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油赵晓东 赵晓东:新东方讲台上的“江湖侠客”

2017-07-2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从前有个小男孩儿,喜欢打架,即使打不过也喜欢和其他小朋友扭打在一起.后来,喜欢上了小人书,攒了好多,整整齐齐地码在箱子里.再后来,喜欢上了电影,四处游走着买两毛一张的电影票.再后来开始读鲁迅,读屠格涅夫,读巴尔扎克.后来的后来,他喜欢看拳击,别人只看怎么打,他却一边看怎么打,一边听解说员怎么用英语解说.小男孩儿长成了大男孩,他开始思考自己喜欢什么,想来想去才发现,小人书喜欢看武打画面,电影喜欢看动作场景.一总结,得出了结论:武术和语言是自己的幸福所在.于是,他跟邻居学鸳鸯派的翻子腿,跟着广播大声

从前有个小男孩儿,喜欢打架,即使打不过也喜欢和其他小朋友扭打在一起。后来,喜欢上了小人书,攒了好多,整整齐齐地码在箱子里。再后来,喜欢上了电影,四处游走着买两毛一张的电影票。再后来开始读鲁迅,读屠格涅夫,读巴尔扎克。后来的后来,他喜欢看拳击,别人只看怎么打,他却一边看怎么打,一边听解说员怎么用英语解说。

小男孩儿长成了大男孩,他开始思考自己喜欢什么,想来想去才发现,小人书喜欢看武打画面,电影喜欢看动作场景。一总结,得出了结论:武术和语言是自己的幸福所在。

于是,他跟邻居学鸳鸯派的翻子腿,跟着广播大声读英语;他跟一位物理老师学习少北拳、达摩棍,因父亲一句调笑之语开始练毛笔字;他跟着大学旁修自行车的师傅学呼延拳,还在系里做着受人爱戴的学生会主席;他跟着北外院子里的老人家学北派吴氏太极,也在北京新东方讲台上教书;他远赴西南帮助组建成都新东方,同时拜倒在南派吴氏太极传人的门下做了弟子。

大男孩长成了男人,虽然经历了千百件或大或小的事情,但他依然坚持着最初的梦想,用语言实现了事业,用武术找寻着内心。

新东方名师赵晓东

毫无悬念,他就是新东方国内部的赵晓东老师。

见面的场景很意外,笔者正和晓东老师打着电话,一位背着大包穿着休闲装牛仔裤、发型特别的“大男孩”活力四射地闯入了视野。如果不是电话为证,无论如何也无法将眼前这位与想象中已过而立之年、拥有十余年教学经验的英语教师联系起来。中午一点钟,新东方总部外的餐厅,赵晓东老师从校区“风风火火”地赶了过来,“风风火火”地点了菜,笔者受到感染,“风风火火”地开始了愉快的采访。

传道授业解惑者

赵晓东老师以讲授“英语词汇”见长,一个个枯燥无味的“词汇”到了他那里,自然而然就能变得活色生香、趣味无穷。他的词汇课,以“激活”单词为理念,以“文化”传授为基石,在“以小见大”中带领学生畅游世界。

很多人认为英语是学习、工作的工具,而赵晓东老师并不完全认同这样的看法。他说,语言应该是一扇窗户,当你掌握了一门语言,你就打开了通往另一个世界的窗户,透过它,你可以看到一个相对崭新的世界,进而了解生活在这个世界里面的人的思维、文化、智慧。

所以,其不仅是工具,还是智慧;不仅是术,而且是道。若本着这样的心态和目的去学习语言,在我们每个人有限的人生中,便可以领略到比从前多很多的美丽风景,我们的生命会因此更加丰富饱满。

赵晓东说:“教学相长,学生的需求在不断的变化,自己为了满足同学的需求也会不断的改进,本以为做到完美的教案,在实践中总会发现新的改进之处,一批批的学生的问题也不尽相同,所以教学的过程就是一遍遍调整的过程,同时也是促进自己学习的过程。作为老师,同学们都非常尊重自己,用一颗特别真诚的心来对待老师,当自己面对这样一群学生时,恨自己不能更加完美,恨不能倾其所有帮助他们。”

