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作宾全集 墨香集—甲骨文鉴赏 董作宾书法作品

2018-01-1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董作宾(1895-1963),原名作仁,字彦堂,又作雁堂,号平庐.祖籍河南温县董杨门,出生于河南南阳.甲骨学家.古史学家."甲骨四堂"之一.    1923年-1924年,董作宾在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读研究生.1925年-1927年,先后在福建协和大学.河南中州大学和广州中山大学任讲师.副教授和教授.1928年-1946年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1948年被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47年-1948年任美国芝加哥大学客座教授,1949年以后兼任台湾大学教授,1956年-1

    董作宾(1895-1963),原名作仁,字彦堂,又作雁堂,号平庐。祖籍河南温县董杨门,出生于河南南阳。甲骨学家、古史学家、“甲骨四堂”之一。

    1923年-1924年,董作宾在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读研究生。1925年-1927年,先后在福建协和大学、河南中州大学和广州中山大学任讲师、副教授和教授。1928年-1946年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1948年被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1947年-1948年任美国芝加哥大学客座教授,1949年以后兼任台湾大学教授,1956年-1958年任香港大学、崇基书院、新亚书院和珠海书院研究员或教授。1963年病逝于台湾。

初识甲骨文

    1917年春,董作宾跟随张嘉谋去开封,在张家管书房兼办家务。后经张嘉谋先生的指导和引荐考入开封育才馆读书,初步接触到甲骨文,从此他便与甲骨文结缘并产生浓厚兴趣,开始研究中国考古学。

    1922年,他应张嘉谋先生之约只身来到北京求学,吃住在张先生家里。张先生知道他学过篆刻,又有一笔好字,便托人为他介绍了一个誊写讲义稿的差事。这其间董作宾结识了时任北京大学教授的徐旭生(唐河县人),徐先生发现他聪明,又忠厚老实,还能吃苦,便介绍他入北京大学旁听语言学,空余时间对罗振玉的《殷墟书契前编》进行摹印、研究。

 1923年入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习甲骨文。

    除了考古学外,董作宾对中国甲骨文的研究有卓然贡献,并显赭于国际间,学界把他与罗振玉(雪堂)、王国维(观堂)及郭沫若(鼎堂)合称“甲骨四堂”。他对甲骨学与殷商史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包含:大龟四版与贞人的发现;十个断代标准的提出;殷历的建构,着有《殷历谱》;甲骨文字的考释与解读;殷代地理的推测及制度的研究等。

从比较么些文字与埃及文字中,他证明甲骨不是造字的开始,而有更遥远的源头,这除了对文字学的影响外,也开拓了古代文化研究的另一途径。

董作宾先生的 甲骨书法

   (1895~1963),甲骨学家、古史学家、“甲骨四堂”之一。河南省南阳人。原名作仁,字彦堂,号平庐。

   在考古学、殷商史、文字学、书法及篆刻艺术等方面颇有贡献。从1928年至1937年科学发掘15次,董作宾参加了前7次和第9次发掘。奠定了我国田野考古学的基础,培养了一大批考古学专家。

    董氏1945年所著《殷历谱》一书,是依据甲骨文资料,结合天文学,研究殷代年历的著作。。董作宾的学术论文共约200篇,内容除甲骨学研究外,还涉及商代历史的许多方面。他1933年发表的《甲骨文断代研究例》,公认是一部中国甲骨文史上划时代的名著。他对甲骨学最大的贡献,是创立了甲骨断代学。董作宾重视对甲骨的描摹,

    他的甲骨书法,为世界许多名家所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