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万达文化集团副总裁叶宁:走向工业化的中国电影

2017-09-0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原标题  专访万达文化集团副总裁.<寻龙诀>出品人叶宁:走向工业化的中国电影叶宁,经济与管理硕士,现任万达文化产业集团副总裁.五洲电影发行有限公司董事长.万达院线董事.美国AMC院线董事,分管万达影视.五洲电影发行.华夏时报.大众电影等公司.统筹策划.制作和出品:<警察故事2013>.<北京爱情故事>.<催眠大师>.<十万个冷笑话>.<奔跑吧!兄弟>.<煎饼侠>.<滚蛋吧!肿瘤君>.<夏洛特烦恼>.

原标题  专访万达文化集团副总裁、《寻龙诀》出品人叶宁:走向工业化的中国电影

叶宁,经济与管理硕士,现任万达文化产业集团副总裁、五洲电影发行有限公司董事长、万达院线董事、美国AMC院线董事,分管万达影视、五洲电影发行、华夏时报、大众电影等公司。

统筹策划、制作和出品:《警察故事2013》、《北京爱情故事》、《催眠大师》、《十万个冷笑话》、《奔跑吧!兄弟》、《煎饼侠》、《滚蛋吧!肿瘤君》、《夏洛特烦恼》、《寻龙诀》、《唐人街探案》等。

中国电影工业:刚刚萌芽

石小溪:我们都知道,2015年的电影票房超过了440亿元,48.7%的增幅在近十年来排在第二位,仅次于2010年。尽管从这几年电影产业的发展速度和市场规模来看,票房的高速增长是必然趋势,但达到2015年的程度,您觉得是否有超过大家的预期?

叶宁:肯定是超过预期的。2015年的整个中国电影无疑给了我们一个惊喜。除了各种数据的增长,最令人振奋的还是作为市场主要推动力的产品。并且,这一年中任何一个话题、任何一项纪录,都是由中国本土电影创造出来的,这也是与往年最大的不同之处。

在票房之外,中国电影的整体质量也在2015年有所提升,涌现出不少口碑和票房双丰收的国产电影。总之,2015年的中国电影可以说是在类型和类别的丰富性上都达到了全面开花的程度,无论是工业化的大片、中小成本的类型电影,又或是艺术电影的尝试,都能看到一种质的变化。所以,我觉得2015年的中国电影是让人兴奋,也是超过预期的一年。

记者:除了电影的产品质量和票房带来的惊喜之外,您对产业和市场的发展以及终端的建设情况是如何看待的?

叶宁:这几年终端都保持着正常的发展速度,2015年的银幕数已三万多块了,数量已不需要过多关注,现在亟待解决的是如何提高效率和提升质量的问题。而解决这一点的前提,就是进一步规范我们的市场环境。因此,相较终端建设本身,如何实现市场的规范化才是问题的关键。

前两天,电影局在重拳整治电影市场发布会上谈到有关市场规范化的话题问题,这是非常重要,也应该花大力气去解决的。从产业链良性发展的角度看,终端的规范化与信息的透明性能够为整个市场提供更优质的服务,这也能够促进和保护上游优质电影内容的生产。而目前的终端,是该做出一些调整了。

记者:您觉得互联网公司以及在线售票平台的介入对电影的终端或者整个产业链有何影响?

叶宁:这是一个“内容为王”的时代,现在整个产业格局的核心就是内容,互联网的发展也在影响和改变着内容的生产和传播。近年来,大家所说的互联网公司,包括 BAT、票务平台等,都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并且,它们还拥有一种能够对大格局产生影响的力量。

互联网公司越来越多地介入到电影上游的内容生产环节中来,而依托于互联网的在线售票平台则在改变观众购票方式与习惯的同时,也影响和重塑了电影的宣传与发行环节。有意思的是,无论是以电影院为代表的传统线下终端,还是各种互联网线上终端,都在努力寻求优质的内容。

所以,从根本上说,不管是否具有互联网基因,大家所追求的就是好的产品、好的内容,这是殊途同归的。说到底,只有拥有优质的内容才能贴近消费者,至于渠道是线上或者线下,都是其次的。

当然,由于目前线上和线下终端的发展速度都非常快,力量也很强大,所以环境的规范化问题就显得更加迫切和必要了。总之,万变不离其宗,跑道修得好,为的是优质电影内容的落地。现在中国电影业的整体形态已日益清晰,核心就在内容了。

记者:2015年,中国电影的各项数据纪录被屡屡刷新。您觉得中国电影业发展到现在,能够说已经实现工业化了吗?