在新东方,所谓“教学相长”往往不仅是在课堂知识上,还在奋力拼搏、不屈不挠地精神历练上。学生的一件小事往往也能带给赵晓东老师很大的震动,比如一次课间聊天时,一名女生不经意间说她家住在燕郊,为了赶到万泉河校区听八点半开始的课,天还不亮就要起床出发,集中精力上五个小时课,下午两点左右下课,一刻不停回到家基本上天也就黑了。

晓东老师听后感动不已,也为学生们的辛苦心疼不已。他说,做老师最大的感受就是责任感在不断地增强,对人性的东西会有更深的认识,自己总能从中学到很多。

他说:“我很幸福,因为我做的都是我从小就喜欢的事情,幸福不幸福取决于你做的事情和你个性的结合程度,也希望我们的学生可以有空间发现自己喜欢的东西,并坚持下来。可是现在,在我的班上,我的学生很多并不幸福。”他希望有一天,中国学生可以跳出考试的束缚,发自内心地学点真的东西,少点急功近利,少点浮躁,让每个中国青年的时间过得更有意义。

侠之大者

赵晓东老师从小一直学习外家拳,喜欢快的动作,喜欢具有攻击性的招式。在新东方教书多年后,发现常常上完课觉得气不够用,萌生了学习太极的想法。

一日,在成都新东方教书的晓东老师,来到了成都人民公园,公园中挂着横幅“某式太极传授场”横幅,晓东老师找到教授太极的师父,说:“我是学外家拳的,来和学内家拳的交一下手。”几个回合下来,晓东老师略占上风后及时收手,他说,“那位师父的太极抵挡不住我的拳脚的速度,但我也确实感受到了太极的魅力。”

后来经朋友介绍,晓东老师认识了他现在的师父,吴氏太极第四代入室弟子林汉国先生。赵晓东老师回忆道:“当时他走进林汉国先生的办公室,相互自我介绍,寒暄几句,随后开始‘搭手’。”手臂互靠,粘贴缠绕,内劲潜转,随其变化。才几个回合,赵晓东老师就被扔在了一旁的沙发上。心悦诚服,遂叩头拜师,做了林汉国先生的入室弟子。

二十多年的习武经历,赋予晓东老师的不仅仅是一身武艺和强健的体魄,更多的是一个强大的内心。

他说,“与习武之人交往,直接坦诚但不唐突,和拥有大格局心态的人交往,自己会更加洒脱大度。对很多东西都有了更高一层的认识。”

“武术是学以致用的,学习招式的时候,我会分析,这一招为什么这么打,这么打可以怎样运用。同样,在我学英语的时候,我也会分析,这个句子为什么这样讲,这个单词以后要怎么运用,有着什么样的渊源。其实,无论是练武术还是说英语,都是在表达着自己的生命,其中都蕴含着很多文化和智慧。”

赵晓东老师他说:“我大学是学英语的,现在也在教英语,我也由衷热爱英语,但是,我骨子里是喜欢传统的东西的,我喜欢中国的东西,越学西方的东西就越觉得中国人厉害。武术是内外相结合的,我现在在研究《黄帝内经》和《易经》,越来越感受到了古代有很多东西非常‘妙’,时常会被中国的文化所震颤。

说这些也许有点假大空,但是我真心的希望以后可以做一些事情,把中国武术的精髓的那一套东西继承下来,传承下去,至少可以尽一份力。”

金庸说过: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无法做到独立担当国家重任。或许,当代的“江湖侠者”就是那些在现实社会中仍然保持着血性与正义的人,他们没有所谓人情练达的“世故”也没有异想天开的“天真”,而是在经历现实之后,留下的却是一份坚定的选择。

赵晓东老师应该是有着这样追求的一个人。

采访持续了很久,由刚开始的风风火火,到谈论教学时的严肃认真,到最后的发自肺腑的真性情。笔者看到了一个饱满而真诚的人。

一直期盼着获得余秋雨描述中的成熟,“那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逆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需声张的厚实,一种能够看得很远却又并不陡峭的高度”。 在赵晓冬老师的身上,正可以慢慢读出这种气质。