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献章的经学思想 陈献章与惠能哲学思想之比较

2017-12-1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陈献章和惠能都是岭南人.惠能(638-713)是新兴人,为禅宗六祖;陈献章(1428-1500)是新会白沙里人,世称"白沙先生".梁启超说:岭南不像扬子江流域,

陈献章和惠能都是岭南人。惠能(638—713)是新兴人,为禅宗六祖;陈献章(1428—1500)是新会白沙里人,世称“白沙先生”。梁启超说:岭南不像扬子江流域,人物屡起,“数千年无论学术、事功,皆未曾有一人出,能动全国之关系者,惟禅宗六祖惠能,为佛家巨子,风靡天下,然所及乃在世界外之世界耳。

次则明代陈白沙、湛甘泉,以讲学鸣于时。”[1](P240) 在哲学立场上,两人重视自心的作用;在修养方法上,两人皆重视内省;论影响,两者都是开风气之先的岭南人,惠能是岭南数千年来影响全国思想的第一人,陈献章则是在惠能之后又一个有重要影响的岭南人。

惠能的禅宗一改传统中国佛教不同程度的印度风格,创立真正中国化或本土化的佛教,陈献章的江门心学则对明代学术由理学向心学转变起着重大的推动作用。

王阳明(1472—1529)说陆九渊(1139—1193)之学显得粗疏、不精细,“濂溪、明道之后,还是象山,只是粗些”[2]。显而易见,阳明以他自己的心学为精细之学,但从象山的粗到阳明的细,这种转变是如何实现的?阳明没有讲,这就要提到陈白沙了。

黄宗羲(1610—1695)在其《白沙学案》的开篇就说:“有明之学,至白沙始入精微。其吃紧工夫,全在涵养,喜怒未发而非空,万感交集而不动,至阳明而后大。两先生之学,最为相近。

”① 对惠能和陈白沙两人的思想之间,是否有可比较的地方?当代岭南学者特别重视这一点,1994年11月在湖北黄梅召开“首届禅宗与中国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江门大学刘兴邦提交了《惠能禅宗与岭南心学》一文,认为惠能禅宗“尤其是对岭南心学的影响更为突出”,并“以惠能禅宗与岭南心学较为相同的思维路数、价值取向为契机,阐明惠能禅宗与岭南心学既相融合又相冲突的矛盾发展,突出中国文化多元发展的格局”[3](P124)。

1997年1月在澳门、新兴、肇庆召开的“惠能与岭南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山大学冯达文提交了《惠能与陈白沙》一文,认为惠能与陈白沙两人“所开启的生存格调及为之而建立的本体论、功夫论(修持论)都有着惊人的相似性”[4](P147)。

日人忽滑谷快天在其《中国禅学思想史》中也谈到了“献章之学说与禅”,但没有从岭南文化角度谈到惠能之禅与陈献章的关系。台湾方面对此也有关注,参见《〈六祖坛经〉对明儒陈白沙的影响》[5]。

两人的思想有许多相似之处,这一点是不必怀疑的,也难以排除陈献章受惠能思想的影响,毕竟陈献章对佛教有着很深的了解,甚至所用言语也杂有禅式语句,如须臾、向上一着、觉悟、无尽藏等等,甚至有人怀疑陈献章之学为禅,但陈献章本人从来没有提到惠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