叶宁:远远没有。

记者:那么哪些地方还存在差距?

叶宁:中国电影的工业化只能算刚开始萌芽,很多方面都还很薄弱。现阶段,我们还只是被市场推着走,再加上一些得天独厚的机制,才形成了现在这样生机勃勃的景象。真正的工业化一定需要建立起一个成熟的生态系统。我们现在有的,只是一个个令人惊喜的项目的“点”,还没形成符合产业化生产模式的、可复制的“面”。

真正的工业化一定是能够实现专业化分工与协同合作。在目前的电影业中,很多项目的操作都还是原生态的、手工作坊式的,只不过有些作坊好一些,讲究一点生产效率和逻辑,这就是我们现在所处的一个阶段。

记者:您所谓的成熟的生态系统具体是什么样的?

叶宁:简单来说,就是要给中国电影和中国文化培育好一个优质的土壤环境。首先,土壤要健康可持续发展。土壤代表市场,中国现在的市场很肥沃,被世界电影业都视为金矿。但若要保证土壤具备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就需要为它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

这也是我反复强调规范化问题的原因。要保证土壤里的植物健康生长,就不应出现坏作品驱逐好作品的现象,在这方面还有许多工作需要做,它涉及到政策、机制,甚至是法律问题。比如,知识产权的保护就是现在要毫不犹豫去做的事情,任何盗版、侵权、偷漏瞒报的行为都应被制止,这方面政府需要具备一定的担当和决心。

其次,这个生态系统还应该拥有一个包容的评论环境,这种宽容能让更多不同的种子发芽。所以一定要把握好现在市场创造的机会和观众的观影热情,现在的中国观众是发自内心地喜爱国产电影,这一局面需要去呵护。同时,需要保护创作者,让他们能保持初心、全力以赴去创作。中国电影的工业化才刚起步,很多地方不完善,这很正常,也正是这种不完美才使它更原生态和更生机勃勃。

在自媒体不断壮大的今天,很多文艺评论都来自于“自来水”。现在高水平的电影观众越来越多,而且很有意思的是,不管你对电影的评分是否接受,它的确反映了大多数主流消费观众的意见。这些观众的评价也需要电影创作者去解读和反思,不管是批评还是鼓励,对之后的项目都是有益的。

最后,这个生态系统还应该为创作者提供一个自由表达的创作环境,要珍惜那些真正喜欢电影、并且想要和有能力去表达的创作者。尽管现在全世界电影都缺资金,但中国电影“不缺钱”,真正匮乏的是人才和艺术的创作力。这些都是生态系统里应该有的内容,它涵盖的内容非常广,也非常细。

记者:您觉得现有的生态系统里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叶宁:现在的市场环境好,渠道发展快,而且可以利用世界最先进的技术和人才,最大的问题还是优秀内容不足。确切地说,是现有的电影产品和观众消费需求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的问题。事实上,2015年“现象级”和破纪录影片的一再出现,也侧面反映了真正优质国产电影的缺乏,因此,出来一个好的片子就能变成明星。当然,这都说明我们还处在工业发展的初级阶段。

另外,中国电影的从业者也需要戒骄戒躁,要看到中国电影距离成熟的工业体系的差距。最可怕的不是资金的问题,也不是具体战术操作的问题,而是大家没有这种清晰的认识。如果缺乏这种认识,虽然国产电影能在短期内占有强势的市场份额,但五年之后是否还能成为这个市场主流产品的提供者,就另当别论了。

就中国电影市场的发展趋势而言,每一年的数据增长我们都不用去预估,因为必然是持续的增长,这是由整个中国的经济转型以及观众的基数与消费能力所决定的。

观众的观影需求非常旺盛,之后会继续加强,所以,真正的挑战是给我们从业者的。我们必须想清楚,如何才能为中国的电影观众提供优质的作品。现在的电影市场完全是观众用脚投票的市场。如果电影不好看,就是送票,观众也不会愿意看;如果电影好看,大家即使排长队也愿意来捧场,还会为你“自来水”营销,这才是应该有的一个生态环境。

“新大片”:电影工业化的方向

记者:有一种说法,随着高投资、强视效的《捉妖记》《九层妖塔》《寻龙诀》以及之后《三体》的相继推出,中国进入了“新大片”时代,您认为这批新大片的特点和意义是什么?

