨论甚至争议。但我们更愿意看到这些讨论和争议,是建立在对科学的基本理解,对科学文献、数据、事实的基本掌握的基础上。实际上,果壳网有很多非常厉害的、非常优秀的网友,他们发现了我们文章中的不少瑕疵。我们会及时修订,并且在文章中或者文章末尾加上致谢。这些都可以在我们的网站上看到。这样的讨论,我们是非常欢迎的。

    读 :有很多人认为你们的谣言粉碎是直接从理论到结论,并没有一个可信的实验过程,这个你怎么解释?

    徐来:有些人会莫名其妙指责我们“只是坐在书斋中,却没有真正做实验”——这其实是很外行的话。很多问题,科学界的相关实验已经有非常多了,对这些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综述,本身就是一种很重要的工作。同时,由科研界之外人员做的,实验设计不够合理、操作不够严密、样本量不够多的实验,又能有多大说服力呢?

    读 :你们的谣言粉碎机还有哪些可以完善的地方?你们还有什么更大的目标吗?

    徐来:由于我们的能力原因,还有我们背负着的网友、读者的期待——要给大家提供更可靠,更接近真相的内容,所以我们的工作流程还是比较繁琐的,因此我们有时候在粉碎科技谣言的工作上还不够及时,还不够有力。我们希望能在下一阶段保证准确性的前提下,让我们的运转更有效一些,去帮助到更多的人。

    读 :听说你是辞掉了在纸媒的一份不错的工作,全力投入到果壳网这个新兴媒体之中的,能告诉我们这份新工作对你究竟有什么魅力吗?

    徐来:就我个人来说,我真的很喜欢这项工作。从个人生活来说,它满足了我作为一个“知识收集癖者”的好奇之心;从更大的一个角度来说,我们讲了那么多年的“德先生”、“赛先生”。如今“德先生”说的人很多,“赛先生”却很少见踪影,甚至让人感觉这两者似乎会有点冲突了,其实我觉得,“德”、“赛”二“先生”互为补充,缺一不可,我愿意为“赛先生”做马前卒。

经典一战 公众有恐慌,我们要第一时间站出来

    每周至少粉碎掉一条谣言,这是“谣言粉碎机”的最低目标。本报记者走进果壳网采访的时候,“谣言粉碎机”编辑们的邮件群相当活跃,他们正在忙着粉碎“某品牌的薄荷卫生巾被传可能让使用者出现妇科问题”,“炸鸡有丰胸的效果”,“手机辐射会让植物紧张”等谣言。

    但是在徐来心里,这些常规的辟谣工作,远没有2011年3月16日至17日的来得激动人心。2011年3月16日下午,徐来就在微博上注意到,因为日本地震引发的核辐射,造成了我国浙江一些地区出现了排队买盐的情况。当时徐来就跟编辑们说,这个题目要留意,可能会闹大。结果没有想到的是,这个风潮快速传播,到晚上的时候,连内地的一些城市都出现了抢盐的人群。

    当夜,徐来就跟一些作者、专家联系,了解食盐的相关信息,并安排编辑同步筛查信息,做好准备。17日一上班,徐来根据已有的信源,判断“抢盐风潮”包含两个信息点:“海水污染影响食盐产量”、“补碘可以抵御核辐射”。他立即安排“秋秋”等两位编辑同时执笔开始有针对性地写稿子,其他编辑则联系专业人员、检索文献,为他们提供帮助。

    17日中午,有一个大门户网站联系果壳,问是否有辟谣文章,可以提供弹窗位置。当时果壳的辟谣文章其实已经基本成型,但关于补碘抵御核辐射的荒诞之处,计算还需要再核实一下。为了慎重起见,尽量给读者提供可靠的信息,“果壳”拒绝了这个邀请。最后,在当天下午3时左右,“果壳”将这两篇分析文章发布了出来。打击“谣盐”的帖子在微博发布后,立即获得了近万条的转发与评论。

    3月17日下午,科学松鼠会、果壳网的5位成员参加了微博访谈,在线为网友答疑解惑。关于核,关于盐,网友们抛出了745个问题,得到将近300个回复。在这次互动之前,果壳网的15个主题板块,分别在新浪微博开通账号,与网民互动。这是国内没有任何一家媒体、任何一个科普团队能做到的。

    对此,徐来相当骄傲:“不同媒体团队有不同的反应,有些媒体人是马上赶赴现场,‘果壳’工作人员也是媒体人,我们的现场不是在地震发生现场,而是在中国网民、公众之中。因为,驱散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