叶宁:这些作品令电影从业者为之振奋的是,它们为中国电影工业化树立了大工业产品的典范。而且市场告诉大家,这样去做观众是认可的,而这也是最重要的。这几部电影中压力最大的是《捉妖记》,当时我跟老江(江志强)说,您为《捉妖记》付出了全部的努力,如果不能成功,那中国电影的前途基本上是很灰暗的。

因为一旦这部作品市场遇冷,以后就没人敢继续冒风险做这么大投资的影片了,大家就全都去做小成本的电影了。因此,不论是《捉妖记》还是《寻龙诀》,都给大家指明了一个方向:这种挑战巨大的产品不仅有前途,而且还会获得高额的市场回报和观众的认可。

更为重要的是,它们还具有推动整个产业发展的意义。由于这些影片在电影的逻辑、语言、表演、技术、运作方式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因此,这是一个整体的、系统的突破。

等到我们把之前说的生态系统培育好之后,中国电影产业的爆发性增长一定是需要这些项目来带动的。凭借一个项目把一个国家电影工业带上一个新水平的案例之前就有过,正如《霍比特人》之于新西兰一样。

而这类项目也一定是集群作战,因为一个人或者一个项目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所以必须依靠一个团队和多家公司的合作。当然,在突破的过程中也一定会存在很多不足,但也会留下一些宝贵的思想和方法论,团队也锻炼出来了。之后再做这类大片时,就会更有经验,能够做到有的放矢,这才是给中国电影最宝贵的经验。

江志强(香港安乐影片有限公司总裁)

记者:刚才是从产业的角度来谈这批新大片,如果从项目实际操作的层面来看,您在《寻龙诀》的制作上有哪些经验是可以分享的?您觉得这些“新大片”存在哪些共性?

叶宁:从制片人的角度来说,这些影片的第一个共性一定是故事具有较强的可拍摄性。不管是《捉妖记》还是《寻龙诀》,在项目开发初期需要考虑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让它们在形成剧本的阶段就能变成一个好的、可以去拍摄的电影故事。

这其实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既要保证这个故事基本的起承转合,还得具备可实现性,需要去平衡和考虑很多事情。更为重要的是,还需要创作者以及出品公司有能力去表达自己想表达的产品。这是非常困难的。在这一阶段,会有各种需要去平衡的工作,需要和编剧、导演、特效团队一起来讨论可实现性的问题。

所以,我们在拍《寻龙诀》的时候,特效团队在前期就会全面介入,会去评估每一个场景与画面能否实现,这甚至会细致到一个怪兽身上有没有毛,有没有足够的钱去做出这个效果,这都是要在前期把握好的事情。

另外,在这个过程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却又容易忽略的问题,那就是要建立一个故事体系里面的逻辑,包括物理逻辑、文化逻辑等。2015年在上海,我们与南加州大学电影学院院长伊丽莎白女士一起座谈,她有一句话说得非常好,她说现代伟大的电影作品应该是Building a world(创造一个世界)。

尤其对于《寻龙诀》这样的大制作,去创造一个世界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前期创作的过程中,我们不仅是在写一个剧本,而是在创作一个栩栩如生的、让观众能够信服的世界观。

现在有些大片虽然看上去天马行空,但在逻辑语言上却难以让人信服。如果只是想当然地去做,那绝对会跳戏。我们拥有很棒的特效团队,但最好的特效是什么?那就是让你进入它的语言环境,从而感觉不到特效的存在。如果让人感觉到了,那就说明跳戏了,所以这些都是要在前期去反复平衡和考虑清楚的。

记者:您觉得在平衡的过程中,最容易忽略的因素是什么?

叶宁:无论是对投资人,还是整个创作团队,都需要先理顺故事发生的动机,比如这些人为什么会出现在这个世界?为什么做这件事情?它的驱动点和它最想表达的是什么?以《寻龙诀》来说,这几位摸金校尉做的事情并不是平常人能了解的,会涉及到某些历史、文化和专业的背景,所以就需要找到有据可查的资料来建立这个逻辑。除了故事的逻辑之外,还需要一个合理的情感逻辑,这样人物的行为才不会让观众感到突兀。

还有一点很重要,我们需要去平衡故事的可连续性。因为对于这类新大片来说,第一部作品只是先建立一个故事的开端,只是Step1(第一步),所以我们在创造世界观的时候就需要去考虑这个世界内部的衍生故事的可开发性,为Step2(第二步)创造可能,这才能真正让这个项目成为超级大片,也是制作工业化产品应有的逻辑。

总之,世界观的打造是最大的挑战,而且在平衡中需要考虑商业、艺术、故事、场景等多种因素,一定是会有取舍,也一定不能在思考清楚前就贸然进行投资。

记者:从出品方的角度看,您认为“监制 导演”的模式是否适合“新大片”这样的项目?例如,《寻龙诀》便是由陈国富担任监制,乌尔善来做导演,这样的配合是否会让项目进展得更加顺利?

叶宁:对于《寻龙诀》这个项目,我认为已经找到了最好的团队,因为这个项目真的太难,也没有几个人敢去拍。最后项目的完成效果尽管还有可圈可点之处,但大家都尽力了。国富一开始就认为这个项目挑战太大,因为做这种电影是非常难的事情。

毕竟目前中国电影还没实现工业化,大家都没吃过这种螃蟹,没有一套可以借鉴的方法论,也都是在没有成熟到可以游刃有余的情况下去做这个项目。所以我们只能集合最优秀的资源,同心协力去闯这个关。

闯出来,就杀出一条路,闯不出来也许就变成烈士了。但好在不论是《捉妖记》还是《寻龙诀》,都在2015年闯出来了,所以我们今天可以坐在这儿谈论这些问题。至于“监制 导演”是不是一种更合适的模式,我觉得这个因环境、项目和主创组合而异。

如果是在工业化体系非常成熟的好莱坞,那么一个导演就足够了,但对于刚起步的中国电影业来说,就必须要把这个事情认真考虑清楚。这几部电影的成功,也是因为它们集合了业内各种优秀的资源,并不是一般人都能做到的。它是一件非常严肃、非常困难,同时也非常复杂的事情。它的确代表了中国电影工业化的一个方向。

记者:中国电影在2000年以后开启了国产古装大片时代,但之后热度骤减,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以小片来搏大票房的阶段。直到2015年,电影市场上又集体涌现出这样一批新大片。从业内的角度来思考,您认为中国电影人的这种投资转向是一种巧合,还是说中国电影产业进入到了一个新阶段?投资人对大片市场是否恢复了信心?

叶宁:可能会有巧合的地方,但最重要的仍是市场的推动。对我做投资的来说,决策时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市场的容量和厚度,要考虑项目的投入产出比。这里面有很严谨的逻辑和判断,我们看中国电影的票房总量基本就可以知道一个项目能够拿到的市场成绩,然后再回过头来反推一个合适的预算投入。

这就是一个简单的产品逻辑。正是由于市场达到现在这样的规模,投资人才愿意并且敢于去投资这样的电影,所以它们才集体出现了。其实,《捉妖记》的导演许诚毅在十年前就说要做类似的电影,但是老江认为当时的市场还不成熟,直到他觉得时机合适了,才让许诚毅开始做。

《寻龙诀》也一样,这种类型的电影是乌尔善一直想拍的,恰好《鬼吹灯》在合适的时间出现了,我们在对项目整体评估后也认为有可操作性,但如果是在十年前,结果肯定是不一样的。

人才:年轻人是中国电影的未来

记者:2015年,一批新生代导演也开始集体发力。从市场上看,票房排名前十的电影中,《夏洛特烦恼》《煎饼侠》与《西游记之大圣归来》都是新导演的处女作,年轻导演拍摄的《滚蛋吧!肿瘤君》《寻龙诀》《唐人街·探案》也都是高票房电影;从对电影艺术的贡献上看,忻钰坤(《心迷宫》)、陈建斌(《一个勺子》)、徐皓峰(《师父》)也都是导演界的新生力量。

我们知道,万达对青年导演的扶持力度很大,上述多部影片又都是由万达参与投资和出品的,您是如何看待这些青年导演的价值的?

《唐人街·探案》

叶宁:中国电影的发展需要依靠人才,尤其是那些已经具备很强的创作力、同时又开始拥有自己系统的拍片逻辑和语言的人才,他们是中国电影的未来。2015年的这批青年导演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正好符合了这种人才的特点。

也许他们拍摄的影片在故事、角度、类型上都各不相同,但都有着一些共性。第一,他们都是很好的Story Teller(会讲故事的人),并且对电影有着发自内心的热爱。第二,他们拥有或正在自觉地学习一种系统的电影语言体系,也在努力打造自己的风格。有了这两方面的结合,他们就能够将自己想表达的故事完成度很高地表达出来。

尤其对于商业片的导演来说,他们更像是电影的产品经理。首先,他们洞悉市场,并能够根据市场的需要来设计产品。其次,才是将产品生产出来的能力。只有具备这样的素质,才更容易生产出优质的产品。他们现在需要做的,不仅是要将自己的电影语言系统化,同时还需要坚持自己的创作初心,这样他们创造出的产品才会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今后,中国电影肯定会出现更多的系列产品,而他们最有可能成为系列产品的创造者。我很欣赏像乌尔善这样的导演,他将西方类型片研究得十分透彻且细致,以此为基础形成了自己成熟和丰富的电影理解和逻辑。

事实上,美国电影教育体系就是一直致力于培养这样的人才,他们的教育体系系统成熟,实践环境也不一样,我们的电影教育体系与他们还有差距,还更多靠自己在实践中摸索和总结。正如乌尔善导演说,他的这些经验都是通过自己看片和总结才学到的,一点一滴做了很多功课,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才能拥有这样的能力。

记者:所以您认为年轻导演对于方法论的接受和掌握是一个很大的优势?

叶宁:是的。凡是成功的年轻商业片导演无一例外都需要具备这样的素质。例如拍《煎饼侠》的大鹏导演,他的成功和聪明就来自于这种方法。他之前制作的《屌丝男士》就是一个系统逻辑下的产品,有了《屌丝男士》的经验,他才能将这种系统逻辑也运用在他的第一部电影《煎饼侠》中。

但需要强调的是,比方法更重要的是对电影本身的热爱,如果缺乏这种真切的热爱,也只会创作出没有热情和生命力的作品。就目前的趋势来看,中国电影会出现越来越多的成熟创作者,他们的创造力也不会只停留在第一部或前几部不错的电影的阶段,他们一定能形成自己的系列电影品牌,中国电影业也会逐渐形成好莱坞式的成熟工业生产体系。

记者:IP是现在电影业最热门的话题之一,2015年万达和五洲合作的《寻龙诀》《十万个冷笑话》《滚蛋吧!肿瘤君》等电影也都是由知名IP转化而成。2015年票房排名前十名的影片,也有超过半数改编自网络IP。从趋势上看,未来由IP转换的影片数量还会继续增长,您对这一现象怎么看?未来万达在原创与IP开发的侧重上是如何考虑的?

叶宁:关于IP的讨论虽然很多,但有误区,文学或者网络IP并不等同于电影IP,只有已经成功了的电影作品并能进行成熟系列化创作的电影品牌才是电影IP。文学或者网络IP由于已经具有品牌和影响力,具有转化为电影IP的优势,但应该认识到,要成为真正的电影IP,需要认真遵从电影的创作逻辑和方法,而且往往要求还更高,难度还更大。

尽管现在IP很热闹,但在面对它的时候,我们需要区分哪些是真正好的电影IP。有些文学IP虽然很有影响力也很有价值,但并不等于它能够成为一个好的电影IP。

记者:那您觉得一个好的电影IP的评判标准是什么?

叶宁:首先,一个好的电影IP一定会building a world,有好的故事和鲜明生动的人物。其次,这个IP还需要具有可持续开发、形成系列的潜力。比如《捉妖记》和《寻龙诀》,之后再拍第二部、第三部的时候,观众会想要继续去观看。

其实,《鬼吹灯》的剧本转换也经历了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鬼吹灯》的原小说并不是一个立即能够做成电影的故事,所以,花了两年的时间去重新做《寻龙诀》的电影剧本。这个重新创作是最困难的阶段,除了陈国富和乌尔善这样顶级的电影创作者,小说的原作者天下霸唱也亲自参与进来。

天下霸唱自己也认为《寻龙诀》的剧本基本上就是重新创作出的第九本《鬼吹灯》小说了。但是正因为电影和小说是不同的媒介,所以将小说转换成电影就必须重写,否则就没办法将电影本身的逻辑交待清楚。

强强联合:要有大格局和文化自信

记者:2015年的贺岁档,万达出品的《寻龙诀》与《万万没想到》《恶棍天使》几部影片在上映前便采取了强强联合宣传的方式,并打出了“贺岁档没有江湖,三强聚首”的宣传语。您觉得强强联合会否成为影视公司未来的发展趋势?

叶宁:肯定会的。实际上这个局是我攒的,很清楚其中的前因后果。当时本真的想法是想显示一种姿态,因为中国电影需要团结,而且需要真正的团结。中国电影现在面临的最大挑战,一定是完全开放以后强势的外来者的挑战,所以现在必须要快速壮大自己。

如果大家在这种时候还窝里斗,那么等到面对真正强大的对手时,就会发现自己的力量不堪一击。所以我牵头做这次联合的初衷,首先是来自于危机感,在这种整体的更大的危机面前,个体公司的力量是薄弱的,只有聚集大家的力量去突破,才能搏得更高的成功率。

另外,中国电影的市场空间现在非常大,大家一起合作把蛋糕做大,才不会出现大家都吃不饱的局面。所以现在中国电影人需要一种大格局的视野,这也是由产业自身的商业逻辑决定的。

记者:那这个“大家”的选择标准是什么?

叶宁:志同道合。

记者:所谓的志与道是有侧重具体某一方面,还是对各个方面的综合考量?

叶宁:各方面因素都会考虑。包括合作的人、影片的团队、项目本身的情况等各个方面。这次合作的几家公司和人,对中国电影是真正热爱,也有情怀,同时还有实力的。如果中国优秀的电影人能够携手合作,整合资源,秉承公平的市场竞争与促进,那么大家就能为中国电影贡献出更多优质的作品。

记者:如您所说,中国电影最大的危机将会在全面放开之后,那么您对于好莱坞的进入是一种怎样的态度?

叶宁:面对好莱坞,我们要有更大的格局和客观的态度。我更趋向于将电影问题放置在电影工业化系统的逻辑化来讨论。好莱坞工业体系的成熟,能走向全世界,跨越不同的国度和文化,最重要的是因为他们尊重和掌握了电影工业化的逻辑,理解和尊重电影市场的规律,并有这样持续旺盛的创作机制和能力去生产。

人家的工业体系发展了近百年,也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也在不断地修正和总结中。这些是我们与他们的差距,而且差距巨大。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建立起我们自己的电影工业逻辑和系统,充满自信和热情的创作中国电影的故事和人物,才能真正支撑中国电影的未来。否则会错失中国电影的战略机会。

记者:电影作为文化产品具体有哪些特点?我们又应该如何尊重它的这些特点呢?

叶宁:第一是市场属性。市场代表观众,尊重市场才能尊重观众。如今中国电影人碰上了千载难逢的好时代,我们应该洞察和理解观众,深入他们的生活,创作更多更好的电影作品。其二,就是文化属性。对于自己的母体文化、语言和故事要有真诚的热爱和自信。

中国电影观众越来越喜欢优秀的中国电影故事,为这些作品“自来水”,形成社会热点和话题,这种连接是与文化母体之间血浓于水的关系。所以,如果我们的电影创作者不能用自己的母体语言去说好自己的电影故事,不善于学习和掌握相关的电影技术和逻辑,增强自己中国电影故事的叙述和表达,那将错失这个时代。

其三,包容和多元性,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不同思想和文化的包容、交流和碰撞,才能产生伟大的作品。

记者:近年来,万达在海外频繁的收购行为也是为了通过合作来促进国产电影的发展吗?

叶宁:就收购的行为而言,项目收购本身的商业成功是第一位的,首先必须是一个好生意才能去买。评估一个收购必须独立评价项目本身的可行性。其次,是否能与既有业务达成战略协同,至少不能有战略冲突。我们的战略就是放眼世界,寻找能快速增强我们电影系统能力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